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高辛氏二三事

寶積堂主說:帝嚳,姬姓,一名夋,或名芨,字亡斤。其祖父曰玄囂,父曰蟜極,母為陳豐氏女曰裒。帝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年十五佐顓頊,受封於辛國(商丘),故曰高辛氏。顓頊崩,其子檮杌(窮蟬)即位,而檮杌“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左傳》),在位七年,尋崩,而帝嚳是立,時年三十歲。都亳(河南商丘),以人事紀官,命少昊之後重氏為木正,該氏為金正,修氏、熙氏為水正,顓頊之孫黎(犁)為火正,黎死,繼之以其弟回;又命少昊之後臺(邰)、允格宣疏汾洮水患,功成而封於汾川與鄀;又因羿善射,且服事先王,乃命司衡,而羿為之平白難之亂。帝創九州,均賦稅,民人安康,制六英之樂,仁威惠信,天下賓服。在位六十三載,壽一百五歲而崩,葬頓丘。帝四後,元妃有邰氏曰姜嫄,生棄,字曰度辰,號后稷,是周之始祖;次妃有娀氏曰簡狄,生卨(偰),是為商湯之祖;次妃陳豐氏曰慶都,生堯;次妃有陬氏曰常儀(常羲),生太子摯(或名)與“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或名實沉、閼伯、晏龍、叔戲、巫人、續牙、猒越)。帝嚳崩,太子摯立,而摯不善國事,荒淫無度,在位九年,諸侯廢之,而尊其弟放勳為天子,是為陶唐氏堯。

帝嚳高辛氏二三事

帝嚳高辛氏像

說:帝嚳生於辛,興於辛。辛,地名,又曰高辛

《路史》曰:高辛“年十有五而佐高陽氏,受封於辛,為侯國。”《史記》注,《集解》引張晏曰:“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索隱》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路史·國名紀》曰:“高辛,高陽封之。今南京谷熟高辛鎮也。……高辛古城在谷熟西南四十五(裡)。”宋代之“南京”即南京應天府,別名“河南郡”,為宋朝四個京城之一,治所宋城縣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宋代之谷熟,即今之商丘虞城縣。故高辛之地,當在今之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

帝嚳高辛氏二三事

高辛、亳,地名

說:帝嚳都於亳

《史記》注引《集解》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所謂“西亳”也。《正義》亦曰:“都亳”。不知所指。《路史》曰:“都於亳殷。亳殷,辛,其始國,故號曰高辛氏。”是否可理解為“亳殷”即“辛”,帝嚳初封之地?若是,則“亳”當在商丘市高辛鎮,所謂“南亳”也。

《書·盤庚序》曰:“盤庚五遷,將治亳殷 。”(孔壁《書》作“將始宅殷”)鄭玄注:“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號曰殷亳。”孔穎達疏:“亳殷在河南。”《漢語大詞典》說,即今河南安陽市西北。這裡無疑是指“殷”所在地,而不是“亳”。《帝王世紀》曰:“帝盤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又曰:“亳殷,今偃師是也。然則殷有三亳,一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今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者。”

綜上,都是討論商湯的都邑,而不是帝嚳的都邑。由於帝嚳時代久遠,缺乏史料,其都邑的確切地望已不可考,只能在商湯的資料基礎上推測,又因為商湯都邑“五遷”,致使後世莫衷一是,故有南、北、西亳、鄭亳等。從帝嚳的出生地辛、初封地辛,推測其都邑“亳”即是“辛”地——商丘市高辛鎮——“南亳”無疑也。

帝嚳高辛氏二三事

帝嚳陵

說:帝嚳葬頓丘

《路史》:“葬頓丘臺城陰野之秋山,所謂頓丘臺也。”頓丘,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 (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三國志·武帝紀第一》)。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北齊廢頓丘郡。唐大曆年間,欽定更名為清豐縣,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孝子張清豐之名命名的縣。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現境內無帝嚳陵,說明帝嚳並沒有葬在清豐縣境。那麼,“頓丘臺”不是“頓丘縣”,也可認為“頓丘”並非專指、特指“頓丘縣”,而是一般性的泛指——小山丘。況清豐縣境“二帝陵廟”是唐代所修建的“祠廟”,就不能說明帝嚳陵在清豐了。故《歸德府志》載:“帝嚳陵,在歸德府城南高辛裡。帝所都之地。帝嘗都亳,故葬此。有宋太祖開寶元年,詔祀帝王陵寢碑可考。《皇覽》清豐縣、滑縣、合陽縣又俱有帝嚳陵,皆所傳之誤也。”

帝嚳世系

帝嚳高辛氏二三事

帝嚳世系

參考書目:《史記》、《路史》、《帝王世紀》、《三國志》、《歸德府志》等。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您的關注、轉發就是對我的最大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