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提到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我們最能熟悉的恐怕就是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三個人了。但我們對伯邑考的印象,恐怕來自於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杜撰出來的故事。在《封神演義》中,伯邑考被紂王做成了肉餅,並賞賜給文王姬昌,文王姬昌在明知是兒子的情況下,吃了肉餅才擺脫了殺身之禍。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伯邑考的壯烈犧牲,不僅沒有救得了自己的父親,反而被紂王利用,成為了考驗自己父親的殺招。如果伯邑考沒死的話,按照小說裡的寫法,恐怕武王姬發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王位,因為和哥哥伯邑考相比,他在德行、能力等各個方面,都相差太多。

“廢長立幼”的兩種可能:羸弱不能立,已亡立不得。

回到正史《史記·管蔡世家》中的記載,伯邑考和武王姬發他們是同母的兄弟,他們的母親叫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為周文王姬昌生下了十個兒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王十子”。在“文王十子”中,伯邑考和姬發還有一個弟弟叫做周公姬旦,也以賢明著稱。

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史記·管蔡世家》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武王姬發繼位,並不是因為伯邑考之死,而是因為姬發的賢明,並且得到了周文王姬昌的認可,因此周文王捨棄長子伯邑考,而將姬發立為太子,作為繼承人來培養。周文王姬昌去世以後,武王姬發繼承了王位而伯邑考在這之前,就已經去世了。

大姒教誨十子,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列女傳·母儀傳》

但是通過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文王十子都受到了太姒的教誨,沒有什麼大奸大惡之徒,因此,很多人才會對文王的廢長立幼和伯邑考的死心存疑惑。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至於伯邑考是怎麼死的,《史記》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最大的一種可能是病死。所謂伯邑考才能不如武王姬發不一定是事實,但伯邑考的身子骨不夠強壯,體弱多病不能長久,倒有可能是事實。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此,選擇繼承人一定要選一個體格強壯並且有足夠統治力的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伯邑考和姬發之間為了後嗣之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後武王姬發勝出。否則文王姬昌怎麼會開一個廢長立幼的頭呢?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廢長立幼一直是大忌,周文王姬昌被稱為聖人,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唯一的解釋就是伯邑考不能立,就算伯邑考體弱多病,能力並不突出,到包括姬發在內的王子都沒有經過什麼歷練,怎麼能體現出誰的能力更為突出呢?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伯邑考主動退出了競爭,他在文王決定後嗣之前,已經去世了。

文王十子:從管蔡發難說起,到三公輔政結束,周公旦的守業之功。

武王推翻殷紂王的殘暴統治,平定天下以後,大封功臣和他的同胞兄弟。十兄弟之中,除了周公姬旦留在自己身邊,輔佐自己之外,還有兩個最小的弟弟,因為年紀幼小沒有受封之外,其他人都得到了封地。叔鮮封在管地,叔度封在蔡地,封叔振鐸到曹地,封叔武到成地,封叔處到霍地。至於武王姬發的哥哥伯邑考有沒有後代,有沒有受封,在《史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周公姬旦的能力,是得到了文王首肯的,在滅紂興周的過程中,他發揮的作用僅次於太公望。這樣能力突出的兄弟,一定要安排在自己的身邊,讓他輔佐自己治理天下。當然另外一個版本是,周公姬旦能力突出,如果外放恐怕對於自己是個威脅,還是安排在自己的身邊,這樣一來他能力突出,可以輔佐自己治理天下,如果他懷有二心的話,也好就近處置,為自己的兒子成王繼位,解除一個心腹之患。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但在武王身邊的周公旦並沒有興兵作亂,反而是武王姬發另外兩個兄弟:管叔鮮寫蔡叔度,他們在武王姬發死了以後,挾持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造起反到來。當然他們並不敢公開造反,他們的名義是周公旦的所作所為,將對成王不利,他們是興兵討逆,這也許就是最早的“清君側”吧。他們還是低估了周公旦的能力,很快他們的便被周公旦以成王的名義出兵討伐平定。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異地。他們的封地也被剝奪,其中一半分給了殷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去了宋地;另外一半封給了康叔,讓康叔做了衛國的國君,周公旦有封武王姬發的另外一個弟弟冉季載為冉國國君。冉季載和衛康叔都有善行,於是周公旦就推薦他們分別做了朝廷的司空和司寇,和周公旦一起輔助成王治理天下,都獲得了很好的聲譽。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周公旦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一個人大權在握,總是引起四方的猜忌,包括太公望和召公都對自己有了猜忌之心。為了避免兩人的猜忌,他選了武王姬發最小的兩個弟弟,作為輔助成王的司寇和司空,與自己並列於朝堂之上,這樣既可以減少他人對自己的猜忌,也可以打消成王的猜忌之心。這麼做也可以利用宗室的勢力,來進一步鞏固姬姓的統治,天子之威不是說出來的,是靠實力做出來的。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蔡叔度被流放後死了,他的兒子叫做胡,胡一改父親的行為,重德行善,名聲很好。周公旦知道後,就推薦胡做魯國的卿大夫,魯國因此獲得了很好的治理。於是周公旦報告成王重新封胡為蔡國的國君,以延續蔡叔齊度的祭祀,這就是蔡仲。從此,管、蔡、成、曹、霍五家都到了自己的封地裡,沒有做周王朝官吏的。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如果說周朝傳國八百載之功的話,恐怕管、蔡、成、曹、霍加上魯、齊、燕的存在功不可沒,你可以把周朝的歷史,看成是異姓諸侯消滅姬姓宗室的過程,只要沒有徹底剪除姬姓宗室這些羽翼,周天子之威就依然存在,周天子就還是天下共主。

曹蔡覆滅的兩個原因:政治上搖擺不定,又無自知之明。

曹國和蔡國都是小國,但內部矛盾尖銳,同時有反覆無常,在政治立場上很不堅定,忽左忽右,又沒有自知之明,該經常自以為是奚落其它諸侯國落魄的國君,這叫什麼?這叫作死。儘管是姬姓宗族建立的國家,有天生的優越感,但是周天子幫不了他們,姬姓宗室的身份,也不能給他們帶來好處,他們只能靠自己。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蔡國背靠楚國,這個以王自居的國家,從來就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蔡國一直在楚國的淫威下艱難的生存,數度被楚國吞併,儘管曾經利用和齊桓公聯姻來牽制楚國,但是好景不長,因蔡女的驕縱,被齊桓公直接趕回了家,失去了靠山。後來跟隨吳國攻楚,遭到了楚國的報復,成為了楚國的一部分,至此滅國。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曹國的曹共公在晉文公重耳困難時,就曾經以看重耳肋骨為由奚落羞辱重耳,同為姬發姓宗室,曹國這件事做的很不地道。結果晉文公回國成為君主後,直接就把曹共公抓到了晉國差點殺了,曹國也差點被滅國。

從《管蔡世家》入手,淺析文王廢長立幼、文王十子作為和曹蔡覆滅

又如曹國的末代君主曹伯陽是個夜郎自大的人,他聽信了公孫強的鬼話,妄圖稱霸天下,根本沒有考慮到國情,背叛了自己的大靠山晉國,舉兵進犯宋國,結果被宋國直接滅國,曹伯陽和公孫強也被抓到了宋國殺死,至此曹國就徹底滅國了。

不作就不會死,曹國和蔡國太能作了,不滅國才怪,我想周的滅亡和姬姓諸侯國的滅亡是有一定關係的。統治基礎不復存在了,傳國八百年的周朝最後也就轟然倒塌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