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突然強大依託於快速工業化,以一組數據來證明:1928年,蘇軍中僅有200個裝甲單位,而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超過1萬輛坦克、裝甲車就被裝備到蘇軍之中,一說當時蘇聯的坦克比世界其他各國加起來還要多。與此同時,蘇聯空軍賬面實力也得到了暴兵式發展,作戰飛機數量激增,全軍機械化在世界遙遙領先,這也是法國人為何會發出“蘇軍才是歐陸最強”這樣感慨的原因。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受到了多少讚譽,便也受到了多少質疑。即便是蘇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瘋狂成長,但並非所有外國勢力都認為它真的變強了。1941年1月中下旬,英法高層曾密謀對蘇聯高加索地區下手,煽動當地居民造反,甚至不惜出動飛機轟炸高加索油田。這一打算聽起來相當荒謬,但這正是在國際局勢的影響以及對蘇聯軍事實力存疑的情況下作出的,咱們不妨從頭說起。

雖說英法等國一早便對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十分仇視,蘇俄內戰時期也積極出兵干涉,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那會兒,法國人對蘇聯的忌憚反而大多來自於德國。雖然當時的蘇、德兩國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蘇聯也積極對外傳達“中立”的態度,但英法並不傻,他們深知兩者之間早有曖昧,例如蘇聯曾在西部地區建設了不少軍事學院,為軍隊發展備受限制的德國提供條件;同時,作為被英法集團孤立的兩個大國,德、俄兩國在歷史上也不乏合作,因此,兩者走到一起並非難事,這也令英法憂心忡忡。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1938年,“歐洲最強陸軍”在巴黎凱旋門一帶舉辦大規模閱兵,意圖以此震懾德國。法國政府首腦與軍隊統帥們站在主席臺上,表面上看躊躇滿志,但恐怕他們心裡都沒底:這究竟能不能壓住德國?不過,正所謂“狡兔三窟”,在大秀肌肉的同時,英法也另有打算:他們決定在德國的近鄰中另外爭取一個戰略支點,僅願意同英法集團合作還不夠,它必須要擁有相對強大的軍事實力,英法對其許以利益,而它在關鍵時刻則可以為英法分憂。

留給英法的選項並不多,除了蘇聯便只有波蘭了,不過這兩國都不算啥省油的燈。質疑蘇聯的原因,咱們剛才也講過,而波蘭是由法國親手扶持起來的小弟,這會兒卻為了一點利益和土地公然跳反,跟德國打得火熱。直到1938年10月,希特勒向波蘭提出“但澤走廊”問題之前,德、波兩國著實度過了一段還算美滿的“蜜月期”。波蘭人不願交出土地,因此再一次兩頭觀望,而英法面對的則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選擇:蘇聯明顯家底更殷實,但變數也更大;波蘭雖然之前忘恩負義,但想拴住這樣一個國家並不太難。

正在糾結之際,一部分法軍高級統帥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也正是咱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一點:他們認為,蘇軍的實力也許被高估了。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並不難以理解:蘇聯人同樣喜歡搞閱兵,另外眾所周知的是,為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蘇維埃政府也願意炫耀自己的實力。一個不到20年前還積貧積弱的落後農業國,搖身一變就成了紙面上的頂級工業、軍事大國,這很難不令人感到震撼,但激動勁兒一過,人們不禁陷入思考:蘇聯真的有他們鼓吹得那樣強大嗎?

在會晤中,相當一部分英法高層認為,鑑於蘇聯密不透風的制度,其軍隊究竟啥樣,這很難打探清楚;另外,英法站在多個世紀歐洲霸主級國家的立場上,尤其是那些思想比較陳舊的勳貴,他們很難相信這些“泥腿子”能這麼快就當真變強;其三,蘇聯之前的幾場“演出”其實表現得都不咋地,其實這也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看看俄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就知道了。這樣一個打爛仗都快成習慣的國家,咋那麼可能如此輕易地就被扶起來?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最重要的一點是,基於上述諸多因素,在不少英法高級將領認定蘇軍沒有表面上那麼強大的前提下,後者又經歷了持續多年的大波動,軍官團體的整體素質進一步下滑,為了彌補實力的極大折損,蘇聯更要大肆吹噓。越是這樣想,英法就越認為蘇聯外強中乾,甚至做出了這樣的定論:蘇聯的軍事價值遠不如波蘭。

結果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在一番頻繁來往後,英法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同蘇聯結盟,雖然彼此相互猜忌,但顯然是前者的主觀影響更大一些。然而令法國始料未及的是,德軍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後,這位精心挑選的、坐擁百萬大軍的盟友幾乎瞬間就垮了。英法集團的戰略空間遭到極大壓縮,此時,一直躲在臺後的蘇聯終於成了主角。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蘇軍攜手德軍一起吃掉波蘭的做法令英法大為驚駭,但有趣的是,直至此時,包括法國總理達拉第、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在內的法國高層仍認為蘇聯的強大是紙糊的。因此在1941年初,英法兩國高層湊到一起,決定給蘇聯來一輪戰略壓迫,迫使蘇聯勢力抽身而出,已減弱軸心國給英法集團造成的壓力。他們堅信,蘇聯人扛不起這種衝擊,一定會知難而退,這個構想被稱為“高加索行動計劃”,這也正是咱們在文章開頭所講的。由此咱們不難發現,此時蘇聯所面臨的威脅可不僅僅來自於“蘇德之間必有一戰”這樣的傳聞,虎視眈眈的英法集團的威脅也是實打實的,蘇聯方面很快便做出了回應,同1938年的法國相似,蘇聯也決心以一場規模空前的超級閱兵來震懾身邊各懷異心的敵人。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方面以慶祝國際勞動節名義,在紅場舉辦了盛大閱兵。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擁有影響力的國家都受邀觀摩,美、英、法、德、日、中等國代表十分罕見地湊到一起。對這次閱兵,各國的評價出現了極端的分化:法國、英國和美國終於認識到蘇聯“硬件”的強大是實打實的,在蘇聯體制的保障下,當年那個被受欺負與嘲笑的俄國成長成了“鋼鐵巨人”;日本代表則當場表情凝重——怪不得諾門罕會打輸,我們跟蘇聯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國家啊!而德國代表卻不露喜怒,回去後就給元首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蘇聯擁有規模龐大的裝甲軍團,但其組織、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水平,恐怕已落後於德軍了。


最得不償失的炫耀武力:蘇聯嚇退了敵人,卻也“逼反”了盟友


本來,德國高層對是否要進攻蘇聯還糾結不已,有了這手情報,希特勒當即決定豪賭一把。不久,柏林宣稱“感受到了來自東方的強大威脅”,蘇德戰爭隨即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