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歷史之“顓頊、帝嚳、堯、舜”


我眼中的歷史之“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去世之後,沒有按照我們熟知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統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是選了他的孫子高陽,這就是顓頊帝,對於做此選擇的原因感覺除了道德高尚的禪讓之外應該也是部落內部各種力量平衡妥協的結果,或者是這中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刀兵相見,但由於這些事情太久遠了,也因為是我們華夏先祖,我們還是認為這是高尚的禪讓吧。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這是對顓頊帝的評價,試想如此的完人,如果不能繼承大統也有點說不過去。

而顓頊去世之後,高辛也就是帝嚳為繼任者,這位也是集各種優點於一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這真的是德才兼備,深受好評,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道德豐碑,文化楷模,馳名宇內。

帝嚳去世之後,這次是按照按照“父死子繼”的 傳統把大位傳給了兒子摯,但摯“不善”,與之相對應的是帝嚳的另一個兒子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摯與這樣一位兄弟同臺競爭,是有點爭不過,這樣大位毫無疑問的到了放勳就是堯手裡,這中間的權利更迭的過程,禪讓也好,兵戎相見也好,同樣以無人知曉,但我們還是相信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這中間是不流血的禪讓。

大德舜在位,定曆法節氣以便百姓安排農事,這樣科學的從事耕種,一定可以使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的提高。第二件事就是選擇自己的接班人,明確不從自己的兒子中選,一句“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多麼振聾發聵。在大家的建議之下,選擇了以孝悌聞名天下的舜。

舜攝行天子政時,舉高陽氏八才子,高辛氏八才子揆百事,布五教於四方,流四凶族.對於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因才施用,分工明細。並訂立考核標準。而後將大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