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引領區域協同發展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日前對外發布,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將迎來大發展機遇,本報重點就長三角地區在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等放面進行解讀。

本報記者 張一鳴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黨中央、國務院12月1日發佈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無疑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引領:長三角條件優越

“長三角地區居於長江經濟帶核心區域,地方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人員素質高,對長江上中游,乃至全國都有帶動作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三角地區在區域協同發展上已走在全國前列。

白明指出,G60科創走廊沿線(包括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個城市)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60個城市之間已經形成相互協作的機制。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持類似觀點。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綱要》突出1+3的引導作用,1是上海,3是周邊核心的三省,包括江蘇、浙江和安徽省,要以上海為中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比如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的一張名片,也是對外開放的龍頭,在全國首先施行自由貿易試驗區,現在南京、杭州、寧波、合肥都在複製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產生了輻射效應。未來還要進一步發揮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各地要與上海密切配合,實現聯動發展。要圍繞《綱要》中提到的五大戰略定位和五大要求,緊緊牽住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徐洪才說。

在長三角地區中,上海是四個中心(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江蘇整體的優勢是半導體制造業,蘇州重點有蘇州科技園區,南京有很多大專院校;浙江有義烏小商品城,杭州的電子商務位於世界前列。

但白明強調,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高,產業結構相對優化,平均水平較高,而其他地區則在短期內很難讓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技術含量和節能環保水平。下一步發展要突出科技創新和國際化,不能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發展雷同。

示範:加持區域協同發展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將對區域協同發展起到示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施戍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區域一體化發展有助於在空間層面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演進,過去各地“單兵突進”,依靠“特惠政策”增加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發展不平衡與不可持續的問題凸顯。區域一體化發展既可以打破市場分割、整合創新資源,釋放發展新動力;也可以促進資源要素在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城市與鄉村之間雙向流動,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發展的包容性;還可以促進跨區域公共事務協同治理,實現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提升發展的可持續性。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

徐洪才指出,長三角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體制機制,要統一向高標準看齊,克服本位主義,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產業互相承接。在推進《綱要》落地過程中,頂層設計要和基層積極性和創造性相結合起來,比如地處淮河流域的安徽與長江流域差異比較大,文化習俗也有很大不同。而上海作為龍頭,要與周邊地區深化合作,拓展到經濟腹地,形成內外連接的重要節點。浙江、江蘇、安徽有自身特點,特別是最近幾年,舟山群島異軍突起,杭州引領全國創新之先,蘇南地區是對外開放先行區,江北新區發展勢頭很猛。目前,已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多點多極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經濟佈局。

《綱要》中披露的一些數據引起外界高度關注。《綱要》明確長三角地區到2025年城鎮化率要達到70%,研發投入達到30%以上,5G網絡覆蓋率80%以上,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白明認為,在當前國際市場外部壓力比較大,特別是貿易摩擦增多的情況下,提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當前的現實選擇,一方面可以克服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增強產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國內市場,緩解在國際市場的壓力。

《綱要》明確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幾大重點任務,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胡江雲認為,長三角地區不僅在國內發揮引領作用,而且要在國際上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引領者,特別是當前中國對外開放到了新階段和關鍵時期;長三角地區也要在對外開放上發揮引領作用。長三角地區的開放和協同發展,要有戰略意圖,要有序進行,政府應確定開放的合理節奏,處理好輕重緩急,發揮好試點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落地:深化改革增強動能

被寄予厚望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在未來落實五大戰略定位,包括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從而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綱要》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徐洪才認為,在體制機制上,長三角地區要瞄準打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和高標準的對外開放新體制,形成聯動和協同效應,要釋放人力資本活力,盤活人才資源存量,這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條件。長三角地區高素質人才多,具備發展現代高科技產業的有利條件,應把人給盤活,並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要有所創新,比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上,長三角地區可以嘗試相互認可,打通運作。

徐洪才指出,資源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前提是體制機制改革,首先要改革幹部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的保障體制、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並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其次要推進科研體制改革,長三角地區科研機構和高校很多,但是體制機制比較僵化,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的深度合作,地方政府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其中促進創新合作至關重要。比如,醫療服務,如何將上海等一流城市的專家引入到長三角其他城市,需要在體制機制上盤活。此外,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還有一些共性問題,國有企業、國有資本要合理定位,要在涉及到國家安全、公共產品和服務、重要民生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在競爭性領域中,國有企業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讓民間資本發揮主導作用。

雖然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啟程,但最終實現一體化的目標,卻是漸進和動態的過程。

胡江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未來上海自由貿易區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同時,也要推進相關政策在區域內的一體化和統一實施,要設定路線圖,明確優惠政策到普惠制度的過渡期,加強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

徐洪才建議,長三角地區要通過擴大開放,優化落實營商環境,並以此為契機,打造高標準的開放體系,主動對標國際市場,釋放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活力。同時通過對外開放倒逼改革,對標國際高標準,提升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特別是華東地區和長三角地區都有對外開放很好的條件,要考慮如何對標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

白明認為,長三角地區應不斷深化改革,各地可以在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機制上合作,而不是各做一套,避免出現資源配置狹窄的問題。在協同發展過程中,在項目、資金的融通上深化改革,不能各自為政。要推進技術、人才、資金,甚至企業經營範圍的一體化,讓相關企業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待遇。“改革更多是一種破除區域封鎖,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未來長三角地區可以在產業政策上要相互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