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權力的遊戲——誰在操縱藝術?(下)

金錢與權力的遊戲——誰在操縱藝術?(下)

畫商寶拉·庫珀和她的藝術家們

上世紀60年代起,伴隨著抽象表現主義熱潮的褪去,竟有人試圖將大地藝術和街頭塗鴉也搬進畫廊,又或是用極少主義裝置取代白牆之上的抽象畫——他們究竟是誰?金錢與權力的遊戲——誰在操縱藝術?(上)之後,紐約藝術圈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約翰·吉布森(1933-2019)

“白立方”內的萬千世界

上世紀60年代的某天,在紐約蘇荷區的約翰·吉布森畫廊(John Gibson Gallery)裡,波普藝術家(Pop Art)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正擺弄著他的互動裝置《銀雲》,數個充滿氮氣和空氣的熱封囊在展廳中或懸浮、或棲息於地面。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安迪·沃霍爾《銀雲》(Silver Clouds),1966年

一旁的極少主義者(Minimalism)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不緊不慢地排列著標誌性的銅質立方雕塑,而大地藝術(Land Art)先驅克里斯托·克勞德(Christo Claude)則將原長85米的作品《5600立方米的包裹》製成模型掛在了天花板上……如此這般匪夷所思的場景究竟為何會在一家商業畫廊中出現?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唐納德·賈德《無題》,綜合材料,22.8×101.6×78.7cm(單件),1967年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不走尋常路的畫廊主約翰·吉布森。1933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他,自28歲那年從歐洲留學歸來後,便在名噪一時的畫商Martha Jackson手下工作。在此期間,他親歷了藝術圈的觥籌交錯,同時培養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勞德《5600立方米的包裹設計稿》,綜合材料,71×56cm,1967-1968年

那個年代,當無數藏家為紐約畫派(New York School)趨之若鶩時,殊不知已有一批藝術家拋棄畫布走向了自然,開始利用植被、岩石或沙丘進行創作。此時,吉布森的內心亦是躁動不安,他察覺到了藝術世界的新風向,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如何順勢揚帆起航——大地藝術能否通過某種特殊方式被收藏?藝術市場中又是否存在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一席之地?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勞德《Surrounded Islands》,綜合材料,1980-1983年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勞德《Valley Curtain》,綜合材料,1970-1972年

1967年,吉布森懷抱著雄心壯志創辦了自己的畫廊;同年,他為摯友克里斯托舉辦了其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場個展。這位聰慧過人的畫商不僅展出了藝術家的設計手稿和模型,還同時出售記錄其創作過程的影像和照片。開幕式當天,克里斯托的作品便以這種形式被賣出了50多件,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勞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包裹計劃設計稿》,綜合材料,55.2×39.5cm,1968年

從那之後,步履不停的吉布森開始頻繁前往歐洲“尋寶”。1968年,他在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4)上遇到了觀念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倆人在短暫交談後一拍即合。這位激浪派(Fluxus)的頭號人物喜歡用毛氈和油脂等現成品進行創作,致力於打破藝術與生活的邊界——“他是繼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之後的又一位英雄!”吉布森感嘆道。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約瑟夫·博伊斯《毛氈西裝》,綜合材料,177.5×71.4×13.5cm,1970年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將博伊斯的部分作品帶回紐約出售,引爆了這枚投向藝術圈的“炸彈”。當公眾和業內人士紛紛譴責他破壞了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的“反商業”本質時,這位行走於時代前端的畫商卻堅定地說:“藝術的精神內涵永遠是最重要的,而我的職責便是通過另一種更為直接的形式傳遞其價值。”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

寶拉·庫珀(1938-至今)

做藝術的情人

上世紀60年代的藝術世界仍是男性的天下。當那些西裝革履的男性贊助人遊刃有餘地玩轉金錢與權力時,畫廊中工作的女性似乎被下意識當成了陪襯的“花瓶”。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畫商寶拉·庫珀,2018年

為了打破藝術圈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寶拉·庫珀(Paula Cooper)勇敢站了出來。她將自己對藝術的熱情傾注於畫廊事業中,成為了繼傳奇畫商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之後的又一位非凡女性。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工作中的畫商寶拉·庫珀,1965年前後

1938年,庫珀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富裕家庭,16歲便隨父母移居了歐洲。在巴黎深造期間,她的閒暇時光幾乎是在各大美術館裡度過的。那些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作彷彿照亮了她的人生,使其許下了與藝術相戀一生的諾言。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沃爾特·德·瑪麗亞《5-7-9 Series》,綜合材料,55×30.5×68cm(單件),1968年

成年之後,庫珀隻身一人前往紐約大展宏圖。從World House畫廊的前任員工到紐約大學藝術史系的學生,堅信自己擁有敏銳洞察力和識英慧眼的她,很快便於1964年在蘇荷區創辦了一家畫廊。不同於對歐洲古典繪畫青睞有加的老一輩畫商,庫珀反倒對看似冰冷的極少主義藝術情有獨鍾。在她看來,這類藝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公眾對形式和媒介的認知,勢必會引發新一輪的美學革命。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卡爾·安德烈《Slot》,綜合材料,57.15×86.36×90.81cm,1992年

為了幫助極少主義藝術家謀生,庫珀在短短几年間策劃了數場群展,不遺餘力地向公眾呈現了沃爾特·德·瑪麗亞(Walter De Maria)、喬爾·夏皮羅(Joel Shapiro)、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和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人的作品。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喬爾·夏皮羅《無題》,銅,182.9×155.6×69.9cm,2017-2019年

不僅如此,她還與眾多藝術家交往密切。在那個反叛意識激盪的年代,他們時常結伴參加藝術家阿倫·卡普羅(Allan Kaprow)組織的偶發藝術(Happ

enings)表演,又或是在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工廠(Art Factory)裡高談闊論。儘管如此,庫珀也未曾與任何一位藝術家簽訂終身合約,給予了他們自由選擇留下或離開的權利。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阿倫·卡普羅《Yard》,偶發藝術表演,1961年

雖然畫廊被大多數人視作錢權交易的場所,對藝術抱有執念的庫珀卻不以為然。她試圖打破市場的遊戲規則,將自家畫廊改造成一個不止於藝術品買賣的綜合空間。1974年起,她開始在畫廊中組織一系列詩歌朗誦和戲劇表演活動,並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其中,收穫如潮好評之時也引得同行紛紛效仿。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喬爾·夏皮羅《無題》,銅,281.9×104.1×110.5cm,1995年

時至今日,年逾81歲的庫珀仍活躍在藝術世界的舞臺上,兌現了自己年少時許下的諾言。當被問及幾十年如一日保持熱情的秘訣時,她笑著答道:“沒有藝術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反正我是從來都沒想過。”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理查德·塞拉《Snake》,綜合材料,4×15.85m,1994-1997年

✨託尼·沙法拉茲(1943-至今)

叛逆的轉型之路

作為上世紀最負盛名的畫商之一,託尼·沙法拉茲(Tony Shafrazi)既不像利奧·卡斯蒂裡(Leo Castelli)一樣博愛,也不如西德尼·賈尼斯(Sidney Janis)那般擅長社交,因此成為了眾人眼中最特立獨行的存在。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Red Rabbit》,綜合材料,162.6×175.3cm,1982年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和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

如今,當街頭藝術在各大拍賣會上頻繁“叫板”主流藝術時,殊不知是沙法拉茲為其開闢了最初的市場,將凱斯·哈林(Keith Haring)、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al Basquait)和肯尼·沙爾夫(Kenny Scharf)等人的作品從街頭引入了畫廊。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工廠

1969年,立志成為藝術家的沙法拉茲從伊朗漂洋過海來到了紐約,對即將發生的一切滿懷期待。當年,他的住處與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工廠只有一條街之隔,那棟銀色的建築也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他的注意。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藝術家理查德·塞拉(左)和畫商利奧·卡斯蒂裡(右)

在鼓起勇氣完成了第一次拜訪後,沙法拉茲又結識了不少藝術圈炙手可熱的明星,其中就包括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傳奇畫商利奧·卡斯蒂裡。當他看到卡斯蒂裡與各路藝術家

談笑風生時,不禁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自此下定決心成為一位同樣受人愛戴的畫廊主。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羅伊·利希滕斯坦《Ohhh...Alright...》,布面綜合材料,90.2×96.5cm,1964年

當一切準備就緒時,沙法拉茲於1979年在蘇荷區正式開設了自己的畫廊,此時距他第一次來紐約已經過了十年。而這十年間的藝術圈可謂是風起雲湧:越戰的爆發催生了一系列民權運動,無數藝術家帶著噴漆和顏料走上了街頭,通過塗鴉(Graffiti)抒發內心的憤慨,凱斯·哈林就是其中之一。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凱斯·哈林《The Fertility Suite: One Plate》,彩色絲網印刷,107.1×126.5cm,1983年

沙法拉茲看中了這位擅長用圖像講故事的藝術家,將其招至麾下後又結識了天才少年巴斯奎特。1982年,他為這群來自街頭的藝術家舉辦了一場名為“Young Americans”的展覽,宣示著藝術市場新風口的到來。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藝術家凱斯·哈林在紐約地鐵站創作

雖然凱斯·哈林的畫作被沙法拉茲標上了單幅兩萬美元的價碼,卻仍有絡繹不絕的藏家為其前來。自此,這位早就從藝術院校退學的年輕人再也不用為生計而發愁,得以繼續在紐約地鐵中肆意塗抹著他的奇思妙想——“發掘有潛力的先鋒藝術家並扶持他們成長,這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沙法拉茲曾在接受採訪時輕描淡寫地說。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肯尼·沙爾夫《New Frontier》,布面綜合材料,215.9×221.3cm,1984年

說到這裡,上世紀的紐約故事就要告一段落了,而藝術世界的齒輪卻永遠不會停止運轉。在這樣一個資本和慾望並行的地方,畫商似乎是悖於常理的存在:他們交易著天價藝術品,遊走於藏家和藝術家之間;他們對藝術史和流行文化了如指掌,懷抱對藝術的熱忱卻不惜為其標上價碼……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畫商託尼·沙法拉茲

儘管藝術與金錢一直處在這般愛恨交織的關係中,我們也不可否認那些畫商為推動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但藝術始終是個環環相扣的圈,又有誰能永遠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