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潘村人为什么姓桂?


鄱阳县潘村人为什么姓桂?

鄱阳县莲花山潘村地处黄山山脉延伸的一支支脉,其中的雷打石海拔近800米,周边山峰连绵,在中湾村前的一个山头即潘村,这座山头海拔约600-700米之间,山上除郁葱的林木外,还有水田旱地、塘堰水井。

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偌大的拥有几百人口的潘村,竟然没有一位潘姓,却是桂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潘村健在的几位年过六旬以上老人告诉笔者,桂姓本来就姓潘,而且是北宋有名的将领潘美的正宗后代。

这段历史要追溯至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因辽兵屡次犯境,朝廷任命潘美为三交都部署职,统领北方数州、府军队,负责保卫边防事务。这年夏秋,潘美奉旨攻打辽国城池,掌主帅印。

都部署,官名。唐代设置,宋初沿用,为战时指挥即将投入战争军队的总指挥官。后为掌管屯戍和守卫事务,属地方軍政长官,公元1064年英宗时改称都总管。

当时任代州(今河北蔚县东北)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名将杨业于雍熙三年奉命率西路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北)。因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杨业又奉命保护以上四州民众撤离,但遭遇友好代表契丹(即辽国的主要民族)主力军队,杨业认为应避其锋芒,不宜强战,向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见议设伏固守,以免殃及四州百姓。潘美不但不采纳杨业的见议,还强令他出战。杨业自知不敌,迫于命令,只好孤军与辽军作战,最后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

鄱阳县潘村人为什么姓桂?

这件事后来被传为潘美为报私仇,设圈套迫使杨业亡命。

杨业死后,其妻折太君(民间亦称“佘太君”,山西保德折窝村人)悲痛万分,朝中一些与潘美不和的大臣从中唆事,至使折太君多次去宋太宗那里控告潘美,这些大臣也乘机在太宗皇帝面前弹劾、攻击潘美,欲置死地而后快。因当时杨业是北宋名将,在民间影响大,多次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他的死在朝野震动也相当大。

皇帝慑于舆论,下旨对潘美先削秩三等(秩:官员品级和俸禄),指派门下省官员调查,再据实处理。消息很快传播到全国,但内容却渐渐演变为潘美利用权势陷害爱国将领杨业于致死,皇帝震怒,已将潘美打入死牢,秋后问斩,同时诛灭九族等等。

当消息传到河北大名府潘美家族时,潘族一片惊慌,火速商量对策,并着快马往都城河南开封潘美军营打听,结果证实主帅已易职他人。所以潘姓认定朝廷将潘美问罪是真,决定凡与潘美同族并在九族内的潘姓全部改姓往外逃生。

鄱阳县潘村人为什么姓桂?

据《姓氏寻源》卷十二《姓谱》的说法,潘氏起源有三大支:一支出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一支出芈(音米)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以字为氏,其姓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一支在北方鲜卑族,后魏时,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

鄱阳莲花山潘村桂姓当时属于上述第一支。北宋之前潘氏就已经发展到河南、河北及山西等地。另按民国十八年潘寿春(上述第一支传人)编纂的《潘氏续修家谱》谱头上从后周(公元951年)潘氏辈行所排文字“……仲武奋文、桂冠传世……”潘美正是仲字辈。

潘村的这一分支是直接从河北而下,一路都有人留下这些留下的地方要么是深山,要么是沿海,他们在尽力与世隔绝,最后的几个人从安徽经浮梁到莲花山,最终选择了这块山头,当时他们为什么要把这座无名山头小村取名为潘村,不用解释都会知道其中缘故。

他们取名潘村的意图很明显:不忘本。他们选择姓桂也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按照北宋时期留下的《潘氏宗谱》,谱头(即最早的总谱)留下的潘氏辈份排列,在潘村安家的最高辈行是“桂”字辈,桂字在此时此地的含意很深,历史、族规、界限、艰辛、怀念等都在其中。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山上有几棵桂花树,香气醉人,适值中秋时节,八月十五月最圆,似乎也闻到月中桂树芳香,他们便决定以“桂”定姓,盼望有一天会与潘姓大家族团圆。

就这样,一个大家族被社会误传而改姓,流落四海。

这里顺带说明一下,北宋以来在舞台上和社会传播的北宋大奸臣潘仁美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潘美。有关杨家抗金保国的戏剧故事都来自明代文人写的《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记小说,这类小说又来自《北宋志传》的改编,内容各自不同,姓名、地点、故事内容各有千秋,最后潘美变成潘仁美,折太君变为佘太君。

潘美的结果历史也有定论:“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潘美奉旨攻辽,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战死。旋以业妻折太君控诉,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见中国辞海1182页)。

同平章事:宋初沿用唐代官制、即事实上的宰相。

由于当时社会的闭塞,潘姓家族并非真正了解这些内情,更不知道潘美在削职后不久还当上了宰相这个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大官。

潘村的桂姓后代对已经过去的这段历史虽已淡忘,但可以借助目下莲花山提升为国家森林公園的机会重新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公开潘村人姓桂的历史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