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家族遷徙史,姓黎的可以看看,各地修黎氏通譜可以參考

本文作者-柳育龍

廣西興業縣俊-公、橫縣百合雷震公、廣東新會待舉公、化州黃竹發祥公、梅縣天麟公、江西于都文任公、寧都東韶黎度公、江蘇寧波黎僑公、福建上杭在仁公及越南前黎朝、後黎朝皇族等,這些黎氏世系,均屬北正黎後裔。千百年來,正史經典及族譜記載,言之鑿鑿,宗祠所俸受姓始祖也是北正黎或北正侯。此為漢族黎氏正宗,我們深信不疑。你支黎氏是堯帝祁姓黎國後裔。耆(黎)國自始祖黎陽初封,遞傳至靖遠侯黎恭於公元前1145年丙辰滅於周文王,已存世一千二百三十八年。至周武王建立周朝,始有商王族子姓後裔分封的黎侯國(今山西省黎城縣),及堯帝祁姓後裔分封的黎國(今山西省長治西南都城,即原耆國舊都)。

你可能沒有見過我們的族譜資料,更沒有見過我的文章,請不要急於下結論。在我的文章中,沒有“黎恭發動東夷戰爭”這樣的語句,那是王局長文章中的說法。“黎氏是黎恭後裔”雖不在我的文章中出現,但王蘇陵局長在他的《千里信一封·解讀古黎夢》說這句話也沒錯,因為他在整篇文章中,所引用黎氏資料,僅限於黎恭支系範圍,並不涉及其他來源的黎氏史料。黎恭為我們本支黎氏遠祖是有族譜資料為依據的。我與王局長資料交流中提到的“黎侯虎”,不是人名,而是山西黎城縣西周黎侯古墓區考古發掘得到的一件玉製品,我認為那可能是-枚兵符——虎符。

至於貴州黎金星的大作《重黎、北正黎、祝融氏不是黎氏始祖》,我無緣拜讀,不知其所云。但不管他採用的是什麼“權威”史料,請他先弄清楚“重黎、北正黎、祝融氏”,這些人物所處屬什麼歷史年代?與黃帝軒轅有什麼樣的血緣世次關係?歷史上又有幾個祝融氏?如果這些問題,他還沒有搞清楚,就不要白花心機了。他從1982年開始蒐集資料,1994年以來多次到興業縣來,但我至今沒有收到一個字關於他們黎萬同公的族譜資料。京兆尹“黎幹”與“黎幹”,是兩個人,所處年代不同,所居地域不同,所屬支系不同。黎金星接觸的“黎幹”資料,並不是江西寧都東韶的“黎幹”,不應該武斷地說人家的祖公“黎幹”是“偽黎幹”。且京兆尹黎幹又有兩個,請他翻翻北宋·洪邁《容齋隨筆·兩黎幹》。耆國後裔黎幹與山西子姓黎侯國後裔黎幹及山西長治祁姓黎國後裔黎幹是不同黎氏來源的三個人。

從你信中看來,你將“北正黎”認為是“北正官”,且年代放在你支始祖“豐舒”之後。這樣看來,你對上古歷史,瞭解不多。“北正黎”與“北正官”,是兩碼事。“北正黎”限指本支黎氏肇祖,而“北正官”可以是別的時代其他人。“北正”即“火正”,乃上古“黃帝紀元”第三帝顓頊高陽時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官制“火正”之官,別號“祝融”,負責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兼任南方諸侯首領,正史族譜稱“夏官”,一般人誤解為夏朝之官,從顓頊到夏朝,還有兩百多年,遞傳如下:伏羲風姓時代約700多年-炎帝姜姓時代530年-黃帝姬姓時代480年(其中黃帝軒轅90年-少昊帝金天氏84年-顓頊帝高陽氏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廢帝摯8年-堯帝陶唐氏101年-舜帝有虞氏50年)-夏王朝姒姓時代458年-商王朝子姓時代644年-周王朝姬姓時代874年。至於上古文獻中,“火正”官號為何又別稱“北正”?《易經·八卦》中“天為乾,數是-,屬陽;地為坤,數是二,屬陰。”而“火數也是二,二又是地數,地為陰,陰主北方”,故“火正”又別稱“北正”。請參閱北宋·洪邁《容齋隨筆·坎離陰陽》。

上古文獻中,“木正重”指少昊帝之子“重”; “南正重、北正黎”,指顓頊帝之孫老童之子; “祝融重黎、吳回”,指顓頊帝曾孫稱之孫、卷章之子。

我們本支耆(黎)國經典文獻、族譜資料如下:

清·王相《百家姓考略》“黎,徵音,京兆郡。系出高陽氏,顓頊孫北正黎之後,封黎陽(北正黎之孫)為黎(耆)國,子孫以國(以祖名)為氏。”按: “黎陽”所封國名“耆國”,子孫以祖名“黎”為氏。“北正黎”,以祖父帝號“高陽”為氏,複姓“高陽”,單名“黎”。而上古文獻中“耆”與“黎”為通假字,《尚書》“耆即黎”。“耆”與“老”亦為通假字,《辭海》“耆,老”。《說文解字》“七十以上曰老,言鬚髮白也。”考其原由,“耆國”初封地,乃蚩尤“九黎國”故地,“北正黎”之名,即因滅“九黎國之功”而得賜名曰“黎”,不宜以亡國國號為新國號,故稱“耆國”而不稱“黎國”。“黎陽”系“老丘國”太子長琴之子,北正黎之孫,老童曾孫。而老童始封地國號“老丘國”尚存世,且有嫡子繼承。故黎陽封地,不宜以宗祖國號“老”字為國號,而取與“老”字同義的通假字“耆”字為國號,表示耆國宗室與老丘國嫡系-樣,血緣均出自“老童”。

《史記·周本紀》“文王脫羑里,明年,滅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 ‘ 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此“耆國”,即本支宗祖耆(黎)國。“祖伊”,山西黎侯國始祖(見《荊楚黎氏族譜》)。

《尚書大傳》“文王受命,-年繼虞、芮之訟;二年伐於;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黎);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書經·西伯戡黎》題注: “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也。戡,勝也。黎,國名,在上黨壺關之地。按《史記》‘文王脫羑里之囚,獻洛西之地。紂賜弓矢鐵鉞,使得專征,為西伯。文王既受命,黎為不道,於是舉兵伐而勝之。’”

《世本》“顓頊娶於滕墳氏之子女祿,產老童。”《大戴禮·帝系》“老童娶於根水氏之子驕福,產重及黎。”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山(按:即今甘肅省敦煌縣境內的三危山)。……又西-百九十里,曰騩山(沅曰《文選·琴賦》雲慕老童於騩隅。王臣作隗),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顓頊之子),其音如磬,其下多積蛇。”

《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史記·太史公自敘》“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按: 此處“重”與“黎”為兄弟倆。“重黎”為另一人。“重黎”與“吳回”又為兄弟倆,乃“老童”胞兄“稱”之孫,“卷章”之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食谷,使四鳥。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世本》雲‘顓頊娶於滕墳氏之子女祿,產老童也。老童生祝融[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祝融也。’按:此為郭璞誤注。此處‘祝融’,指老童次子黎,任顓頊帝高陽氏時代火正祝融之官]。沅曰:‘《大戴禮·帝系》雲老童(按: 應為卷章,老童胞兄稱之子)娶於竭水氏之子謂之高媧氏,產重黎及吳回。’按:香港《黎氏會刊》出現的‘黎及’即是清朝咸豐年間廣東高明縣黎卓林修譜,未多加查閱古籍,誤將此句斷為高媧氏產三子‘重、黎及、吳回’且誤以‘黎及’ 為其黎氏始祖)。祝融(北正黎)生太子長琴,是處(分封於)榣山,始作《樂風》(創制《樂風曲》也)。” 注: 黎卓林乃廣東高明縣清朝咸豐乙卯科1855年恩貢生,本是周武王時所封堯帝裔祁姓黎國後代,卻將其始祖先世硬接上卷章支系,且老童與卷章不分,炎帝與黃帝世系不分,編造出卷章生黎及、吳回,又誤將羲氏、和氏世系編造成吳回後裔,謬誤百出,誤導子孫!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玄孫,昌意之子(應為曾孫)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年)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史記·太史公自敘》“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週宣王時,失其守,為司馬氏。”《百家姓考略》“程,商音,安定郡,系出高陽氏,顓頊孫(應為曾孫)重黎為堯(應為帝嚳高辛)南正司火之官,世封程伯。周(朝)有程伯休父(甫),為周(朝)司馬(官),以官為氏。秦(朝)有司馬印。漢(朝)有司馬遷(《史記》作者)。”

《資治綱鑑》“少昊氏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揉。帝命木正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重:少昊之子;黎,高陽(顓頊在生時帝號)孫也。”按: 貴州省獨山縣黎金星將原著括號內釋文斷句為“重,少昊之子黎高陽孫也”,錯!古籍中無“黎高陽” 此人,且少昊帝金天氏是黃帝長子玄囂後代,而顓頊帝高陽氏是黃帝次子昌意後代。

廣東省化州市《黃竹黎氏族譜·黎氏源流跡考》“《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大傳》‘黎,高陽(顓頊帝)之後,即《堯典》之和氏(按:和氏乃噎之後)。’ 《國語》‘火正,黎。’《左傳》‘重為勾芒(木正別稱),黎為祝融(火正別稱)。’《外傳》‘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則我黎氏世為火正以司地,與重氏為木正以司天,官守祖傳,兩儀奠定。中天之世,三苗亂政,帝舜(應為顓頊帝)特命之絕祭天、地通行之亂,使尊卑以定,四海敉平。其豐功盛德,遠著於五帝(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帝、舜帝)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之世。此《經》、《傳》所傳,所以詳言之。《風俗通》謂‘嶺南多黎姓,乃九黎之後’ ,只就一方言耳,豈知我黎氏之明德遠哉?”譜內黎氏名聯: “姓氏得自殷周,前司火正受侯封,念先人創造艱難,繼述亟須隆統緒; 仕宦顯於唐宋,後擢科名旌孝義,緬往代德輝炳爍,傳流還冀永箕裘。” “隱方外,尹京兆,王越南,世家高士列傳中,前代業能昭萬古; 冠特科,舉孝行,隆經術,道德文章兩途內,後人須並接群賢。”

民國八年己未(1919年),前大總統黎元洪題贈廣西興業縣黎氏始祖俊一公宗祠得姓始祖北正黎牌位神龕匾: “祖寵民威”; 對聯: “司地世官尊北正,授時神胄宅南交。”“南交”指南方交趾國,今廣西興業縣在上古堯帝舜帝時期屬交趾國。

新建興業縣黎氏宗祠立有“肇氏祖北正黎公妣姒氏神位”。 2009年廣西鐘山縣重修前大總統黎元洪親筆直書“黎氏宗祠”升龕儀式第-個牌位“天地君親師之位”,第二個牌位即“北正侯黎太公妣姒氏夫人之位”。原廣州市黎待舉公宗祠立“始祖北正侯妣姒氏夫人之位”。 廣東省順德縣鷺州黎氏大宗祠大門聯: “先猷傳北正,王氣洽南天”。上聯指本支黎氏肇祖“北正黎”,下聯指其後裔播遷越南,建立“前黎朝”、“後黎朝”。

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族譜·黎氏源流考》“黎氏之始,自顓頊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正黎司地。其後以字為氏。唐虞之際,世掌是職。夏桀滅德,商湯放桀於南巢。時黎侯佐商有功於王室,封土於潞州上黨郡之壺關,乃朝廷之西境,遂建立社稷,世有宗祀。”

廣東梅縣《黎氏族譜》“傳黎氏者,厥為北正黎-脈。黎之後,世掌舊職。殷商興,以功封侯,建國於潞州上黨郡之壺關,乃殷商之西境,國號曰黎(耆),子孫固以為氏。黎族(氏)之有氏,蓋自此始。遂建立宗祀,世享侯封。黎氏遠源,發自黃帝曾孫北正黎。”

廣西荔浦縣《黎氏族譜·源流考》“黎姓開始之根,自顓頊帝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正黎司地。其後以字為氏。顓頊、黎,高陽氏(按:應為顓頊帝號高陽氏;北正黎姓高陽氏)。按舊譜所載,於清朝道光辛丑年(1841年),嗣孫黎振廷(道光乙酉科1825年第五名舉人) 、侄萬裔二人,到福建寧化縣以及江西寧都州各縣黎族(聯絡),共立祠堂(於荔浦)永參考。姻教弟優增生古恆輝題贈詩二首: ‘行邑州州備苦辛,二千里外歷征塵; 黎陽代代箕裘在,裕後光前大有人。’又詩: ‘叔度遺休幸有真,明月花放擬風神。也知派接容城緒,故耳芳規自可人。’”“黎陽代代箕裘在”,說的就是耆(黎)國始祖“黎陽”公世系。按: 荔浦縣“黎氏福建宗祠”立明朝天順元年丁丑科1457年狀元黎淳為始祖。而黎淳為山西商王族子姓黎侯國祖伊後裔。古恆輝先生將耆國起源史料套去黎侯祖伊族譜內,是其誤!

廣東省新會縣古岡都會里《京兆黎氏族譜》“吾黎氏出於軒轅。黃帝而生昌意。意生顓頊,是為高陽氏,繼少昊而王天下。少昊氏衰,九黎亂德。顓頊繼體中興,命南正黎(應為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而北正夏官,乃顓頊之子(應為孫、老童之子)祝融(即北正黎)也。司地度地屬民也。屬民,謂其綱上之道以聯屬也。我祖祝融(黎)為北正夏官,以名為姓,故曰黎,為火正之官。歷夏商為諸侯。商末始失爵土。又武王克商,一統天下,盡封帝王之後,得帝堯之後封於黎城(應為長治),春秋時迫於狄而失國。此又祁姓之黎,與北正黎之後不同。要其系皆出於軒轅黃帝也。

“考京兆祖始於河朔黎陽,以國為姓,,肇創商。仕宋朝官生文任、文佐。佐公功薦湖廣府官值明徐立縣籍。文任授江西于都縣縣尹。任生安國,卒於官。安國就縣籍址生子奇、子異。奇生堯卿,異生舜卿,俱于都縣籍。文任為江西于都縣之始祖。其傳聞至今尚盛雲,姑存之以參考。

“世系前考-------江西贛州府于都縣水頭裡

“我遠太始祖,由西周文王時靖遠侯黎恭公,生三子,即認公、訁刃公、訓公也。而認公生二子:軏公、輒公。軏公傳至大漢高祖時已四十世矣。有祖燮公,生三子,乃陵山公、鄰山公、阱山公。我祖陵山公為太始祖,配伏波將軍馬援之義女,生二子:緒統公、緒紳公。我祖緒紳公,傳至大唐玄宗時,四十世孫玄勝公,官授御史大夫,黃門侍郎加五級,配文氏夫人,生五子: 致冉、致再、致統、致紳、至旺。自致統公傳至待舉公,為入粵之始祖,以啟迪後人,而支派蕃衍也。自玄勝公所傳宗支派分列於後:

“-世遠祖玄勝公,任唐玄宗時(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御史大夫。妣文氏生五子:長致冉、次致再、三致統、四致紳、五致旺。

“二世遠祖致統公,玄勝公三子,諱德行字致統號吉安,官任翰林院侍講加佑僕射。妣程氏、高氏。生三子:長輝文、次輝武、三輝炳。

“三世遠祖輝武公,致統公次子,諱賢然號茂正。配李氏(大唐公主) 、白氏、鄺氏。生三子:長明彬(李氏生) 、次洪彬、三昆彬。

“四世遠祖明彬公,輝武公長子,乃天子外甥,封御前侍講。妣文氏,生-子:敏享。

“五世遠祖敏享公,明彬公之子,妣賈氏,生三子:長敬秋、次敬孝、三敬雅。

“六世遠祖敬孝公,敏享公次子,官授爵主員外郎,妣汪氏,生-子:梅瑞。

“七世遠祖梅瑞公,敬孝公之子,官任禮部侍郎,妣何氏,生三子:長寧壽、次寧惠、三寧蕃。

“八世遠祖寧惠公,梅瑞公次子,進士出身,官授連平邑侯。妣顏氏,生一子:寅緣。

“九世遠祖寅緣公,寧惠公之子,官授致和邑侯。妣文氏,生四子:長待舉、次待宏、三聖愈、四聖善。

“十世遠祖待舉公,寅緣公長子,諱鵬字均則號待舉,原籍江西省贛州府于都縣水頭裡(今名嶺隊鎮,是一埠頭。其故居尚存),北宋孝宗隆興二年甲申(1164年)舉賢良科進士,歷仕翰林學士,因諫章承旨謫廣州路學正,覽見新會古岡山水奇秀,乃籍居都會里(在廣東新會縣城南三公里),壽95歲。妣李氏,誥封夫人,壽89歲。生六子:長晉臣、次堯臣、三獻臣、四永年、五宗臣、六松年。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歲(1243年),公妣合葬新會中樂都土名鳳凰心,來脈乾之謙卦,上爻兼申寅一分,與碑所刻坐庚向甲兼卯酉不同。前有鳳凰池三十餘畝,山水九塍十三坑,四水歸源之局也。公之祠在廣州雙門底大街之右側。”

按1: 黎燮屬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乙未至公元前195年丙午在位十二年)時代,而其子陵山公之子緒紳公娶伏波將軍馬援義女為妻。馬援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乙酉至公元56年丙辰在位三十二年)伏波將軍。而馬援之女馬氏為東漢明帝劉莊(公元58年戊午至公元75年乙亥在位十八年)正宮皇后。可見燮公與陵山公不是父子關係,中間已失記八代人的史料。

按2: 黎玄勝任唐玄宗(李隆基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四十四年)時代御史大夫,黎待舉為1164年甲申科進士,四百五十年間,方傳十代人,平均每代45歲方生子,不可能!若以平均23至25歲為一代,應已傳十八至二十代。

按3: 興業縣手抄本有“俊一公是獻臣公次子命和公後代”的說法,然待舉公譜上及各支譜上無此記載,可見俊-公不是待舉公直系後代,有可能是待宏或聖愈聖善的後代。

自黃帝至黎陽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韓流-顓頊帝-老童-北正黎-太子長琴-黎陽(耆國始祖)

耆(黎)國黎陽公世系

始祖黎陽-2至47代缺資料-48代黎恭、永興

耆國亡國國君靖遠侯黎恭世系(廣東新會待舉公、廣西興業俊一公支系)

48代黎恭-黎認-黎軏-黎樾-52至90代缺-黎燮-92至100代缺-陵山-緒紳-103至132代缺-玄勝-致統-輝武-明彬-敬孝-祖述-大榮-文任(江西于都縣水頭裡黎氏始祖)-安國-子遇-萬卿-仕安-梅瑞-寧惠-寅緣-待舉(廣東新會縣古岡都會里黎氏始祖)-獻臣-命和-君瑞(廣東陽春縣黎氏始祖)-以敬(廣東恩平縣黎氏始祖)-景政-廣三-勝二-黎傳-黎嚴-隨四-盛和-月澄-華賢-元德-任偉-顯賢-廷禮-澤臣-振時-榮世-汝宙-榮錦-宗安-新在-建光-朝鈞(176代,廣東恩平縣君堂鎮清湖村咀村)

148寅緣-待宏-150代-151代-152代遷居廣東南雄府珠璣巷-153代-154代葬廣州府城南五里土名旺塘嶺-155代俊一(諱賢字希聖,原籍南雄珠璣巷。自幼父故,隨母遷居廣州府高基寨瓦子街豬屎巷存慶社。生於1296年丙申四月廿三日午時,元朝1321年辛酉科進士,歷任廣西鬱林州正堂、博白縣知縣、興業縣教諭,定居塘格村)-廣用-應積-佛賢-經詔-貴平-懷山-璜漢-黎章-有執(明嘉靖年間進士,歷任廣西靈川縣教諭、桂林府教授、雲南省江川縣知縣)-鴻譽-景天(詩人,生於1613年癸丑正月初-日子時,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進士,任廣東信宜縣知縣)-承侯-應枝-拱南-體禎-朝興-從熙-廷志-慶勳-仕彬-達義-道二-樹三-土安-耿光-敬生(字儒佐號樹佐,生於1901年辛丑,軍校畢業,任桂系廿-集團軍上校軍需主任)-雅軒(生於1938年戊寅)-開文(生於1967年丁丑)-家有(184代,生於2001年,廣西興業縣石南鎮塘格村)

耆國黎永興公世系(江西寧都東韶黎度公支系)

黎陽公48代永興-和隆-九三-仁文-成富-榮公-仲伯-文魁,任西周穆王姬滿(公元前1001年庚辰至公元前947年甲戌在位五十五年)時代天官,江西寧都東韶黎氏族譜一世始祖)

55代文魁-信高(遷陽鄭州)-永柯(遷雲南曲靖府馬龍州)-詩求(遷姚安府)-萬亭(任天官)-受山(任雲南太和令)-其祥(遷蜀郡成都)-興與-茂貴-相其(封武其將軍)-必江(任尚書)-思忠(封安東將軍)-光濱(封光祿大夫)-宏清(春秋時代遷山東東平府平口縣北門)-廷萬-日連(任山東文州州官)-金髮(任尚書)-黎寧-黎甫(戰國浙江始祖)-賢綸(任都官)-言芬-隆亭(任校書郎)-雲芹-啟文-伯--念六-元江(回遷浙江)-子亮-南佩-周仁-英文(秦封良將笫-)-時浩-士良-和標-可善-科華(西漢大司馬)-武椿(西漢光祿大夫)-方千(西漢中散大夫)-黎開(西漢福建汀州府黎氏始祖)-萬九-華成(西漢都官)-祿彬-柏生-登秀-孔章-仲六(西漢東郡範縣縣令)-列位-炳光-添柯-必堂-其連(東漢北海王國丞相)-季元(生於公元前30年辛卯官拜學士遷居廣東興寧)-富雲(官拜侍郎)-武桃(官拜武騎將軍)-俊文-傑清-年春-玉成-興裕-尚乾-禮禎(三國魏國中山文侯)-萬五(南陽郡太守)-金伸-沐恩-林宦-邦榮-材棟(任東晉司馬官)-均保(任廣東韻州府仁化縣縣令)-利器(官拜東晉武騎將軍)-汝還(任五兵尚書)-黎僑(生於448年九月廿八日酉時,浙江明州黎氏始祖,南朝齊明帝於494年封永樂侯))-黎某-黎某-黎獻(生於539年八月十六日戌時,南朝陳後主封大將軍,加封太尉)-黎達(南朝陳宣帝封鎮國將軍,唐高祖李淵封龍驤將軍)-黎寵(唐高宗時任山東青州刺史)-黎扈(唐高宗時任南陽郡太守、散騎常侍、信武將軍)-黎華(唐武則天時任揚州西曹王府常侍,升武尉將軍、建安太守)-元偉(任司徒府主簿)-黎琛-黎靖(唐憲宗時授漢川刺史,升散騎常侍,封上黨郡侯)-黎朝(唐代宗時任廣西桂林總鎮)-黎幹(生於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時,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844年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授京兆府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本支黎氏以京兆為郡望自此公始)- 黎度(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甲辰舉孝廉,授江西虔州府虔化縣縣令,在東韶立基,為江西寧都縣東韶黎氏始祖)-黎堯(唐哀帝905年授太常寺卿)-黎祚(後晉高祖938年授河南郡太守)-清泰(後周世宗959年授太保)-黎崇(後晉出帝時任司徒)-黎襯(北宋太祖封京兆郡侯,為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始祖) -黎球(北宋太宗時歷封太傅、虔州刺史、百滕軍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武功郡侯)-延慶-九郎-明德-思柔-六郎-黎夏-黎亮-淑宇(東韶西義房始祖)-顏高-宗尹-昭甫-定郎-復興-貴俊-漢廣-孟常-萬義-思聰-振溫-景烈-興林-文贈-大壽-士亨-子賢-登仁-鳳球-相彩-元壽-逢發-和桂-泰漢-運透-江濤(178代生於1981年,江西寧都縣東韶西義房)

143代黎襯-黎玎-延昌-盂威-環玉-德仁-仲開-守容-紹祖-繼宗-景先-鴻希-信安-興遠-智甫-添卿-在仁(福建上杭縣黎氏始祖)-樹生-有容-應玉-德甫-天麟(廣東梅縣黎氏始祖)-文舉-興滿-德賦-奕善-世球-紹基-仲貴-發貴-穆和-清源-德銓-尚仁-福廣-可榮-維振(江西修水縣黎氏始祖)-日顯-文才-興學-勝寧-廷武-恆發-一成-本萬-發先-上福-偉黨、鵬黨(190代,江西修水縣)

163代德甫-福興-黎細-黎通-繼深-友亮-廣渲-景祿-溥政-博富-碧通-坤錫-廣槐-連貴-綿盛-江榮-海朝-洪青-接宗-敬芳-佔梅-東生-黎敏(185代,生於1999年,福建上杭縣南溪南湖崗下)

148代思柔第三子祿純(字希聲,曾任四川眉州太守,生二子:黎學、黎興)

越南黎朝世系

137代黎斡-黎慶-紅溪-黎覓(隱居廣西陽朔)-越南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皇帝黎桓(生於940年,幼時隨父母出逃越南,投奔愛州即今清化黎觀察使,被收養為義子。980年建立前黎朝,史稱大行皇帝,定都華閭即今越南寧平省境內。983年,北宋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尉使、持節都督諸軍事使、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使、交州管內觀察處置使、上柱國京兆郡開國侯,賜號推誠功臣。988年四月,宋太宗又進封為開國公。993年3月,又封為交趾郡王。1003年,宋真宗進封為南平王兼侍中。卒於1005年三月,在位廿五年。1007年,宋真宗追封為中書令、南越王。越南黎氏以京兆為郡望自此公始)-中宗帝黎龍鉞(繼位三天被殺)-臥朝帝黎龍廷(1007年,宋真宗封為特進榮祿大夫、檢校太尉、靜海軍節度使、觀察使、處置使、安南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交趾郡王,賜號推誠順化功臣,賜名黎至忠。1008年加封為同平章事。。薨於1010年政權,被大將李公蘊篡奪)-------黎季犛(1400年建立大虞朝,存世七年)--------黎利(1428年建立越南後黎朝,存世三百六十-年)

廣東化州黃竹黎發祥公世系

137代黎幹-黎慶-紅溪-140代-141代-142代-143代-144代發祥(字承運號樹績,原籍福建福州府蒲田縣珠璣巷,生於988年戊子二月十四日,1040年庚辰科進士,任廣西鬱林州知州,終於官署)-用中-智行(遷居廣東化州王嶺黎村)-黎源-文宗-邦楨-獻輝-德翰-黎綱-惟嶽(生於1311年辛亥正月初十日,遷居化州黃竹村)-黎阜-觀保-翊慎-本立-黎序-世豪-君存(裔居合江共話嶺下發兒郎車頭大田巖三角龍何士平博白甲隆高美塘岸塘良北流六靖)-應星-同升-心鬥-縉紳-萬傑-卓天-恆和-文昭-晉昌-壽椿-念祖-172代允武(生於1925年乙丑,曾任廣西玉林地區行署專員)、濟武(生於1931年辛未,曾任廣西第七屆人代副主任)、緯武、文武、凱武、鍔武、乃武

堯帝裔祁姓黎國豐舒公世系

黃帝-玄囂-青陽-少昊帝-玄鳥氏-喬極-帝嚳-閼伯-高辛氏-堯帝生十子二女:監明、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封劉國為劉氏始祖) 、少康(封杜國杜氏始祖即杜康,釀酒發明者);二女娥皇與女英,同嫁為舜帝夫人。堯帝十子中,有一支姓祁氏,下傳堯帝時代101年、舜帝50年、夏王朝458年、商王朝644年,至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始有豐舒封黎國。豐舒與耆國始祖黎陽相比,已遲-千二百多年。黎陽是堯帝時代人,傳至被周文王滅掉的靖遠侯黎恭,已是48代。

祁姓黎國豐舒世系

始祖豐舒,堯帝后裔,本姓祁氏。

2至19代缺·

20代黎莊公,滅於赤狄。《詩經》“式微”、“旄丘”二篇,即言其君臣流亡衛國事。

21至36代缺

37代介弟公,與張良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不中,逃居海上。至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6年定鼎天下,封黎介弟為“北鄚郡郡主”,封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北部鄚州鎮一帶,子孫逐世代衍居於此。

38至62代缺

63代黎世弼,世居鄚州。東晉·十六國時期,“五胡亂華”,世弼公由北鄚起兵,佐北魏王朝太祖道武帝拓跋珪(386年丙戌至409年己酉在位廿四年)平定中原,戰功卓著,於386年拜授北魏王朝“大司徒、中書令、中軍大將軍、北正侯(與耆國肇祖北正黎相比,此北正侯已遲近二千九百年),晉封開國公。”妣清河縣人女崔氏,誥封“平國太君”,生二子:長子生於黎城,帝以黎國之後,地實鍾靈,命子孫世以黎氏,賜之名曰“綜”; 次子廣。

64代黎綜-黎佶-黎嶷-黎瓊-景熙-黎郡-黎鞏-黎元-黎琛-黎幹(生於717年丁巳三月十三日申時,字體存諡忠貞,754年甲午科進士,766年丙午任國子監祭酒,775年乙卯至777年九月任京兆尹,晉升兵部侍郎,780年庚申蒙冤賜死,後獲平反,追贈為兵部尚書、太傅、京兆郡侯、賜葬原籍四川戎州即今南溪縣城西。本支黎氏以京兆為郡望自此公始)- 黎炬-黎植-祉厚-舜宇-璜宗-平衡-又琅-勳寅-伯登-子長-希聲-粵瑛-民瑞-相宸-88代慶餘(廣東高明縣黎氏始祖)-仕平-淵-元洪-璉-宗亮-詢觀-受可-君舉-端竹-阿源-德寬-汝旺-自豪-志魁-仰聰-播賢-道英(遷廣東恩平縣尖石鎮龍安盛村)-元偉-昌顯-廣珍-國斌-翅嶽-聖德-良會-景文-業建-清禮-揚輝-佩光-聖華

88代慶餘-仕健-元貞-惟盛-含華-始俊(遷仙村)-仲明-開運-祖遠-弘緒-建基-名秀-君翔-鎮寧-逸居(遷廣東廉江石城)

100代君翔-鎮可-逸周-獻修(遷廣東廉江安鋪鎮大美湧村)-性道-克萬-桂-道剛-士餘-就鈺-涵瑛-杓忠-灼寬(廣西欽州衛生局局長,已退休)

104代性道,生三子:克萬(見上) 、克千(遷欽州) 、克溢(遷越南)。

105代克千-106代-107代道結(遷居廣東欽州港大垌村,今屬廣西欽州市欽州港大垌村), 2005年3月4日陰雨,黎開文、黎華樞、黎灼寬、黎秀和二姑,到大垌村調查宗支,由瑞安等人招待,榮泰公、榮寬公等座談,整理出本支宗譜。據傳始祖黎道結公,約於清朝乾隆年間來自高州府廉江石城,每年祭祀,均喃請高州老祖神靈享祭。

107代道結-景富-黎忠-金香-雲松-榮寬-瑞安-福華、福超

110代金香-雲達-榮德(遷居廣州市,任廣州市船舶保養廠車間主任兼黨委書記,住廣州市河南路秀北區。妻駱惠珍生三子:瑞超,居美國;瑞華,居廣州;瑞明,居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