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錦瑟》:美在解與不解之間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書,我們經歷的每件事或者每個階段,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章回。也許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閱自己的人生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在20世紀的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出版一部回憶錄式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作者用了兩百多萬字,回顧了人的一生,抒發了對故人、往事的懷念。由於篇幅太長,要想讀完這部名著,確實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在中國古代,有一首五十六字的唐詩,也道出了追憶人生的感悟。它主旨朦朧,意境幽美,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

當人陷入回憶的時候,所看到的事物都能引發他的感觸。正如在這首詩中,詩人面對一把華美的瑟,卻感嘆那五十根弦、五十枚柱,都在提醒他逝去的美好年華。他的過去,如莊周夢蝶一般似真似幻,又如望帝化鳥一般難以忘懷。那回憶的心情,如同月出滄海,卻見鮫人流下珠淚;更像日照藍田,玉石生出煙氣,無比的悽美,卻又可望而不可及,不禁令人惘然若失。

李商隱《錦瑟》:美在解與不解之間

聽到這裡,您是否在猜測,詩人到底在回憶什麼呢?是刻骨銘心的情感,壯志未酬的遭遇,還是對國祚興衰的感慨?一首詩能夠引出多種解讀,難怪會成為這位詩人生平最難索解的詩歌之一了。它就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詩境賞析

這首詩雖然以《錦瑟》為題,但它不是一首詠物詩。確切地說,它是一首無題詩。“錦瑟”二字只是選取詩歌首句的前兩字,並不是真正的題目。這種題詩方式,很像《詩經》裡面的大部分作品,比如《關雎》《蒹葭》《鹿鳴》等,都是以第一句詩中的詞為題目,卻不是詩歌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詩歌是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無題詩也是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很多詩人有許多不便表達或不想直說的話,索性以“無題”為題,在詩中暗藏難言的情懷、隱痛或者某種追求。我們下面就從《錦瑟》的具體詞句中,一探詩人的心境。

“錦瑟無端五十弦”,錦瑟是指一種雕飾著精美花紋的古老樂器,有五十根弦之多。《漢書》記載,遠古時期,泰帝曾聽素女鼓瑟,因聲調太過悽切,感到悲傷難禁,便將瑟一分為二,減為二十五絃。詩人以錦瑟起興,既寫出瑟之美麗,又表明弦之細密,如同紛亂的思緒一般。“無端”二字,彷彿是詩人在感慨,錦瑟為什麼生來就有五十根弦這麼多呢?因為弦多了,音樂表現力更強,人們在彈奏憂傷的樂曲時,就會讓悲傷的氛圍更加凝重。詩人一句話,就為整首詩奠定了迷惘幽怨的基調。

詩人的發問看似無理,但是他隨後解答:“一弦一柱思華年。”柱,是弦下面用於定音的部分。原來是那一弦一柱,都能牽動詩人內心的一段回憶,讓他忍不住追憶逝去的時光。這一句點出懷舊的主題,引出下文,也就是詩人對過往的所思所想。

接下來,詩人連用四個典故,表現前塵往事的幾個特質。“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說莊子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醒來後又變回自己。莊子迷惑了,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望帝春心託杜鵑”,《華陽國志》記載,杜宇是古蜀國的國君,號“望帝”,去世後化為杜鵑鳥。因為懷著思念故國的“春心”,杜鵑總是發出悲切的啼聲。望帝的生命雖然終結,但是他的靈魂仍然眷戀人間,遲遲不肯離去,以至於化身啼鳥。

人生如夢,莊子的夢輕盈美好,但是隻有一夜那麼短暫;回憶中的往事,不也是正像夢一樣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嗎?所以詩人對待這些記憶,也同樣近乎執著地把它們銘刻心間,因為它實在是美好得讓人捨不得遺忘啊!

“滄海月明珠有淚”,《博物志》記載,南海有一種神秘的鮫人,像魚一樣住在水裡,擅長紡織,流出的眼淚能夠變成珍珠。浩渺的海面上,一輪明月升起,在這曠遠靜謐的景色中,鮫人卻惆悵地流下珠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元和郡縣誌》記載,藍田山盛產美玉。古人認為,當太陽照耀時,玉石會升騰起煙氣,可以遠望,但是近看卻無。

詩人的過去,既有滄海月明的遼闊,也有鮫人流珠的哀傷;既有日照青山的溫暖,更有美玉生煙的縹緲。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人自問自答,往昔是這樣的悽美、虛幻,怎麼會在今天才追憶它呢?早在當時,心中就已經悵然若失了啊!

李商隱《錦瑟》:美在解與不解之間

如果說莊周夢蝶代表詩人對人生虛實交織的迷惘之情,杜宇悲啼代表詩人對過去苦苦追尋的嚮往之情;那麼,滄海珠淚代表無比寂寥和黯然神傷的心境,暖玉生煙則代表若即若離和難以捉摸的記憶。因而在最後一聯,詩人的萬千思緒,最終化作一句韻味綿長的感嘆。

詩人背後的故事

一首《錦瑟》,引發後世文人的不同解讀,有人認為李商隱在詩中表達對亡妻的懷念,或者是表達對某位女子熾烈的情感,又或者是自傷身世、影射政治,千百年來眾說紛紜,以至於金人元好問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感懷。一般人認為,《錦瑟》作出李商隱晚年時期,但由於這首詩相關的文字資料很少,所以人們在研究的時候,往往結合李商隱的平生遭遇探討詩歌的主旨。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他對詩歌的藝術美有著獨特的追求,其作品構思新奇,文采穠麗。他的詩歌自成一派,往往寫得美好朦朧、纏綿悱惻,被人廣泛傳誦。李商隱雖然在詩壇上享譽古今,但是他一生的遭遇卻非常坎坷,大約在四十五歲時就病逝了。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世宦家庭,幼年時父親去世,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曾靠替人抄書貼補家用。但是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早早便在詩文上顯露非凡的才華,也因此受到當時的名臣、文學家令狐楚的賞識,並得到他的親自點撥。

李商隱《錦瑟》:美在解與不解之間

經過多年的應舉求仕之路,李商隱終於在二十多歲考中進士,之後接受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邀請,成為他的幕僚。王茂元也很賞識李商隱,更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這看似美妙的姻緣,卻為李商隱的不幸埋下伏筆。當時朝廷出現激烈的“牛李黨爭”,王茂元與李黨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成員,而之前栽培他的令狐楚則屬於牛黨,李商隱就這樣陷入了黨爭的漩渦中。

因此,李商隱被推遲一年授官,還調任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做小官。雖然當時李黨正值鼎盛時期,但是李商隱突然遭遇母親去世,必須在家守孝三年。等他復出時,兩黨勢力變化,李商隱受到牛黨排擠,空有一身才華卻只能一生做個小官,前途一片渺茫。

從個人際遇來說,李商隱懷才不遇,而感情深厚的妻子王氏,也在他晚年去世,成了李商隱的又一沉重打擊。從時代環境來說,李商隱先後經歷六任皇帝,正值晚唐宦官專權、黨爭不斷的政治亂世。這一切,都構成了李商隱的人生悲劇。但他的才華卻在鬱鬱寡歡中,化作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詩歌。

您認為,李商隱在《錦瑟》中表達了什麼情懷呢?是悼念亡妻,還是感時傷世,還是對國家政事的憂慮?或許這些感悟都包含在詩中。詩人正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兒女情長還是仕途功名,人生的際遇都是相似的,當你回顧它們的時候,既美好又遙遠,連同自己的青春都將消逝在回不去的時光裡。古人說,詩無達詁。正因為這首詩解讀的多樣性,每個人都能在詩中找到自己的回憶,這也就是《錦瑟》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