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 破题冷链经济 探路内陆开放

链陆链海冷链兴 渝津桂港一家亲

江津 破题冷链经济 探路内陆开放

江津 破题冷链经济 探路内陆开放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江津—北部湾港班列首发仪式

江津 破题冷链经济 探路内陆开放

20多个国家的300余种海鲜及水果汇聚江津

江津 破题冷链经济 探路内陆开放

东盟商品直销中心

  这是思想的盛宴,也是美食的盛宴——

  今日,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共享冷链合作新成果”为主题的2019年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跨区域合作“一会一节”活动将在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江津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江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办。活动期间,将召开“一会”,即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产业推介会暨冷链经济发展论坛;举办“一节”,即2019东南亚海鲜水果美食节。同时,还将召开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产业推介暨客商交流会。

  本次活动为期3天,不仅有来自全国的专家、企业一起论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经济、开放发展,广大市民也可以前往双福国际农贸城,免费品尝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余种海鲜及水果。

  优势叠加

  内陆腹地跻身开放前沿

  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从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始建以来,江津一直是长江上游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美丽滨江之城在中国内陆经济版图上的地位不仅没被湮没,反而愈发凸出:成为重庆“一圈两群”重要支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要联结点。今年10月12日,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江津,对江津工作作了肯定,强调江津要“当好融入主城的先行区、渝西发展的领头羊、川渝合作的排头兵”。

  从中央到市委、市政府,对江津都寄予厚望,分外垂青。

  2015年10月8日,重庆市政府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江津综合保税区;2017年1月17日,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8年7月5日封关运行。

  随后,一幅波澜壮阔的奋进之图徐徐展开:在批准四至范围2.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并且与网外27.9平方公里配套区形成内外联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位于江津的双福国际农贸城也同样引人注目。2009年,重庆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设双福国际农贸城之时,其定位就是主城区最大的“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十年磨一剑,如今它不仅是重庆最大的综合性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定点配套市场、商务部确定的全国农产品批发骨干市场。

  除了平台优势,江津还具有“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目前,设计年运能可达2000万吨的珞璜陆路综合物流枢纽已建成投用,这是西南地区设计运能最大的铁路货运站,具备自站编组和整列到发能力;而珞璜长江枢纽港已形成600万吨年吞吐能力(含20万集装箱标箱),是重庆四大枢纽港之一,常年可靠泊5000吨级船舶。

  平台优势叠加“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让江津一下子从内陆腹地跻身于开放前沿。

  “从重庆经长江航运出海是2400公里,运输时间超过14天。而重庆经铁路到北部湾港口约是1450公里,运输时间只有2天。”益海嘉里(重庆)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振荣说,得益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企业减少了运距、节约了时间。

  合纵连横

  渝桂两城“千里联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摆在江津面前的最为紧要事只有一件:发展内陆开放经济,抓手何在?

  江津人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东盟。东盟和重庆之间贸易互补优势明显,尤其是重庆作为美食之都、热门城市,对东盟进口的水果、海产品等生鲜、冷藏食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这些东盟美食要进入重庆市民的餐桌,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产业的支撑——冷链。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冷链市场规模将达到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20%。仅重庆及周边省市每年就要消费700亿元的冷冻食品。其中,重庆市民每年消费的进口水果中一半以上来自东盟国家。这为重庆冷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防城港市也在大力实施“北联行动”,急迫地寻找它的“另一半”。

  防城港得天独厚,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城市,也是中国面向东盟最经济、最便捷、最高效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及中国-东盟重要的海产品、水果集散地。在防城港,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它们分别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实现商通。

  一个依依东望,一个频频西顾,就这样,俩城“对上了眼”。

  2018年10月11日,江津区政府代表团第一次到防城港市考察对接,结果双方便一拍即合,迅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一大批优质项目陆续落户江津。

  2018年11月30日,重庆·东盟商品直销中心、重庆·东盟水果海产直销中心、重庆—东盟商品(五金机电)出口集采中心同时正式启动……以冷链经济为突破口,江津找到了错位发展、开放发展的钥匙。

  做大“朋友圈”

  共建内陆开放新通道

  从“联姻”的那一刻起,渝桂两地便是“你侬我侬”,开放经济发展更是快马一鞭。

  2018年11月30日,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跨区域合作示范项目系列活动在江津举办。仅仅3天的活动,零售和餐饮消费就突破1000万元,水果、海产批发交易额达到6990万元。

  也是那一天,满载东盟水果和海产的汽车从防城港发出,翻山越岭后,抵达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

  作为“回礼”,那一天,一辆辆装载水果、海产品的公路班车又装上了重庆产的五金机电、汽摩零部件,经防城港向东盟进发。

  过去,由于物流不便,进口的东盟水果只能从广州、上海通关,再由公路运输至重庆,不仅走了“弯路”,提高了物流成本,长时间运输也会影响水果品质。

  “随着两地物流大通道的打通,今后一个冷链箱的运输成本将从13000元缩减至2400元左右,让重庆市民的消费成本大减。”江津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后会有更多的东盟进口商品进入重庆分拨,并辐射西南,进一步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渝桂两城的千里联姻,也让更多的兄弟省市看到了发展的契机。为进一步做大“朋友圈”,2019年9月22日,在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四川成都、攀枝花、内江、宜宾、广安、达州,贵州贵阳以及越南芒街等共同发起,“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经济城市联盟”宣告成立。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宏大的新计划浮出水面:共建中越冷链海陆新通道。

  江津探索

  护航民生助力开放样本

  以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题,以冷链经济为匙,江津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2019年12月18日,前来参会的部分嘉宾在双福国际农贸城看到,占地250亩的冷链市场交易区,主要交易禽肉蛋类、冻品类、水产类、海鲜类等多种干鲜类产品。在其冻库区,共建有4座冻库,分低温库和高温库,总容量达2.5万吨。

  “冻库‘肚量’大,鲜货干货均可存。”双福国际农贸城冷链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低温库主要用于海鲜、水产、肉类的冷冻,一般在-23℃左右;高温库主要用于蔬菜、水果的保鲜,一般控制在0℃左右。

  良好的硬件,必然催生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必然吸引更多的顾客。据了解,目前冷链市场的进口水果日均交易量达到900吨,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预计2019年全年,东盟进口水果交易量达到32万吨,占重庆东盟进口水果的63%。”江津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荣俱荣。大力发展冷链经济的江津,正被众多产业巨头所垂青。长安民生物流、郑明物流等一批冷链物流巨头相继入驻,10万平方米的冷库也正加快建设,最终形成集存储、分拨、转运、低温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冷链产业集聚区。

  如今,江津区已引进多个涉及冷链产业的重点物流项目,累计投资额近50亿元。随着各种业态的加速集聚,预计到今年底,江津的冷链物流产值将超过20亿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评价道:“紧紧把握开放发展的历史契机,以冷链经济为抓手,以惠及民生为落脚点,重庆江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内陆开放之路,为中国更为广袤的内陆地区提供了参照。”

  江津联姻防城港的六大重点

  自2018年11月江津与防城港缔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双方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合作空间,促进了两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据透露,双方将在六个方面持续加强合作——

  1 打造耗时最短价格最优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共同打造重庆江津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经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连接东盟的时间最短、价格最优、服务最好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其中,将把江津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冷链分拨中心,把防城港建成中国—东盟冷链经济重要基地。

  2 开展物流领域 研究出台货物双向对流新政

  把江津区作为防城港市特色产品、进口东盟和欧美等国家货物运往内陆腹地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节点,把广西东兴港口物流区作为江津大宗商品、农产品出口东盟、非洲、欧美的重要物流节点,共同研究制定并适时出台货物双向对流扶持政策。

  3 围绕港口经济 促进两地产业协同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双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共建港口经济,重点打造现代临港物流园、临港装配制造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

  4 共享边境贸易资源 提升通关时效

  双方共享边境贸易资源,进一步落实货物通关“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升通关时效。

  5 开放平台合作 实现平台间协调配合

  促进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与江津综合保税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平台合作,推动平台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联动等方面协调配合。

  6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开展文化旅游合作

  支持两地文化旅游企业建立市场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文化产业生态旅游项目招商和营销推广,共同开发和吸引旅游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