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2016年以來美的集團資本回報率持續下降,與其大規模海外併購擴張是有直接關係的,鉅額資本支出,3年來卻無法帶來理想回報,整體拉低迴報率

。同時,併購也影響了財務報表上一些指標,給大家造成誤解,我也一併解釋。

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美的集團海外擴張—東芝家電

2016年6月30日,美的集團以將以約4.73億美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80.1%的股權,東芝保留19.9%的股權,並在收購後需要承接東芝家電約2.2億美元的債務,收購成本合計為6.93億美元。

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注:按16.8日元=1元人民幣估算

美的連淨利潤竟然沒敢披露,我用半年的淨資產變化差額估算淨利潤為-4.89億元

(一)東芝家電業務情況

東芝家電業務主要包含洗衣機、吸塵器、家用空調、冰箱和廚電產品等,東芝家電在日本、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有廣泛的影響。

從收入分佈來看,①地區分佈:約 70%的收入來自於日本;約 30 %來自其他地區;②從分產品來看,26%來自冰箱、23%來自於洗衣機、15%來自於家用空調、13%來自於吸塵器、10%來自於微波爐、13%來自於其他小家庭電產品。

(二)2017年東芝家電繼續虧損

美的集團2017年報披露:“東芝家電2017年營業收入突破150億人民幣,雖然受日元匯率、原材料上漲和全球複雜經濟形勢等外部影響,東芝家電 2017 年未能實現盈利

,但仍然實現了核心家電業務的增長。”

(三)2018年上半年東芝家電繼續虧損

美的集團2018年半年報披露:“在上半年原材料漲價、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東芝家電業務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新品類與渠道拓展,剛性控制非經營性費用等措施保持了家電業務收入的增長及現金流的有效改善。”

從近兩年美的描述來看,東芝家電離盈利還有一段距離,可以繼續發揮想象力。

美的集團海外擴張—KUKA

2017年1月,美的集團完成收購工業機器人巨頭KUKA,以292億元要約收購其81.04%,考慮其前期已收購部分13.51%(該部分未找到買入價格,按要約價計算),共耗資341億元人民幣。

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四年來,KUKA業績停滯不前,尺寸未進;去年末KUKA總裁辭職,很明顯是業務發展不利被趕走的。雖說成敗未定,但經營業績擺在這,各位讀者自行評價。

美的集團年報裡的攤銷費用

美的集團2017年報披露“本公司依據國際專業評估機構的評估及會計準則的要求,2017年因併購庫卡及東芝確認的攤銷費用為 2,413,944千元。”

我推測是收購庫卡和東芝家電時,確認的無形資產攤銷而產生的費用,攤銷期以及總額多少,美的並未詳細披露,所以以後會影響多久,多大,我也不清楚,但這肯定不是商譽。

根據IFRS 3和IAS 38,收購方應在收購日將被收購方的無形資產與商譽分開確認,無論在業務合併之前被收購方是否已確認該無形資產,被收購方正在進行中的研究和開發項目必須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並且可確認。

美的集團出口業務的毛利率

很多朋友說美的出口產品毛利率高,格力出口產品毛利率低,因此美的產品出口競爭力更強…汗!我認為這是不同口徑的財務指標,根本不可比。

同時,因為收購東芝家電、KUKA業務,兩者均以海外業務為主,也影響了公司海外業務毛利率的對比,因為我找不到能拆開的數據,說三點簡單的理由。

(一)銷售渠道有無的毛利率差別

美的披露:東芝家電擁有一流的供應鏈網絡以及無可比擬的渠道優勢,美的可藉助東芝在日本市場的渠道實力,迅速打入日本市場。KUKA自然也是有銷售渠道的。

由此可知,此類自有渠道的產品銷售,由於需要承擔後續的渠道管理費用,即使扣除銷售費用後業務也許是虧損,但其毛利率一定是較高的。

而直接出口、代工等方式出口,由於不負責後續銷售渠道費用支出,此類業務毛利率均較低,這算是商業常識吧。

(二)不同產品的毛利率差別

美的海外業務涉及產品類型較多,如空調、冰箱、洗衣機、機器人、各種各樣的小家電等等。具體數據我就不羅列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看各類型家電公司的財務報告。

(三)採購成本差異那麼大—毛利率差異

最後指出最關鍵的一點,格力由於其壓貨均衡產銷的經營方針,似的其生產成本顯著低於美的集團,詳細原因後續文章專門闡述。

以波斯科技為例,來看看兩家公司的巨大差距,各位讀者也可以下載波斯科技招股說明書自行查看。

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格力和美的是規模接近的對手,在同一家供應商那裡的採購價格居然可以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這顯然不是波斯科技欺騙得來的

被海外併購拖累的“美的”

如此大的採購成本差異,這點恰恰驗證了現實中格力空調的高質低成本,由此可見同樣產品,格力電器的生產成本是比美的要低的,如此比較,如果按住一切其他干擾因素,兩者出口同樣產品的毛利率,又怎麼會是美的高呢

?!
作者:加班的會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