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的“技”和“道”

最近,快期末考试了。

大家的压力都比较大。

有时,在网上搜索,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

不信,你看:

答题公式:修辞+内容+作用+情感

③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怎样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

这是讲赏析句子的。再看——

(五)句子赏析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

像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语文考试的“技”和“道”


这些答题的技巧,对于指导学生答题,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九哥以为,熟悉这些东西,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首先,它提供给学生一些专业的答题术语。

其实,语文老师都知道,在看学生的语文阅读题时,学生答了很长很长一行,老师看的就是关键的几个字,关键的几个专业术语。

这些答题技巧类的资料,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这些专业的答题术语。

其次,这些答题技巧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答题思路,使学生在考试作答的时候,不至于离题万里。

比如说上面所列举的“赏析句子”,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答案还真有用。学生在思考这些题目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指引,不至于剑走偏锋。

第三,有这样的答题技巧,学生在答题时比较规范。套用这样的答题技巧,真的可以得上分。

所以说,平时读读这些秘籍,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语文考试的“技”和“道”


但是,在学生考试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即使学生背熟了这些东西,却不见得能灵活运用。

或者说,我们明明给学生教了这些答题公式,学生却偏偏套不上。

手捧金碗,却无饭可吃。

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九哥看来,用“技”和“道”来解释这一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

因为,学生虽然熟记了上面的答题公式,答题技巧,他们只是掌握了“技”,却不明白背后的“道”。

一到实际应用,照样抓瞎。

举个例子:

上面所说的赏析句子,表面上看来,我们给学生讲的清清楚楚。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可以从用词入手,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可以从写作方法入手……然后,再在后面答出它的好处,作用,表现了什么情感等等。

可是,一到考试,学生就是答不出后面的作用、情感、好处等东西。

你说怪不怪?


其实,这是学生不懂得所谓赏析句子的题目,背后考的是“回环解释”。

何谓“回环解释”?

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要从一个个字,一组组词,一个个短语中,读懂整个句意、段意,甚至于文意。反过来,当我们明白了整个文意、段意和句意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我们也要能理解词意,体味到作者用词、用字的精妙。

这就是“回环解释”,从字、词到句,到篇;再从篇,从句到词、到字。

古诗中不是讲究炼字吗?它考查的就是“回环解释”。

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

我们只有从字句读懂了本文写的是早春的景色,才能品味出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和“谁家”的妙处?反之,诗意都读不懂,何谈赏析字词的精妙?

同理可证:学生虽然掌握了赏析句子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却还是不会熟练套用公式,说到底是不懂得“回环解释”,不懂得从这段或这句的整体出发,来思考这句、这词的作用和意义。

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读懂这段、这篇文本的意义。

不懂“回环解释”,没有读懂篇、段的意思,就是没有领会“道”。

这样,掌握了答题公式——“技”,又有什么用呢?

语文考试的“技”和“道”


再比如说,语文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常常考查仿写句子。

这类题,学生也不易得分。

很多时候,我们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的积累不够。这样说,还是有些片面了。就像一说学生语文不好,就是读书太少一样。这样的诊断,太过笼统,缺少针对性。

其实,在九哥看来,仿写句子的背后,起码有提取句子主干和短语类型,这两个知识点在支撑。只要你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才能谈得上仿写出合格的句子来。

提取主干,短语类型,就是解决这类题目的“道”。

比如,仿写这个句子——

你是雄伟的兵马俑,你是高耸的大雁塔,你的文明,让我骄傲!

先要提取主干。

你是兵马俑,你是大雁塔,文明让我骄傲!

再加上修饰部分,从而搞清楚:“雄伟的兵马俑”是个偏正结构,“高耸的大雁塔”,同样是个偏正结构,后面的句子是一个名词(文明)加上形容词(骄傲),是一个主谓结构。

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道”,才能真正掌握仿写句子的技巧,也才能写出合格的句子来。

语文考试的“技”和“道”


闲话少说。

一言以蔽之,语文考试中的答题技巧要不要看?

答曰:要。

但是,千万不要迷信它,以为掌握了它,就可以包打天下。这只是“技”。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这种考查方式背后的“道”。同时,努力将这些“道”提炼出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扎实训练。

有了平时在课文课堂上对“道”的扎实训练,再加之考试前夕对“技”的点拨,才能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应试能力。

切不可主次颠倒,轻重不分。


现在,你明白九哥所说的“道”和“技”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