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助學 高山景行

<table> 愛心助學 高山景行

黎鑫教授13年資助180餘名學子。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實習生 李姍恆 攝

/<table><table> /<table>

“這不是金額最大的助學金,卻最能給我們堅定又溫暖的鼓勵。”11月,廣東工業大學(下稱“廣工”)“黎鑫教授助學基金頒發儀式”上,大三學生馮建強收到一個牛皮紙袋,上面工整地寫著自己的名字和受助金額。這是96歲老黨員、廣工老教授黎鑫特意準備的“禮物”:在儀式上他把牛皮紙袋從布袋子裡拎出來,一一遞給受助學生。像這樣一年一度頒發助學基金,黎鑫堅持了13年。13年來,黎鑫省吃儉用攢下退休金,累計用超過28萬元幫助了180餘人。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進黎鑫位於廣工教工宿舍的家中。在接受採訪時,黎鑫說:“當一名老師是可以退休的,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沒有退休這一說法,我只不過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罷了。”

進步學生▶▷組織學生以演講話劇等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在眾多的榮譽中,黎鑫最看重的,是多年不間斷被各級組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國難下的孩子早成熟,我1923年出生於雲浮市新興縣,從少年開始就參與抗日救亡運動,黨塑造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黎鑫回憶。

時光撥回到1935年,12歲的黎鑫考入廣東省立廣雅中學念初中不久,就參與響應“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黎鑫就讀的中學被迫遷往惠州羅浮山。其間,他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並開始組織學生到附近鄉鎮以演講、歌詠、話劇等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1938年,黎鑫以優異成績跳級考入國立中山大學英語專業。彼時,受戰爭影響中山大學遷至雲南省澄江縣,學生要自行前往。“途經廣西我驚訝得知,從廣西到雲南竟然要繞道越南,經法國人修建的鐵路才能抵達昆明。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必須要抗日救國,國家才能發展。”在雲南,黎鑫組建民眾學校並擔任校長,為當地鄉親傳授科學文化、宣傳抗日救國。

1940年,在隨中山大學遷往韶關坪石鎮後,在地下黨支持下,黎鑫與多位進步學生一起開設坪石商店,專門出售推銷進步書刊,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1942年至1945年,黎鑫繼續在中山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憑藉堅定的愛國信念和出色的組織能力,多次承擔辦進步刊物、領導學生活動等工作。

“‘雙十協定’被撕毀後,我工作的進步刊物雜誌社遭到嚴重破壞,1946年我和同事被迫前往香港,繼續在香港《華商報》發表文章,靠在學校教書為生。”黎鑫回憶說,“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那天,我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向學校提出請辭,要回廣州建設新中國!”

忙碌教授▶▷扛著收音機叫學生起床早讀的英語老師

在組織的安排下,黎鑫很快如願回廣州工作。1958年,35歲的黎鑫調入廣工前身廣州工學院,擔任外語教研室主任,開啟了延續60載的教育人生。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師生學習外語的熱情高漲。精通英語、法語和俄語的黎鑫主動擔起教學重任。白天,他是風風火火的教授;晚上,他是挑燈奮戰的外語教材編輯,每編一個章節,就用手動打字機把外語打在蠟紙上,再在蠟板上刻寫中文,第二天,天還沒亮就送去油印,趕著白天上課發給學生。

教學繁忙,但黎鑫始終把關愛學生放在首位。1970年廣工遷往韶關市曲江縣,轉辦廣東礦冶學院。今年7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物工程學家邱冠週迴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深有感觸:“經歷了高考中斷,我當過農民、工人、民兵、代課教師,1972年我進入廣東礦冶學院讀書,在那裡遇到了影響我一生的黎鑫老師。”

邱冠週迴憶說,每天天矇矇亮,黎老師就騎著破舊的單車到宿舍叫學生起床。學習英語難度大,黎老師鼓勵我們說“不怕,就從Good morning開始”。“後來我一見到黎鑫老師,就喊Good morning,他還指導我們大膽開口動手,多寫多練。如果沒有這樣的啟蒙,我現在怎麼做國際報告,當什麼國際會議主席?所以,在我所有的老師中,最感激的就是黎鑫老師!”邱冠周感觸地說。

堅持叫學生早起讀書,是黎鑫多年來關愛學生的暖心縮影。廣工僑聯副主席杜秋虹是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也是黎鑫的學生,她回憶:“每天一大早,黎老師就扛著收音機到宿舍叫學生起床,督促我們早讀,解答疑難問題。”

愛心爺爺▶▷拿出28萬資助大中小學生捐贈6個大卡車的圖書報刊

在黎鑫簡樸的家中,最亮眼的是一面錦旗——由廣東省學生助學工作管理中心贈送的,上面印著“愛心助學,高山景行”。看著錦旗,黎鑫笑笑:“我雖然退休了,但作為共產黨員,說想為黨和國家做點事。我做的不多,但組織給我的鼓勵卻很多很多。”

退休之後,黎鑫把珍藏幾十年的圖書報刊資料無償捐贈給廣工圖書館,其中包括俄文版60卷全套《蘇聯大百科全書》、馬列著作全集,還有自創刊以來的全套《新華月報》《新華文摘》《中國日報》等珍貴資料。“我捐贈的圖書報刊運了整整6個大卡車。”黎鑫說,“但做得還不夠。”

從2007年開始,黎鑫決定用多年積蓄和退休金設立“黎鑫教授助學基金”。在廣工、家鄉新興縣、乳源三地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了180餘名學子。基金成立後,家人子女、學生、朋友紛紛支持,還想為基金籌集更多款項。“但我都謝絕了,大家捐了款我要為流向負責,要有健全的會計審計作保障,我一人做不好,就不能給大家很好的交代。”

每年頒發儀式上,黎鑫總會用20個字總結自己堅持捐資助學的初心:熱愛教育,奉獻微薄,兩類三等(大學生和中小學生,根據貧困情況分三個等級資助),城鄉內外,一視同仁。他勉勵學生:“希望大家珍惜時間,努力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黎爺爺,我的成績從年級50多名上升到了年級第2名,您的優秀品格不斷激勵我努力,謝謝您的幫助!”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學校受助學生餘潤香說,這是她第8年得到黎鑫的資助。該校副校長趙天金說,學校目前已有90人次學生獲得黎鑫資助,“有30多人考上大學,有的已經大學畢業。”

廣工大三學生馮建強既是受助學生,也是負責聯絡黎鑫的學生助理。“每次去黎鑫教授家,他總是關心我的生活情況,叮囑要保重身體,好好學習。”

採訪的最後,黎鑫主動談起下一步的計劃:“助學基金會一直做下去,陸續整理圖書資料後,還準備再捐出去。能繼續為教育事業做點事,就是我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朱小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