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鳥降生的地方—商丘

“商丘”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又稱“商”,史書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在今天豫東商丘市境,甚至更大的範圍,這裡是先商部族的起源地和主要活動區域。不同歷史時期,其轄域面積、範圍各不相同。虞城馬莊遺址考古發掘證明(馬莊第五層遺存年代可能上推到距今7000年),商丘已有近7000多年有文物佐證的文明史。

“商”,先是由地名,發展成為部族名,再發展為王朝、國家名稱——商朝。王國維在《觀堂集林》“說商”一文中說“商之國號,本於地名”。殷墟卜辭裡面出現的“商”,是名叫“商”這個城邑在現有文獻中最早的出現,“商”是商代最早的都邑,商先公中的前三位——契、昭明、相土均都於“商”,第十四位商先公湯一舉滅夏,建立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從先王居”,定都於亳。

“商”和“丘”合稱“商丘”最早見於《左傳》,《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玄鳥降生的地方—商丘

(一)、玄鳥生商

所謂先商史,是指從舜“封契於商”,到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之前的這段歷史,時間上大致與夏王朝同時,上限略早於夏王朝。大量古代文獻典籍記載了商族起源於商丘。“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玄鳥》)。“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song)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契封於商”(《史記·殷本紀》)。《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玄鳥:黑色燕子。傳說有娀氏之女簡狄吞燕卵而懷孕生契,契建商。《商頌·玄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此詩是宋國國君祭祀商代祖先殷高宗武丁的頌歌。商:指商的始祖契。從此商部族在商地誕生,開始了商部族的族群生活。

傳說我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帝嚳建都的亳就在今高辛鎮。“元年帝(帝嚳高辛氏)繼位,居亳。”(今本《竹書紀年》)“契父帝嚳都亳”(《尚書正義》)。“商人禘舜而祖契”(《國語·魯語》)。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史記·殷本紀》)今睢陽區南24公里高辛鎮西北有帝嚳陵。高辛是個古老的地名,因帝嚳高辛氏封於此而得名,是全國曆史文化名鎮。鎮西北有帝嚳陵,是帝嚳埋葬處,歷史上在陵前建有帝嚳廟。《元和郡縣圖志》:“高辛故城在谷熟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於此。則殆以帝嚳為商人之祖,故遂於商亳之南有高辛城也。”《大明一統志》:“帝嚳廟,在歸德州城(今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祀帝嚳高辛氏。”《大清一統志》:“高辛城在商丘縣南,今名高辛裡。”《商丘縣誌》:“帝嚳廟在城南四十五里帝嚳陵之陽,宋開寶六年建,元大曆時修,明正統七年知州顧琳重修。廟東廊下有井,土人遇旱時取水禱雨多應,稱為靈井。相傳井本有四,今存其一。”在帝嚳廟陵西北考古調查發現有古文化遺址——潘廟遺址,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此遺址進行田野考古調查發掘,發現有虞城馬莊第五層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揭示了這裡有著豐厚的遠古文化。

史書記載,商丘是火神閼伯的封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左傳·昭公元年》)集解引杜預曰:“商丘,宋地。”集解引服虔曰:“商人,契之先,湯之始祖相土封閼伯之故地,因其故國而代之。”(《史記·鄭世家》)“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左傳·襄公九年》)在今商丘古城西南有閼伯臺,臺為圓臺型,用土築成,臺上建有閼伯廟,由山門、東西鐘鼓樓、大殿及配房、東西門組成。這裡有每年正月祭祀火神的閼伯臺古廟會,是河南比較大的古廟會之一,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今天寧陵縣是古葛伯國所在地,是葛天氏的封地,“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孟子·滕文公下》)在今商丘市西寧陵縣有葛城遺址。葛地寧陵是湯都亳在商丘的重要佐證。

(二)、史籍裡的“商”、“宋”、“商丘”關係

“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即啟,《史記》為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改“啟”為“開”)代殷後,奉其先祀……國於宋。”《史記·宋微子世家》“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墟也。”(《漢書·地理志》)

“商之國號本於地名……始以地名為國號,繼以為天下之號,其後睢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稱大邑商。”(王國維《觀堂集林·說商》)

《史記·殷本紀》正義雲:“商丘,宋州也。湯繼位,都南亳,後徙西亳。” 《左傳·襄公九年》《正義》引晉杜預《釋例》雲:“宋、商、商丘一地,梁國睢陽也。”古籍如此記載,商、宋、商丘是一地的異名。

(三)湯都南亳

史書明確記載,商湯滅夏建立商朝,第一個都城在南亳。北魏酈道元曰:“睢水……又東逕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水經注》)“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即南亳,湯都也。”(《括地誌》)“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集解引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史記·殷本紀》)由於歷史上黃河氾濫影響,歷史遺存被深埋在了茫茫黃沙下,南亳古城遺址正在考古調查進行中。

(四)、甲骨文中的商丘

“商丘”在甲骨文中稱“商”、 “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等。《殷墟卜辭綜述》:“(1)天邑商 黃林□天邑商公宮 綴183丙丁,乙辛衣祭;(2)大邑商 告於大邑商 卜通592,正人方(3) 商 王入於商 《乙》(董作賓《殷墟卜辭乙編》)8346武丁卜辭;(4)丘商 □於丘商 《乙》(董作賓《殷墟卜辭乙編》)4518 武丁卜辭 ……單稱商的,自武丁以迄乙辛卜辭,都常出現。商是商丘,其證有二:一、武丁卜辭兩記祭於丘商而同版又有‘茲商’之稱,丘商應是商丘,而‘茲商’指這個商即謂丘商,亦即商丘……;二、乙辛卜辭記伐人方,自大邑商東南行,先經過商而後至亳,亳在今商丘縣南谷熟集至高辛集一帶,則商當是今商丘縣一帶”。董作賓《卜辭中的亳與商》:“卜辭中的商也稱大邑商,為今河南商丘無疑。”張光直認為:“董先生的這個判斷,是大多數甲骨學者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古文獻中將商定在商丘的說法是可以得到卜辭支持的。”

玄鳥降生的地方—商丘

二、商丘與先商都城的遷徙

先商文化,是指先商部族創造的文化。早期社會生活處於集族群居住,逐水草而居,以狩獵捕魚主要生活來源,逐步發明了飼養業,相土乘馬、王亥服牛說的就是商部族發展變化的狀態。相土是商部族第三任首領(先公),據《竹書紀年》記載:“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先商中晚期,逐步向定居的農業社會過渡。

王國維在《觀堂集林》卷12《說契至成湯八遷》:契本帝嚳之子,本居亳,今居於蕃是一遷也;《世本》又云昭明居砥石,由蕃遷於砥石,是二遷也;《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遷於商。是昭明又由砥石遷於商,是三遷也……疑昭明遷商後,相土又東遷泰山下,後復歸商丘,是四遷、五遷也;今本《竹書紀年》雲:帝芬三十三年商侯遷於殷,是六遷也;又孔甲九年,殷侯復歸商丘,是七遷也;至成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則為八遷。契始居亳,湯居亳從先王居。昭明從砥石遷回商。相土從商東遷泰山下,又遷回商。商侯從商遷於殷,又遷回商丘。可見這八次遷都,是以商為中心來回遷移的。

玄鳥降生的地方—商丘

三、商丘商文化的考古發現

《文物》1964年9期《天津市新收集的商周青銅器》一文報告了一件天津市新收集的商代青銅爵,爵通高19.7、長17、器深9.3、足高5.7釐米。報告者認為“這種平底胎薄的爵,傳世品稀見,即鄭州白家莊、輝縣琉璃閣、安陽小屯所出,亦為數甚少。我們發現的這件素面爵,雖無確實的出土記錄,但與鄭州、輝縣、安陽諸器比較,其形制更為樸素,原始,為目前所僅見。初步估計,此爵當為早商文化作品,其時代可早於輝縣琉璃閣之器。這件爵,系由河南商丘地區運津的。按商丘在商代稱商、商丘,是早商時代的王都,其後一直是商民族活動的中心地區。”

1977年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二隊在河南省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第一次在豫東商丘進行大規模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在商丘發現包含商文化遺存的遺址30餘處,其中對柘城孟莊遺址、夏邑清涼山遺址、夏邑三里堌堆遺址、民權牛牧崗遺址商文化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商代文物,其中在柘城孟莊遺址出土3件商代前期青銅禮器(銅爵、銅鼎、銅斝)。

1994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虞城馬莊遺址商代文化層發掘出土商代晚期器物,器型有陶鬲、簋、盆三種。

1995年至1997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柘城山臺寺遺址商代文化層發掘出土商代晚期器物,器型有陶鬲、甗、盆、罐四種。

2002年11月7日至12月16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係為進一步瞭解商丘地區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與特徵,對以往該地區調查或試掘過、且面積較大有調查價值的24處新石器至夏商時期遺址進行了重點複查,調查結果表明,24處遺址中包含先商文化遺存5處,早商晚期(指白家莊期)遺存6處,晚商遺存18處。

2006年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對民權牛牧崗、睢縣周龍崗遺址進行專題調查,採集到少量先商文化、商文化遺物。在2006年調查的基礎上,2007年9月至12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發掘了民權牛牧崗遺址,共開挖探方15個,揭露面積375平方米。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春秋時期文化、戰國時期文化、西漢時期墓葬、唐宋時期文化等遺存,成果發表在《民權牛牧崗與豫東考古》。

玄鳥降生的地方—商丘

三、商丘商文化的考古發現

《文物》1964年9期《天津市新收集的商周青銅器》一文報告了一件天津市新收集的商代青銅爵,爵通高19.7、長17、器深9.3、足高5.7釐米。報告者認為“這種平底胎薄的爵,傳世品稀見,即鄭州白家莊、輝縣琉璃閣、安陽小屯所出,亦為數甚少。我們發現的這件素面爵,雖無確實的出土記錄,但與鄭州、輝縣、安陽諸器比較,其形制更為樸素,原始,為目前所僅見。初步估計,此爵當為早商文化作品,其時代可早於輝縣琉璃閣之器。這件爵,系由河南商丘地區運津的。按商丘在商代稱商、商丘,是早商時代的王都,其後一直是商民族活動的中心地區。”

1977年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二隊在河南省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第一次在豫東商丘進行大規模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在商丘發現包含商文化遺存的遺址30餘處,其中對柘城孟莊遺址、夏邑清涼山遺址、夏邑三里堌堆遺址、民權牛牧崗遺址商文化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商代文物,其中在柘城孟莊遺址出土3件商代前期青銅禮器(銅爵、銅鼎、銅斝)。

1994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虞城馬莊遺址商代文化層發掘出土商代晚期器物,器型有陶鬲、簋、盆三種。

1995年至1997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柘城山臺寺遺址商代文化層發掘出土商代晚期器物,器型有陶鬲、甗、盆、罐四種。

2002年11月7日至12月16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係為進一步瞭解商丘地區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與特徵,對以往該地區調查或試掘過、且面積較大有調查價值的24處新石器至夏商時期遺址進行了重點複查,調查結果表明,24處遺址中包含先商文化遺存5處,早商晚期(指白家莊期)遺存6處,晚商遺存18處。

2006年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對民權牛牧崗、睢縣周龍崗遺址進行專題調查,採集到少量先商文化、商文化遺物。在2006年調查的基礎上,2007年9月至12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發掘了民權牛牧崗遺址,共開挖探方15個,揭露面積375平方米。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春秋時期文化、戰國時期文化、西漢時期墓葬、唐宋時期文化等遺存,成果發表在《民權牛牧崗與豫東考古》。

四、商丘商文化的名人勝蹟

商丘境內與商文化有關的名人勝蹟主要有伊尹墓、帝嚳陵、微子墓、桑林堌、閼伯臺等。

1. 伊尹墓

伊尹墓位於虞城縣城西南22公里店集鄉魏堌堆村。伊尹是商代名相,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功勳卓著。《歸德府志》載:“谷熟南舊縣,即古亳故墟,有冢畝餘三十元廣,世為伊冢,冢前有祠,祠設其像。”《史記·殷本記》雲:“帝沃丁之時,伊尹卒。即葬伊尹於亳。”《正義》引《帝王世紀》:“伊尹名摯,為湯相,號阿衡,年百歲卒,天霧三日,沃丁以天子葬之。”現存墓冢高3米,周長46米,佔地1.4萬平方米,墓冢周圍有古柏200餘棵,明清碑刻20餘通。墓前有伊尹祠,祠內原有祭殿、拜殿、捲棚、鐘樓、配房、大門等。

2.帝嚳陵

帝嚳陵位於睢陽區南25公里高辛鎮西北隅,當地群眾俗稱“朝廷墳”,是帝嚳高辛氏的墓冢,現存墓冢及明嘉靖年間碑刻一通,祠內有宋、元、金、明代碑刻,多已毀壞不存。元天曆元年(公元1329年)帝嚳廟原先“記述”睢陽南24.5公里有岡阜,實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陽有帝嚳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開寶六年,其一,金崇慶元年,聞諸故老,刻石尚多,皆毀於金季”。《商丘縣誌》載:“帝嚳陵在城南高辛裡,帝嚳都亳,故葬此。”冢前祠廟建築毀於文革期間,2000年高辛鎮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墓冢進行了大規模培土修葺。近兩年又修建了陵區圍牆,地方政府近期計劃對祠廟建築進行重新規劃建設。

3.閼伯臺

閼伯臺位於商丘古城西南約1.5公里,臺高35米,底部周長270米。相傳閼伯為火正,封商丘後,在此觀火星運行以報農時。從這個意義上說,此臺是一處古老的觀星臺。臺上有閼伯廟,廟由拜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殿等建築組成,臺下有花戲樓、禪門等建築。

4.微子墓

微子墓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2.5公里的青岡寺,佔地1200平方米,有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墓碑一通,碑高3米,寬1米,碑正面刻“殷微子之墓”五個大字。微子是殷紂王庶兄,周滅商後封微子於宋,建宋公國,都城在今商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美聯合考古隊已鑽探出宋國都城城牆為夯土築成,周長12985米,今商丘古城位於宋國故城內東北角。面積相當於今商丘古城的10倍。微子死後葬於此,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載:“宋公微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青岡廟,碑雲十二里。”

5.桑林堌

即今夏邑縣桑堌集,位於夏邑縣城西南12公里處的小白河南岸。上古時,這裡滿布桑林,其中有一株巨大桑樹“參天而立,枝繁葉茂,狀若華蓋,獨秀林中,眾謂此樹乃天地之精華所聚,還稱此地為桑林,亦曰桑林社。”(參見帝明《桑固與桑固集》載於《夏邑文史資料》第二輯)。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後,遭遇大旱,七年不雨。《淮南子·主述訓》曰:“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雨於桑林之祭。”禾苗枯焦,民不聊生,商湯命人在桑林之大桑樹旁築禱雨臺,臺上堆滿柴薪,湯自扮祭天的犧牲,終於感動上倉,頓時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而至,旱情解除,萬民歡騰。後人為紀念商湯,稱其禱雨臺之地為桑堌。後來發展為集鎮,現在是桑堌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桑堌鎮東南約500米吳家寺村發現一處大型古文化遺址,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吳家寺遺址發掘多座漢畫像石墓,時代西漢前期,其中有幾塊畫像最引人注目,內容為“凸”形高臺上植長青樹,樹上一鳥,形狀似燕子;“凸”形高臺上置一豎杆,杆上有綬帶系璧。高臺建築是“商人”特有的建築形式,樹上立一鳥,寓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璧為祭天的重器,用綬帶系璧於高臺立杆上應是一種祭祀行為,桑堌正是商湯祭天禱雨處,這不是巧合,應是商湯祭天禱雨在漢畫像石上的真實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