胃痛、嗳气、呕吐,你的胃病请认准一条:胃以降为和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饭就没胃口,就生病了。

胃痛、嗳气、呕吐,你的胃病请认准一条:胃以降为和

胃气上逆

本证常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痰饮内停,情志所伤,或久病等导致邪气扰胃;或脾胃虚弱,而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其病位在胃腑,可由本腑自病而成,亦可因他脏有病影响而生。证有虚、实、寒、热之分。

可见于急、慢性胃炎,幽门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憩室,膈肌痉挛,食管和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胆囊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并结合辩证,结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全面施治。

主方:旋复代赭石汤加减

胃寒

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症见胃脘疼痛,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宜温胃散寒。

临床上胃痛之症,中医多称之为“胃脘痛”,现代医学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黏膜脱垂等疾患多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中医一般分为胃寒、胃热等证型。

胃痛、嗳气、呕吐,你的胃病请认准一条:胃以降为和

胃虚寒(胃阳虚)

证候: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加减

胃实寒

证候: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治则:温胃散寒止痛。主方:厚朴温中汤加减

胃热

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

治则:清脏腑热,清胃凉血,主方:清胃散加减

胃痛、嗳气、呕吐,你的胃病请认准一条:胃以降为和

胃阴不足

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尚未恢复,或平时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而寻致胃阴耗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胃部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腹部不舒,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方:益胃汤加减

寒热错杂证

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寒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热错杂证。

治则: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学习胃病的治法,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一句话,“胃以降为和”,理解了这句话,就抓住了治疗胃病的核心。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