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安靜的水南街區(散文二題)曹燮/文吳健衡/繪



(一)大橋扁肉

如今的水南街區顯得格外安靜。它雖與車水馬龍的四角井、北大街捱得近,然而只要穿過昔日護城河上的文川橋(廊橋),經過橋下流水聲的緩衝,城裡傳來的市聲便彷彿安靜了許多。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那是宋代文川橋的遺址。尚未走進廊橋時,遠遠便能聞到一股撲鼻的香氣。隨意走進古樸幽雅的文川橋,無論邁入橋上任何一間扁食店,找個光線充足臨窗的位置落坐,或坐在廊橋過道邊的小桌前,觀察從窗外透進的陽光照射著微塵在眼前浮動,有種細如遊絲的思緒便會漫上心間。逆光望去,店裡所有人的臉上都宛若被塗上了一層灰色調,表情顯得比平時柔和了許多,如翻閱一本黑白照老相冊,又彷彿穿越在時光的隧道里:像回到了民國,回到了明清,甚或更久遠的宋元時代。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行走在橋身小卵石鋪砌的廊道上,光線被兩邊的披簷遮擋,便陡然間顯得暗淡了下來。那一束束陽光從橋身的窗戶外投射,彷彿在向廊橋內窺探著,光束打所有人的臉上,將人臉照得輪廓分明。靠廊道中間的爐火正旺,灶臺上擺著大小不一數口鋁鍋。在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中年男店主正往裡投放扁肉,鍋裡發出輕輕的卟卟聲。他弓著腰,臉朝廊道,因顧客到來而忙碌著。店主表情顯得柔和自然。大鍋裡水靜靜地開著。老闆向鍋裡伸入小鐵篩,將煮熟的扁肉打撈起來反扣入碗中。此刻,水蒸氣往上升騰將他的臉矇住。老闆招呼客人總是和言悅色,眼神也極其柔順。也許是生意不錯,收入穩定,日子過得滋潤,流露出泰然自若不溫不火的樣子。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店主的女孩偶爾會到店裡幫襯。那女孩頭髮烏黑眉青目秀,她認真拭擦完店裡的桌凳,將碗筷清洗乾淨併疊好後,就雨燕般輕盈地穿過廊橋,順著石階往水南街方向跑。廊橋上的店面雖不大,只有十餘平方的樣子,但總體給人乾淨整潔的舒適感。坐在旁邊忙著包扁肉的是女店主。只見她端坐一張方桌前,左手橫握一根小指粗的竹筷,將裝在瓷盤裡切碎的肉餡往右手掌託著巴掌大的麵皮上輕輕一抹,然後將舒展開的右手輕輕往裡一握,只做一個翻卷合攏的動作,扁肉便輕鬆的聚合成團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客人朝老闆要一碗扁肉,老闆爽聲回應。隨即麻利地往鍋裡倒入扁肉,聞得到那新鮮的扁食皮散發出的麵粉味,以及用豬骨頭熬出乳白色的骨頭湯的香味。店主用勺子舀出一勺骨頭湯,倒入放好佐料和青蔥的瓷碗。旋即用漏篩撈出煮熟的扁肉,將它輕輕倒扣入碗中,再滴幾滴芝麻香油,一股兒時記憶中特有的香味,瞬間瀰漫開來。喝半碗滾燙的扁肉湯,味道極其鮮美。那薄薄面皮裹著的肉餡蓬鬆爽口,吃完令人回味無窮。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文川橋可追溯至遙遠的宋代,緊挨著橋的城牆窩可追溯至元代,而大橋扁食源於何時,火紅了多久,則至今無從可考。不僅城關鎮的人愛吃大橋扁食,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品嚐大橋扁食。臨近的文亨、林坊、揭樂等周邊鄉鎮的百姓進城,都會慕名前來品嚐一回那種兒時的味道,回家後仍念念不忘掂記於心。那天走訪水南街區時,熱情好客的錢書記請我們吃了碗大橋扁肉。

來自省城的作家吳建華吃連稱好吃。錢書記坐在一旁看我們吃。她笑著說,大橋扁肉她吃得多,似乎只有在廊橋上吃,才有那種特別的味道,一旦買回家煮,就總覺得沒那份味道。我思量她的話,想來似乎也有些道理。這也許是氛圍的原因吧!環境和氛圍如何,將直接影響食客的心情和食慾。難怪文聯楊主席動輒請吃大橋扁肉。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其實到大橋上吃的不單是扁肉,而是一種懷舊情結。在那裡,彷彿能找回童年的感覺和連城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種懷舊的情愫與難言之鄉愁。遺憾的是:時光是流水,此情只可憑君去追憶。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水南街區的街(之二)

躲開文川橋外傳來嘈雜的市聲,通往大橋下是條紅褐色的石臺階,那是千百年來被無數行人踩踏過的石條,因而顯得分外光滑鋥亮。順著這條石板路走到廊橋下的古宅跟前,可見沿文川河那垛厚厚的城牆依然屹立著。站在高達二米盈餘的古城牆跟,市聲彷彿被城牆擋在了外面。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城牆乃元代所建,已有八百年餘年曆史。牆體由厚厚的青磚砌就,雖歷經風雨剝蝕,但依然保持著原有模樣。青磚的質地很好,用鐵釘輕輕敲打時,仍能發出金屬般的脆響。殘存的城牆歷經了滄桑,從牆磚規格不一可推斷出,局部城牆曾遭毀壞,仔細分辨尚能看出修補的痕跡。一些無名的雜草從牆磚的縫隙間鑽出向下垂懸著,卻也長得青蔥可人。一些乾枯了的狗尾草依然立在城牆垛的頂端,纖弱的身子在秋風裡瑟瑟抖動著。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正值初冬,夕陽依然溫暖的照在我身上。從廟前路朝水南路漫步,老巷子裡是如此的幽深靜謐。除偶爾遇上幾位行人,三五輛在巷內穿梭的電動車、摩托車外,這裡沒有別的機動車。水泥路面僅三米寬,但路面十分乾淨整潔。夾在路邊的是為數不少的明清古建築,為傳統客家民居兩進或三進式磚木結構,很多早已荒廢在那。木門上的鑄鐵門環和鐵鎖早已鏽死。

透過窗格往裡窺探,裡面昏暗幽深,庭院如內臟被掏空的動物軀殼。古宅的木構件有些已經糟朽,惟有圖案精美的窗花仍留有一絲生氣。青石門楣橫批和兩邊的石刻楹聯依然清晰如昨,彷彿在訴說著昔日主人的夢想與榮光。

那些古宅裡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故事,然而卻缺了蒲松齡似的文人,將它們採集並傳承下來。它們無人居住又年久失修,頹敗也在所難免。從一幢幢沿街的青磚大門及牆面工藝特徵可以推斷,它們幾乎都屬明清建築。總體不外乎青磚牆、粉壁牆、木牆、泥牆,及竹編粉牆混搭諸類型。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而與這此相伴的另類風景,它構成了水南街區街道的另類特色。走在古街上,時常能遇見嬌豔欲滴的三角梅,它從矮牆伸出路邊,有些花枝則低垂在牆前,吸引無數行人的眼球。院裡的石榴也不甘示弱,纖枝橫斜從高處翻出粉牆,紅紅的果實就呈現在白牆上方,成熟的番石榴迸裂了,彷彿一張笑得合不攏的嘴。有些牆裙上還殘留著春天的痕跡,那些雨季滋生被曬乾的苔蘚像牛皮癬,頑固地附著不肯退卻。爬山虎從不顯眼的角落伸出觸鬚,章魚般的往牆上四處攀爬,彷彿一幅自然又漂亮的國畫,將生硬的牆體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氣。無數青藤從牆面伸出攀上了水泥電線杆,在電杆中間銜接處恣意生長。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水南街區一些古宅的門頂,在門頂飛簷處的磚縫裡,竟然長出一棵泡桐樹。它是如何長在那裡的,我不得而知。泡桐樹顯然屢次遭到人為砍伐,底部的樹樁有一握拳頭大小,然而盤根錯節根深難除。主人只能砍其新枝,別無辦法。門頂翼角處,一大塊磚牆被泡桐樹掀倒在地,一堆零亂的古磚堆積於門前。而今泡桐樹又冒出兩處新枝高高聳立在空中,樹杆筆直地挺立在那裡,寬大翠碧的葉子在風中絮絮耳語。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連城:安 靜 的 水 南 街 區

在另座古宅大門的牆頂,在破碎的瓦礫間,密密麻麻地開滿了山韭菜花。也許是營養不良,野韭菜長得不高,但紫色喇叭狀的花朵卻開得恣意,花姿優雅高貴、絢麗多姿,簡直可用“驚豔”來形容,睹之令人心生憐愛與羨慕。它們生命力如此旺盛,委實令人不得不佩服其倔強。它們在絕境中求生存的精神令人歎為觀止,而對於生活中的一點小擦傷,想來也根本不算什麼。人如能倔強而優雅地活著,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