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找到12个地点,用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呈现它们与这个国家的生动关系,每周五20:00在西瓜视频更新,目前第六集《东阳横店》已上线,播放量已达918万,欢迎观看。

当每一天的晨光照拂到第一块仿制琉璃瓦上,时间和空间,如运转精妙的齿轮机械,在这座县城里轰然启动。

文 / 巴九灵

“哗啦啦”一声,饺子馆的卷闸门拉开了。

这里是横店最繁华的街道,时间已近午时,街上却还很空寂。

马路牙子上坐着个穿得像济公似的光头,两条精瘦的腿叉着,中间摆着一只破碗。50米外,一辆光鲜亮丽的轿车缓缓驶来。打扮时髦的短发女郎摇下车窗,对着光头甜腻地喊:老公,回家啦,鸡汤给你煲好了。

“Cut!”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隐在镜头后的导演走上前,对着短发女郎讲戏。然后,轿车倒回树荫下,光头又重新蹲坐在地上开始乞讨。

场景一遍遍地重复,仿佛停在了一段荒诞的时间里。街上依然冷冷清清地没有人,两边是老旧的80年代住宅楼,一排一排的衣服挂在生锈的保笼里,红黄蓝绿,挨挨挤挤,像是从窗口喷涌而出似的。

每一个灰色的窗口后,都是不足10平米的小隔间,栖息着振翅的梦。

01

或许是很多夜戏在晚上开工,又或许是因为这两年影视市场遇冷,总之,横店人仿佛也都习惯了晚半天的时差。

对于刚来到的“横漂”,这种时差令人难以入眠。

在睡不着的夜晚,阿依江会搬着一把凳子坐在窗口,把脚高高地翘在窗台上。

“这种感觉很爽,太爽了。那些灯照在我脸上,红的,绿的。”这大抵是一种居高临下、睥睨众生的错觉。只有此时此刻,这个在白天扮演着路人、宫女、尸体的姑娘,才会感受到头顶的皇冠——一顶她用不甘、渴望、野心,为自己铸造的皇冠。

阿依江是7月份来到横店的,这个新疆姑娘长着一张异域风情十足的脸。以前,这张脸在大学校园里熠熠生辉,各种比赛、社团、学生会,哪哪儿都能看见这张脸的存在,但如今在横店,大多剧组拍摄的是古装剧,这张脸成为一种劣势,就像一件太出挑的衣服,注定不属于群众演员。

但阿依江还是下了决心,在学校办理了休学,拉着一个行李箱就来到了横店。

“我从小就喜欢表演,别人上台就很紧张,但我不是,一上台我就特别兴奋,就像穿了红舞鞋似的,浑身是劲。”

在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中,吴晓波老师采访的每一个“横漂”,几乎都这样坚定地相信着:我从小就和舞台有缘。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电影《我是路人甲》的主演万国鹏,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平时连问路都会脸红,导致他刚来到横店的时候,连着两个月都没找到当群众演员的方法。

和电影中不一样,万国鹏并不是草根出身,他的父母是公务员,算不上富裕但也足够给他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考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但他就是想表演,于是带着1000元来横店,其中买火车票就花掉了500多,连回程票也买不起。最穷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20块钱。

万国鹏带着吴老师走在横店最繁华的万盛街上,随手一指路边的店,你看,这家店就是我打工过的地方,我给高圆圆和赵又廷端过盘子上过串儿。赚够了钱,就辞去短工,继续去各个剧组投简历。

阿依江也去粥店打工,学习熬粥,她是所有服务员中上手最快的人,每个月可以赚3500元,已经是横店打零工里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准了。

准备离开的时候,粥店的老板娘挽留阿依江:她说,天呐,你真的学得太快了,你都学会了,继续干下去多好啊。

“我说,我不是跑过来熬粥的。”阿依江微微扬起头。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02

“天呐”,是阿依江的口头禅,透露出少女的天真和热情。

来到横店之前,阿依江一直以为横店在北京。一直到准备买火车票了,才发现横店竟然在浙江小县城里。

“天呐,怎么会不在北京呢?”

是啊,那些气势恢弘的宫宇楼阁,应该属于北京这样的城市。但沿着朱红色的门墙走出来,就是一个中国四五线城镇的模样。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最繁华的主干道仅容同向二车并行,沿街拉车叫卖水果的小贩把果皮随意丢在地上,四面八方穿梭的电瓶车,滴滴叭叭地开过来,车后座载着一个穿着清代宫装的“宫女”。

“这里实在是太魔幻了吧。”这是万国鹏对横店的第一印象,后来,他把这个细节告诉了尔冬升,成为电影《我是路人甲》中的一个镜头。

拍完《我是路人甲》后,他就不再是“路人甲”了,签约了公司,工作地点也转移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前不久,他结束《荣耀乒乓》的拍摄,和白敬亭、许魏洲搭戏,他是剧中的男三号。他在祖辈的故乡烟台购置了房子,把退休的父母接去陪伴家中老人。

这次为了录制《地标70年》的访谈,他特意赶回横店。走在横店的路上,街对面有人喊“万国鹏”,然后横穿过街找他拍照留念。

“很多人都是受《我是路人甲》影响,来横店做‘横漂’的。”鸿运照相馆的老张给吴老师讲故事,“有一个最夸张,上午在电影院看了《我是路人甲》,下午就买了机票跑过来了。”

“后来呢?”

“后来,没几天就回去了吧。这里来来去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老张的肚子里装满了横漂的故事,他自己就是最早的一代“横漂”,当年歌舞团解散,他跑来横店当群众演员,后来年纪渐长,便开了这家鸿运照相馆。很多来到横店做群演的人,第一站便是老张的照相馆,因为拍了照才能去办暂住证、演员证。

走进鸿运照相馆,店铺地上横七竖八地堆着打印机,墙壁上贴着老张和国际巨星们的合照——是真的叫得上名字的那些大腕儿,空隙处夹着几个表演课程的报名二维码。

“还有些角色演员,也来我这打印简历交给剧组。普通的群众演员不需要简历,他们每天就汇聚在特定的地方,或者在微信里等剧组挑人。没被挑中,这天就没收入,被挑中了就赶着去秦王宫、明清宫苑,今天是太监宫女,明天是战场上的尸体。”

老张说,群演拍戏其实很枯燥,每天都像做着醒来了就记不清的梦,横漂们在梦里就过了几辈子。

于是,有的人来了几天就走了,也有的人来了就怎么都不想走了。

03

从去年开始,影视市场入冬,这种冷暖变化如同天气预报一样出现在鸿运照相馆门口的小白板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二三十个近期开工的剧组列表。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前两年要两块黑板,能写几百个剧组。”老张解释道。

更明显的变化,当然就出现在横漂们的工资收入上。

十三是在2018年7月来到横店的,当他发现开拍剧组越来越少、自己收入越来越低时,便干脆拿起手机在西瓜视频上开设了一个“横店群演”的账号,记录着横漂们的全部生活,他们跑戏的日常、一日三餐的吵闹,甚至是十三和妻子的“横漂爱情”。

一个一个由横漂构建起来的“横店江湖”,成为了视频APP中的小型奇观,也让十三在横店找到了另一种横漂的可能性:不再是梦中的剑客,而是隐于市井的卖酒翁。

如果说十三和几百个横漂在西瓜视频上的账号,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酒馆,见证着横漂们最真实的痛苦和欢乐;那么《地标70年》中采访的鸿运照相馆像、月娥羽绒店,就更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客栈,汇聚五湖四海的人流,交换着新鲜的资讯与消息。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这里有价值过亿的资本游戏,也有焦头烂额的温饱之虑;这里有满身名牌的流量明星,也有端盘上菜的打工仔;几千年的故事回荡在刷着新漆的柱子间,盛大的烟花在梦幻谷的上空一瞬即逝。

当每一天的晨光照拂到第一块仿制琉璃瓦上,时间和空间,如运转精妙的齿轮机械,在这座县城里轰然启动。

从董事长桑小庆的办公室窗口,可以看到横店影视城的全貌,往来其间的游客、明星、粉丝、群众演员。这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在影视基地、影视制作、影视旅游、影视主题乐园等业务上形成完整且强大供应能力的产业链条。

桑小庆给吴老师透露了一组数据:这里生产了中国60%-70%的古装剧,每天有十个剧组开拍,每天吸纳至少在3000-5000以上的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每年游客流量达到1600万,超过浙江排名第二的杭州灵隐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浙江的横店就如同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都是在一片荒芜沙漠中或者群山环绕间拔地而起的幻乐之城。

这实在是一个丰富、神奇、抽象的地标,你很难用一个群体、一个切片就试图描摹它的全貌。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04

重新回到横店的万国鹏,如鱼得水,那个曾经连讲话都会脸红的他,已经可以非常自然地在和粉丝合影时,摆出V字手势。

《地标70年》访谈结束后,他也对吴老师说:“我经常听您的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可不可以和我合个影,给我签个字?”

吴老师挺惊讶,我的东西挺财经的,你喜欢吗?

万国鹏说,因为尔导经常和我们说,你是演员,就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社会,这样你才能了解它、理解它。

他常常在聊天中说起“尔导”,“这是尔导教我的”“尔导常这样告诉我们”,对伯乐尔冬升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知道自己是横店里最幸运的一类人,甚至可能是最幸运的那一个人。

吴老师问了一个有些尖锐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尔导一定会出现呢?”

万国鹏回答:我始终有一个信念,人生的每一步路都没有浪费,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再不济,我身上总有那二十块钱,熬过一年,就可以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

阿依江也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她向学校申请了休学一年,“如果发展得好,就再休一年。”

但她对“发展好”的定义,似乎并不那么坚定:

“就是说,我成为了一个,别人会叫我一声演员的那种人。我能够挑一些剧本,然后能有台词,能有足够的表演的空间,我觉得就足够了。”

“我没什么想成为的人,或许成为我自己就好了。”

这大概也是阿依江在每个难以入眠的深夜里,一直思考的问题。但就像她对那位老板娘说的:

“我不是跑过来熬粥的。”

来横店3个月了,她最难过的一次,是看见同剧组的明星耍大牌。那天她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她们站在镜头的中央,却不好好珍惜,而自己这么努力,却连一句台词都没。

而她最开心的一次,则是被选中做一个替身演员。那是一个抗日题材的剧,她要替明星一直跪在地上,但阿依江很开心。

“也许我是在另一个人的人生里逃避生活的压力,但别人叫我老师的时候,我很开心。”

“当替身很开心,有专门的车接送,也有专门的化妆间。头发做得很漂亮,衣服也很好看。我第一次体会到那种从单独一辆车上下来的感觉,我不只是没有台词,或者没有镜头的群演,我现在起码进步了一点点。”

阿依江,在她们的家乡话中,意思是“很明亮的月亮”。采访她的时候,暮色四垂,一轮并不是很亮的月亮斜斜的挂在天边。隔着一段距离,已经看不清阿依江的脸。

但在摄像镜头中央,你可以看得见她的脸,分外清晰。

点击观看▼《地标70年》景德镇预告片

https://v.qq.com/x/page/n30231a85bg.html

第六集 东阳横店

已在西瓜视频上线 欢迎收看

横店:这里聚集了中国的“不可能”| 地标70年

本篇作者 | 郑媛眉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