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到正统年间北京城垣的建设

永乐迁都北京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至永乐四年(1406年),皇帝采纳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立北平为京都并改称北京。在这一阶段内,北京的政治地位升格,皇朝在此设立了只有都城才能拥有的机构。第二阶段自永乐四年起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皇帝谕令各官赴各地征用营建北京的物资,同时沿运河各地烧瓦以备都城营建开工之用。在这一阶段内,主要是为开工兴建北京做物资上的准备。第三阶段自永乐十四年起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下诏后正式营建北京。经过四年多的建造,终于建成西宫1630余楹,以及庙社、郊祀、坛场、宮殿、门阙等房屋共8350楹(含皇太孙宫、十王邸),两者合计9980余楹。所谓西宫乃是由原燕王府翻建改造而来,分两期完成之后,遂庄严宣布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改北京为京师。

明代京师内城的建设,从徐达缩北城起,到正统年间城垣工程全部完成,经历了78年。

史说北京| 从永乐到正统年间北京城垣的建设

明代北京平面图

明初北平的南城垣是利用元大都旧城墙整修而成的,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的过程中,因其逼近宫城,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其拆除,城墙向南展。元大都的南城墙原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便道一线,南展的结果,就是移至现在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新筑的南城垣东西长5400余米,东西两边自北向南各延伸一段城墙,两段共计约2700米,新筑城垣合计约8100米。展延后的南城垣仍辟三门,中为丽正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同时将东城垣北端的崇仁门改称东直门,西城垣北端的和义门改称西直门,并且再次对城垣外壁进行砖包,并创修马面。

马面又称墩台或城垛,是城垣墙体外侧突出的建筑。马面的建造,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为了在战争中利于守城,减少敌军对城墙攻击的压力,每隔一段距离,城墙就向外凸出建一方台,这样,就使得城墙在整体上减少了仅从正面迎敌的机会。攻城者一般很难攻击两墩台之间的凹处城墙,因为那样做的话,将会招致正面与左右两面的三面夹击,从而使攻城者陷于困境与灾难之中。

内城城垣的马面,据今人测量,与城墙垂直向外的长度为14~15米,正面宽13米。每隔数十个马面,设一中心台,其顶长约为20米,宽约为35米,下底长约20米,底宽约38米。马面并非按固定的距离设置,两台距离最近者为85米,最远者为140米。

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50余年间,北京内城垣两经变迁,城址、格局终于确定,至晚清相沿未再变动。此后又经十余年,到正统朝又对城垣规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正统二年至四年(1437~1439年)的城垣工程集中于城门楼、月城等的修建,未对墙体进行整修。六年过后,正统十年(1445年),因京师城垣的外面包以砖石,内侧系土筑,遇雨则容易颓毁,于是对内侧也进行了砖包。从洪武元年起,经洪武、永乐、正统三朝的改建、整修,北京城垣建制方完备,从此至清末,虽有修补,但格局未动,一直沿用到现代城垣拆除。到嘉靖朝又添置京师外城,这座方城始称为“内城”。

内城九门的月城建制基本一致,只是平面形状与面积大小略有不同。有的月城平面呈长方形,有的近似正方形,东西向为62~78米,南北向为62~117米;城内建有观音庙、关帝庙或太上老君庙。九门的月城,在与城墙相交的角度,均为垂直衔接,内呈直角。

内城九门月城正中与城门相对的墙体上均建箭楼一座,楼为重檐歇山顶,外七间里五间相勾连。俯视,从里向外呈凸形,外七间面阔平均为32.5米,内五间面阔平均为27米,两侧宽为18.5米,通高30余米,箭楼正面、左右两侧三面墙体密布箭窗四层,正面每层12窗,侧面每层4窗,合计共80窗。内面设楼门。

九门之中,德胜门和安定门是洪武初华云龙新筑北城垣时命名的,崇仁门与和义门于永乐朝改称东直门和西直门。明初沿用了元朝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齐化门、平则门五门之称,到正统初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直至今天虽只有正阳门和德胜门的箭楼还存在,其地却仍沿用其名。各城门上均建一城楼,为三滴水檐歇山重楼式,顶五脊六兽,灰筒瓦绿剪边,巍峨壮丽。正阳门城楼面阔七间,其余八门均面阔五间,九门楼皆进深一间。楼自地面算起,通高为30~40米,正阳门楼最高,达40.96米,阜成门为35.1米,东直门为34米,安定门为37.5米。各城门楼自高为24~28米。

史说北京| 从永乐到正统年间北京城垣的建设

东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

四城角建箭楼,俗称“角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角楼平面呈曲尺形,坐落在城角墩台上,楼高17米,通高约29米,外侧两面,直角两分,均为35米,内侧直角两分,均约23米,两侧窄面均约12米。楼内竖立金柱20根,楼内空间以木板隔成四层,有楼梯相通,楼外面分列四层箭窗,阔面两边每层各14个,窄面两边每层各4个,总计144个。

城墙顶部,城砖墁铺,外侧置雉堞,共11038垛。雉堞高1.9米,宽1.5米,厚0.75米,堞与堞之间距离为0.5~0.8米,其矮处不足1米,恰可容一军士俯身射箭。雉堞是城上之城,为守军之掩体。内侧置女儿墙,高约1.2米,厚约0.5米,为城顶之护栏。

砖城的建制彻底解决了土城雨水冲刷损坏墙体的问题,元大都土城每年必须覆盖苇帘防雨,至今北京城外还有多处地名为苇子坑,想必与当初制造苇帘有关。砖城不但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而且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砖城顶部两侧设有水道与漏眼,由于顶部是城砖墁地,雨水能够很快流向漏眼,直接通过雉堞、女儿墙下部伸出的水道留出。砖城墙体与地面近于垂直,流水孔道距离墙体有一定距离,从而减轻了流水对墙体的冲刷。

(北京市社科联人文之光网整理,资料来源于北京市社科联等组编的《史说北京》(插图本)。文章配图为原文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