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事武器會這麼貴?成本真的要這麼高嗎?

開心果143796604


“人類的最新科技首先應用於軍事。”一款新式武器足以改變戰爭形態與勝負,比如一戰中大規模使用的重機槍,二戰中的航空母艦與坦克。“兵者,詭異也。”新式武器的突然出現,會給戰爭帶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謀略必須服從新型武器的戰術應用,在武器代差面前談“人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顯得蒼白無力。為了戰爭的勝利,各國往往將最新科技率先應用到武裝裝備中。

B-2轟炸機

新技術的應用必然導致武器裝備價格的居高不下。科技創新成本極高,不僅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埋頭苦幹,還得配套昂貴的試驗設備。漫長的武器研發週期,足以將武器裝備的價格推高到讓人咂舌的地步。B-2轟炸機共生產了21架,單價達到24億美金,B-2轟炸機的研發費用絕不止100億美元,軍方投入的研發費用並沒有核算到飛機的售價中。B-2轟炸機數百億美元的經費,也就突破了隱身與飛翼佈局兩項主要新技術。

戰爭的特殊性對武器裝備的可靠性要求極高,這是除了技術要求以外,武器裝備不同於民品的另一個主要區別。在戰場上,武器是士兵最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朋友”,可靠性有時甚至比先進性更重要,典型的例證就是二戰的豹式坦克與T-34坦克的故事,皮實耐用的T-34以可靠性與戰場數量優勢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豹式坦克。要想提高裝備的可靠性,必須採用比民品更高的工藝標準,使之具備防震、防潮、適應環境等出眾能力,而這些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T-34坦克

在軍工產品生產過程中,往往制定了很高的質量標準,導致零件合格率極低。比如,雷達天線,一百個成品可能只有一兩個合格,其它90多個都成了毫無價值的廢品。這種情況在航空軍事裝備中顯得更加突出,同類的設備成本,如果在地面裝備使用只要10元的話,按照航空工藝製造,其生產成本將達到100元左右。

武器裝備價格的居高不下還有其他非技術原因,主要表現在個別國家與公司對技術的壟斷上,能自主製造先進戰鬥機、軍艦、坦克、彈道導彈等先進主戰武器的國家不超過5個,能造雷達、炮管、魚雷等二級武器與備件的國家也不超過10個。此外,資本逐利的本性加劇了這一狀況,他們甚至通過非常手段人為製造緊張形勢,誘發地區衝突,從而提高武器裝備的售價與銷量。

某型航母

我國情況比較特殊,有強大的全產業鏈製造業作為支撐,有制度優勢作為依託,要求武器裝備的利潤率不超過5%,武器裝備的交易不過是“左手到右手”的事,體現在價格上就是我們的同類武器裝備只有其他國家同類的裝備的幾分之一。


紅龍軍團長


這也得分情況來看吧,不是所有的武器都貴,尤其是那些作為一般商品的武器,它們往往很廉價。

比如AR-15步槍,這其實就是美軍M16、M4突擊步槍的民用版本,根據立法它們修改了部分機件,變成了半自動步槍。

然而AR-15自2017年來,居然價格一直在下跌,跌下了400美元,按老王截的這個售價,它最終售價僅需379美元。

上圖那個也是,返利後僅需399美元。據說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特朗普總統上臺前,許多零售商判斷希拉里會獲勝,因此囤積了大量槍械。再加上槍支製造業過剩的產能,槍支價格便迎來了一個降價潮。實際上,因為槍擊案屢屢出現,AR系的銷量並不發愁。

實際上,僅就槍械來說,其材料和加工成本並不高昂,這只不過是一些尋常金屬零件,沒有什麼特殊的超出現代工業技術的地方。只是受限於市場原則,槍械在大多數地方無法獲得市場準入,或者說被嚴格限制了售賣。

容量較小的市場造成了槍械成本的高企,它們無法像汽車工業那樣,獲得真正的大規模產業化零配件供應,否則如今的槍械會更廉價,廉價到令人髮指。畢竟它們缺乏買方市場,無法最大限度享受現代產能。但即使是這樣,槍械也絕對夠便宜了,它們還沒手機值錢。

很多武器裝備都存在與槍械同樣的問題,甚至它們的境遇更糟,比如戰鬥機,這東西只有軍隊可以購買,而本國軍隊購買力是有限的,外國軍隊是否購買又涉及到政治因素。冷戰時,美蘇歐都發瘋一樣造戰鬥機和買戰鬥機,而冷戰後,似乎誰都沒錢造了。

戰鬥機的成本遠高於槍械的成本比例,因為這東西不像槍械是個低端加工業,它是實打實的前沿科技,需要耗費在研發、試驗、組裝、測試等前期的投入極大,每一個項目都是精益求精,為了獲得更高的作戰性能。

比如F22戰鬥機,它的單機價格其實只要8000萬美金,然而算上2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再加上通貨膨脹率,以及各種研發分攤費用,最後F22的採購價格需要再加上1.5億的研發成本,昂貴到姥姥家去了。

而且洛克希德公司還沒辦法,F22的一切都需要仰仗美軍的採購,而美軍的採購實際是個浮動的數值,他們剛開始會提供一個龐大的採購數,以供飛機廠商進行利潤和成本核算,但往往裝備到一半,採購數字就會發生變化。

像F16戰機就獲得了多批次的採購訂單,擴大了幾次產量,分成了十幾個大批次,生產訂單從1975年一路排到了21世紀。中間通用動力因為冷戰結束,訂單被巨幅縮減,將產權以15.25億賣給了洛克希德,未想到之後美軍又下了大單,再加上其它國家訂單,F16產量超過了5000架。

因此,F-16成了洛馬最賺錢的搖錢樹,15.25億美元收購成本換來的是生產成本不斷被稀釋、灘薄的金蛋。而正因為價格便宜,F-16的銷售也愈發如日中天。

F22和F16其實就是尖端武器製造的活例,大多數如導彈、軍艦、戰機、坦克、裝甲車、火炮等武器都是如此研究、生產,並按照國家採購賺取利潤的。

如果運氣夠好,能爭取到海外訂單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是武器售賣中最血賺的部分,許多要價充滿了政治性,而且還有“物以稀為貴”的原則。比如當年沙特購買東風快遞的那個段子:沙特問價錢,我方領導伸出1個指頭,心想要1000萬夠黑了,哪隻沙特好爽的甩了1個億。

後來沙特又購買了東風21,用於替換業已老舊的東風-3,花了多少錢眾說紛紜,有種說法是他們給了600億美元,外帶23年石油供應權。

還有俄羅斯血宰印度的那些事兒,俄羅斯將航母“白送”印度,印度美滋滋的收了,結果很快傻眼,航母需要花費9.74億的“改裝費”,這個改裝費還隨著時間不停的加,最後變成了29億,然後印度還採購了一堆俄式艦載機。

所以說,成本這事兒,真是個複雜的問題呢,畢竟高端武器也遵循著市場原則,誰叫你沒有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越來越貴是實事,先來呈上一張圖,先以美軍戰鬥機為例。從二戰時期的P-51,時價5萬刀樂,到2005年入役的F-22,已至4億美刀,若是今天重新投產可以賣出5億美金,一點問題也沒有。64年五型飛機,翻了五個跟斗,直弄得心疼肝顫,戰鬥機開始變得買不起,就是示人潑天富貴的美軍,F-22也只買了180多架。一代戰鬥機,裝備不足200架,根本不能滿足使用。

水漲船高也正常,如果排除通貨膨脹因素,當年的5萬刀樂,換成現在,500萬美金都不止。500萬美金,現在什麼戰鬥機也買不了,性能上也無法相提並論,若問1架F-22可以擊落多少P-51,100架至少不成問題。再問可以擊落多少架四代機EA-18G呢?

單打獨鬥,F-22反被挑落下馬來,可見,F-22擊落180多架F-16,是需要對抗條件的,EA-18以此來證明了自身存在的價值。

4億美刀一架的F-22,加上研發費用,也只是出廠價,洛馬也找不到多少利潤。需要說明的是,美軍裝備貴,不只五代機,所有的裝備,只有更貴,沒有最貴,比任何國家平均成本都要高的多,性能上是高了那麼一點點,但很有限。還落下了滿身的毛病,有的居然根本不能使用.

比如其DDG1000驅逐艦,一艘就是70億美元,未入役即被開除出戰鬥序列。價格高得貴死個人,還不能使用,只能反映一樣事,如F-22一樣,過分追求所謂高性能,難以辦到。要問原因有原因,一是能力達不到,跑得太快容易栽跟斗;二是砸下錢也達不到要求,實事上造成極大浪費;三是違背裝備研發技術規律,一味求新,只能吃點苦頭買教訓。


魂舞大漠


[玫瑰]


用戶1437227460068


根據2019年洛馬給五角大樓的報告,第13批次的F-35A戰機的單價已經跳水般下降到了8000萬美元。然而即使如此,對我們廣大民眾而言,8000萬仍然是一個天文數字,何況這還是美元。

要知道,在美國,一輛奧迪A3轎車的售價是41900美元。1910輛奧迪A3轎車的錢可以夠一架F-35A。從這個角度講,“打仗”和“燒錢”完全可以畫等號。

但是在以前,武器裝備其實沒有那麼昂貴。

舉個例子,1942年美軍裝備的P-51B野馬戰鬥機,單價為58700美元。而當時美國男性平均月收入是200美元,24年的工資就夠買一架野馬戰鬥機了。

不難看出,雖然如今武器裝備的成本高到普通人無法想像,但至少在上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還不是那麼誇張,戰爭機器們高昂的身價是怎樣節節攀升的呢?

很多人肯定會下意識的想到:“今天的飛機大炮可要比以前先進多了!”

沒錯,但是還遠遠不夠解釋這一切,因為先進不代表著一定昂貴。

如今一塊高性能計算機芯片的技術難度,已經遠超核武器。哪怕是印度這樣落後的國家都能造出原子彈,可是他們卻造不出哪怕一枚計算機芯片。然而這樣先進的產品卻走進了千家萬戶,好一點的三四千塊就能買到,差一點的幾百塊就能買到。

我們電腦上使用的Intel,AMD的處理器如此廉價,但是全世界卻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幾個國家能夠造出來。不難看出,先進的產品確實成本會更高,但不是成本的決定性因素。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需求的不同,以及產量的差距。幾十年前當電腦的體積跟一棟房子差不多大的時候,成本也是堪比飛機大炮的。但是今天的家用計算機的相對成本低得多。

民用產品對價格要敏感很多,一部手機價格上下浮動幾十塊就能對銷量造成可觀的英雄。但是對於不缺錢的軍隊來說,更快更高更強的性能要求顯然比省錢更實在。

而產量上,其實全球芯片產業的投入量,是非常大的,英特爾一年的研發費用就是百億美元往上,每一代家用處理器的研發費用和隱身戰鬥機的研發費用差不太多,但是架不住最後產量大銷量大,單價就是低。如果英特爾的芯片只賣給美軍呢?假如每一代英特爾處理器只生產100000片,那麼單價完全可以和坦克大炮相比。

除此之外,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的鴻溝也日漸拉大。二戰時期,蘇聯的拖拉機廠就能造出坦克。因為當時造坦克和造汽車的大部分技術是共通的。

當年日本人拿著商船改航母,因為飛機很輕木質甲板完全夠用。

但是今天不一樣了,M1A2坦克用的是燃氣輪機,你見過哪個汽車用燃氣輪機嗎?

因為需求不同,對成本的要求不同,所以技術路線不同,最終的產品天差地別,價格自然也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武器裝備也不一定都是很昂貴的,技術簡單的單兵武器的成本就很低,一把M4卡賓槍幾百美元就能買到,但是一整套瞄具的價格可能會比槍本身更貴。因為各種瞄具的技術民用領域基本用不上。

相比起“打仗”,日常生活才是主旋律,只要一個技術推廣到民用領域,那麼成本就能快速降低。武器裝備高昂的成本,主要還是因為與民用領域的技術鴻溝太大。


戰鬥機解說家


軍事武器也不是什麼都貴,像一些輕武器就比較便宜,比如看新聞經常看到的AK47和RPG火箭筒無非就是一部手機的價格,並不算高。真正比較貴的還是那些大件武器,像航空母艦、飛機、坦克、大炮,那些武器的造價比較高。那麼為什麼這些軍事武器的造價高呢?



首先體積在那擺著呢,航空母艦或者飛機那些武器,先別管裡面有多少高精尖,就是那個重量的鋼鐵賣廢品就不是個小數字,幾十噸、上百噸、成千上萬噸,如此龐大的鋼鐵傢伙光這個外形就註定成本不會很低。一分錢一分貨,我們都知道一輛汽車即便大批量生產成本也不會攤低到一根牙籤的價格。



再有軍事武器這種東西不僅製造成本高,前期的研發成本也不低,花費很多年時間進行研製,成本高,市場卻不大,因為它只能在國家層面使用,有些國家雖然民間有槍的流通,但是沒有哪個和平的國家民間還流通著大炮或者導彈。因為某國一個步槍協會就能讓這個國家槍擊每一天,要是有個導彈協會或者轟炸機協會那就太麻煩了。所以武器裝備的成本低也不會太低。



拿坦克這種武器舉個例子,那些百萬大軍的大國也無非就裝備個幾千輛,世界上那些小國頂多也就買個百八十輛,而且世界各國不是都不能自己造坦克吧,也不可能都買一個國家的坦克吧,所以製造數量也就上不去。



軍事武器雖然賣的不多,可卻對質量的要求也很高,一輛汽車就是代步的,它的其他功能像聽歌,你開一趟車出行歌曲播放的音質不影響你開到目的地,安全方面很重要,但是可能開很多次車都趕不上一次需要用到汽車安全性能的時候。但是武器不一樣,汽車安全性能不好開很多次車趕上一次事故,坦克要是防護性能不好只要上戰場必死無疑,武器和日用品相比,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每一個性能的要求都是必需。


鍋蓋頭司令


世界上有三種最賺錢的生意,第一是保命的,第二是要命的,第三是要臉的。

這三種生意分別對應著 武器、毒品和奢侈品。

而世界上所有武器交易所賺的錢是毒品交易的100倍是奢侈品的1000多倍,這也符合市場規律。

《戰爭之王》估計大家都看過了,武器在一個不需要武器的國家就是可以當作廢鐵來買掉的,但是在於需要武器的國家或勢力眼中,武器是需要用鑽石來換的。

關鍵就是購買武器的人需要用武器來保命,而生命是無價的。


看武器價格還得會算賬

上圖是美國的雷神公司戰斧導彈生產廠房,根據購買合同來計算,圖片中的每一枚戰斧導彈都價值185萬美元(FY2017)。這批導彈從材料投放到生產完成每枚導彈僅僅需要不到一週的工作時間。從生產和利潤轉化率上來說軍火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沒有之一)。

有很多讀者會說,武器的研發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其實不然,咱們還是以戰斧導彈為例子來說這個問題:

戰斧導彈是在1983年開始服役的一款巡航導彈,到現在已經服役了36年之久。其核心是一款在1964年就開始有原型機的F107微型渦輪風扇發動機。

其餘的東西實際上都是相對成熟的技術,而對於雷神公司來說,就是做了一個“系統集成”。簡單的說說:BGM-109B型使用AGM-65小牛導彈的傳統高爆戰鬥部、魚叉反艦導彈的AN/DSQ-28雷達尋標頭與IBM系統4 Pi電腦。這些所謂的核心部件其實都是拿來現成的技術來用的。

而戰斧導彈從BGM-109A/B正式投入使用的1983年開始,一共生產了四個批次。其中每個批次升級其實都是小改,這些所謂的“研發成本”,放在36年的生產裡去計算,平均每枚導彈(一共生產了將近4800枚)大約能攤上14000多美金。其實,和導彈185萬美元的定價來看還不到1%的成本分攤。

研發成本高嗎?還真不高吧?

給大家透露一個數據,2017財年美國軍方一共採購了161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合同價格為2.98億美元。

而根據雷神公司的財報來看,2017年戰斧導彈的毛利為2.29億美元,利潤率接近於77%!

好買賣吧?而且,這77%的利潤還是扣了稅的價錢。


之前,W君給大家核算過東風-41的實際成本——8000多萬人民幣,當時很多的讀者覺得不應該這麼便宜。今天咱們對比一下戰斧導彈是不是覺得8000萬人民幣的成本其實還是靠譜的嗎?


但,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各國家的軍火買家為什麼甘願繳“智商稅”、繳投名狀呢?軍火的價格是不是可以適時的再拉低一些呢?

看開篇第二句話——“這是一個剛需賣方市場”。

以戰斧導彈使用最多的海灣戰爭戰爭為例,這場戰爭中美軍一共發射了28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的。戰斧的價格咱就不算了,整個海灣戰爭中美國和多國部隊所支出的各項成本累計高達61億美元。而後面更長時間的從2003年到2010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所支出的軍費則高達1.9萬億美元!是不是一筆巨大的投入呢?

先別忙,從2010年開始至今,平均每年伊拉克重建的費用大約是7000億美元,預計還要持續到2038年伊拉克才能完全重建完畢。這些錢,大多是美國公司賺走了。伊拉克戰爭之後伊拉克不是沒錢了嗎?但他們還有石油!


所以說,軍火多貴,在使用者的眼中還是有相當巨大的價值和回報的。


軍武數據庫


武器的成本的的確確高,所謂成本不僅僅是製造這個武器所需要的材料成本,還要包括研發成本、人工成本、培訓成本、政治與外交斡旋等等。而且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關鍵的道理:民用品考慮到巨大的市場可以做到很大的產量,但是武器則剛好相反,產量少直接導致了單價很高。所以很多武器的研發是多國合作,這樣能平攤很大一部分成本,典型的項目就是JSF聯合攻擊戰鬥機,也就是現在的F-35系列。

軍品和民品本身從性能上就有區別的,性能上又導致配置的不同,再間接影響價格。即便是同一類物品,比如一個臉盆,為什麼部隊上那個黃色的塑料盆你什麼都能幹,能用好幾年甚至十年都不爛,但是你從超市買個盆摔幾次就裂了。反過來追溯一下,部隊上什麼環境?總不能指望出去打仗和家裡溫室一樣的用法吧,那樣早就爛了。所以我們說,性能要求不同就帶來成本的不同。

當然,臉盆是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在舉一個比較高端一點的:戰鬥機。79噸的波音737-800賣1.022億美元,憑什麼31噸的F-35平均採購單價APUC要1.306億美元?我們反過來說,波音737不需要超音速飛行、不需要隱身能力、不需要火控雷達、不需要掛載導彈、不需要垂直起降、不需要彈射起飛,相比於F-35來說波音737只需要做到能帶足夠多的人(相對多)、足夠的安全、足夠的省錢這就足夠了。所以,戰鬥機顯然實現的功能和配置需求必須要高成本才能維持。

再舉個例子:軍艦。下圖是9500噸的伯克III型驅逐艦和31.9萬噸VLCC大型油輪,他們的造價分別在18.25億美元0.9億美元,相差20倍。但還是看需求和配置,簡單來說油輪就是一個“空殼”,他的作用就是運油,柴油機動力,航速控制在最高18節左右就可以,畢竟跑的快油耗也大。但是伯克III不一樣了,為了保證30節以上的航速,包括4臺LM2500燃氣輪機在內的動力系統就達到0.9億美元。而艦上裝備的宙斯盾和AMDR-S/SPY-6(V)1的打包價合計為2.99億美元。所以武器貴自然是因為需求方向不同,需求又決定配置,再決定價格。

純物料成本只是武器成本的一部分,還有一個佔比很大的部分就是研發成本和其他硬件建設投資(包括生產線建設、廠房建設、倉庫建設、水、電甚至煤氣等等),而這部分成本要平攤到每架/每件武器當中,畢竟不會有哪個公司當活雷鋒。舉個例子:美國F-35戰鬥機,2017財年美國空軍購買43架F-35A,其URF飛離成本是9899萬,但是平攤了研發、廠房等等費用後其PAUC項目獲得單價已經達到1.543億美元,比最基本的飛離成本提高了50%。

還有我們更熟悉的F-22戰鬥機,179架批量機成本為341億美元,平均單價1.916億美元。但是F-22戰鬥機項目RDT&E研發/測試/評估還有304億美元的成本,平攤到每架F-22上為1.69億美元,所以實際上每架F-22的總成本達到3.65億美元。

如果是對外軍售,那麼買方除了買飛機本身之外還要購買相關的人員培訓、維護甚至基地建設等額外的服務,這就間接拉高了武器本身的成本。比如印度購買的36架“陣風”戰鬥機,表面平均單價超過2億歐元,但實際“陣風”本身只有9000萬,其他的錢都花在其他服務和武器上面了。

還有個問題,產量問題。一般來講,產量大可以拉低生產成本。比如一個模具成本10萬,產量100件,這樣每件至少要1000塊才能收回成本。但是如果生產1萬件,那麼每件只需要10塊就能收回成本,大致是這個意思。在武器上可能計算會複雜很多,但是道理不變。武器不同於公交車、小轎車這類民用產品,因為他的應用面和市場都過於狹窄,產量通常不會很大,單件就要承擔更多的成本。

比如美國B-2隱形轟炸機,平均研發成本後單價達到24億美元,比上面提到的伯克III型驅逐艦還要高,這就是因為B-2產量太少了。B-2項目單機平攤研發費用達到12億美元,而原本計劃是採購165架,每架只需要擔負1.75億美元研發成本即可。


話說通航


武器的成本的的確確高,所謂成本不僅僅是製造這個武器所需要的材料成本,還要包括研發成本、人工成本、培訓成本、政治與外交斡旋等等。而且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關鍵的道理:民用品考慮到巨大的市場可以做到很大的產量,但是武器則剛好相反,產量少直接導致了單價很高。所以很多武器的研發是多國合作,這樣能平攤很大一部分成本,典型的項目就是JSF聯合攻擊戰鬥機,也就是現在的F-35系列。


需求和性能帶來的基本成本差異

軍品和民品本身從性能上就有區別的,性能上又導致配置的不同,再間接影響價格。即便是同一類物品,比如一個臉盆,為什麼部隊上那個黃色的塑料盆你什麼都能幹,能用好幾年甚至十年都不爛,但是你從超市買個盆摔幾次就裂了。反過來追溯一下,部隊上什麼環境?總不能指望出去打仗和家裡溫室一樣的用法吧,那樣早就爛了。所以我們說,性能要求不同就帶來成本的不同。

當然,臉盆是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在舉一個比較高端一點的:戰鬥機。79噸的波音737-800賣1.022億美元,憑什麼31噸的F-35平均採購單價APUC要1.306億美元?我們反過來說,波音737不需要超音速飛行、不需要隱身能力、不需要火控雷達、不需要掛載導彈、不需要垂直起降、不需要彈射起飛,相比於F-35來說波音737只需要做到能帶足夠多的人(相對多)、足夠的安全、足夠的省錢這就足夠了。所以,戰鬥機顯然實現的功能和配置需求必須要高成本才能維持。

再舉個例子:軍艦。下圖是9500噸的伯克III型驅逐艦和31.9萬噸VLCC大型油輪,他們的造價分別在18.25億美元0.9億美元,相差20倍。但還是看需求和配置,簡單來說油輪就是一個“空殼”,他的作用就是運油,柴油機動力,航速控制在最高18節左右就可以,畢竟跑的快油耗也大。但是伯克III不一樣了,為了保證30節以上的航速,包括4臺LM2500燃氣輪機在內的動力系統就達到0.9億美元。而艦上裝備的宙斯盾和AMDR-S/SPY-6(V)1的打包價合計為2.99億美元。所以武器貴自然是因為需求方向不同,需求又決定配置,再決定價格。


其他隱含成本

純物料成本只是武器成本的一部分,還有一個佔比很大的部分就是研發成本和其他硬件建設投資(包括生產線建設、廠房建設、倉庫建設、水、電甚至煤氣等等),而這部分成本要平攤到每架/每件武器當中,畢竟不會有哪個公司當活雷鋒。舉個例子:美國F-35戰鬥機,2017財年美國空軍購買43架F-35A,其URF飛離成本是9899萬,但是平攤了研發、廠房等等費用後其PAUC項目獲得單價已經達到1.543億美元,比最基本的飛離成本提高了50%。

還有我們更熟悉的F-22戰鬥機,179架批量機成本為341億美元,平均單價1.916億美元。但是F-22戰鬥機項目RDT&E研發/測試/評估還有304億美元的成本,平攤到每架F-22上為1.69億美元,所以實際上每架F-22的總成本達到3.65億美元。

如果是對外軍售,那麼買方除了買飛機本身之外還要購買相關的人員培訓、維護甚至基地建設等額外的服務,這就間接拉高了武器本身的成本。比如印度購買的36架“陣風”戰鬥機,表面平均單價超過2億歐元,但實際“陣風”本身只有9000萬,其他的錢都花在其他服務和武器上面了。


產量和成本的關係

還有個問題,產量問題。一般來講,產量大可以拉低生產成本。比如一個模具成本10萬,產量100件,這樣每件至少要1000塊才能收回成本。但是如果生產1萬件,那麼每件只需要10塊就能收回成本,大致是這個意思。在武器上可能計算會複雜很多,但是道理不變。武器不同於公交車、小轎車這類民用產品,因為他的應用面和市場都過於狹窄,產量通常不會很大,單件就要承擔更多的成本。

比如美國B-2隱形轟炸機,平均研發成本後單價達到24億美元,比上面提到的伯克III型驅逐艦還要高,這就是因為B-2產量太少了。B-2項目單機平攤研發費用達到12億美元,而原本計劃是採購165架,每架只需要擔負1.75億美元研發成本即可。

反例就是F-35,因為整個F-35的項目牽扯國家非常多,所以預計總產量也非常巨大,F-35A飛離成本由第一批次的2.79億美元下降到第9批次的1.02億美元,現在的價格為9500萬美元,未來進一步降低到8500萬美元。根據美國2012年國防部預計,整個F-35項目費用總計3282.5億美刀,當時F-35全系列總訂貨數量是2457架,平攤各種研發和測試費用後平均單價1.33億美元,價格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如果F-35的產量不夠,那麼550億美元的研發和測試成本也會平攤,假設F-35的產量只有500架,那麼每架僅研發成本就要平攤1億美元以上。

所以實際上產量也是在影響著武器的最終價格。有些賣的好的武器就能略微便宜一點,國內消化的或者沒打算賣的的價格自然就很貴。


但是武器這種東西相比於民用品其實在成本控制方面要弱很多,畢竟這東西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沒有就是不行,所以軍事類的產品往往走在技術的前端。


雛菊西瓜Peterpan


我是冬雨AK,說下個人看法

武器裝備其實就是一種商品,只是這種商品是用來取人性命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價格自然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但政治因素也會影響武器的價格

成本因素

作為商品,成本的高低自然會影響價格,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研發費用,例如美國的F35戰機,在研發的初始階段美國英國 日本等盟國就一次性投入330億美元,隨著研發進度的進行,費用也一漲再漲,最終超過了500億美元,這還沒有把生產成本計算在內,所以F35的銷售價格在1億美元以上也就很正常了!

生產規模影響價格

我們都知道,生產規模越大,生產數量越多,分攤的生產成本也就越低,銷售價格自然也就越低,所以很多仿製的武器裝備的價格遠超原版,例如日本的F2戰機,實質上是仿製美國的F-16戰機,日本利用自身的技術進行了一些改良,但因為生產數量很少,一共只生產了94架,每架單價高達1.8億美元,而F-16戰機的平均價格不過4000萬美元,F2也就成了世界上價格最高的三代機

武器裝備昂貴的材料費用

一款武器裝備的生產絕不是一家廠家所能完成的,需要上上下下幾十甚至幾百家企業配套生產,同時為了保證性能,所使用的材料也絕不是普通民用可比擬的,例如航母所使用的特種鋼材,價格簡直是天價,此外還會大量使用多種複合材料,安裝多種電子設備,例如制導系統 電子戰系統 導航系統 火控雷達 相控陣雷達等等,這些材料和設備的價格也是十分的不菲。

政治因素影響

軍火銷售肯定是要承擔政治風險的,哪些國家可以賣,哪些不能賣,是賣最先進的還是賣猴版的,如果賣了需要承擔多少風險,都需要仔細考量的,同時,對於一些需求迫切的國家或地區,還會獅子大開口大幅度提高銷售價格。例如美國賣給灣灣的武器裝備,價格都奇高,服役三十多年的二手佩裡級護衛艦,愣是賣出了天價,一方面是很宰一筆,另一方面是要冒著激怒我國的風險

所以,以上因素決定了武器裝備的價格十分昂貴,動輒幾千萬美金起步!

(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