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銀幕“正派小生”龐學勤,原來《紅樓夢》“探春”是他兒媳婦


龐學勤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影壇上的一位獨具風貌的“正派小生”。 1929年,龐學勤出生於江蘇省濱海縣。濱海是蘇北老解放區,文藝活動比較活躍。受部隊文藝宣傳隊影響,龐學勤從小喜歡演戲,年僅15歲便投身革命,參加了阜東文工團。1945年,他擔任了東坎青工劇團團長,帶領該團百餘名成員,在縣城附近百里方圓演出。

1947年,龐學勤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蘇北軍區文工團任團員。不久,他隨軍南下,來到安徽,先後在淮北軍區、皖北軍區和安徽軍區文工團工作。在此期間,曾參加《白毛女》、《李闖王》、《王秀蘭》等多部舞臺劇的演出,並配合淮海戰役,編演過小型歌劇、淮劇、快板劇和活報劇。

冒著硝煙炮火在野臺子上演出,使龐學勤磨鍊了演技,掌握了迅速適應各種角色的本領;隨著野戰部隊轉戰南北、馳騁殺敵,使龐學勤具有了戰士的氣質,積累了豐富的部隊生活經驗。這一切,為他後來登上影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50年,龐學勤被所在部隊保送到中央電影藝術研究所藝術系演員班學習。1954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影演員劇團。翌年,調到長影演員劇團任專業電影演員。


從電影《邊寨烽火》中俊朗質樸的指導員、電影《甲午風雲》中洋溢愛國情懷的水手王國成,到電影《戰火中的青春》中魯莽而率真的排長雷振林,再到電影《兵臨城下》中胸有城府、沉穩幹練的地下黨李忠民、《獨立大隊》中圓滑、匪氣十足的反派刁飛虎,龐學勤都有著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

他不平凡的藝術人生以及他對待生活的態度,讓人感受到他的真摯與執著 。而且,他塑造的一系列生動、鮮明、感人的藝術形象,都繪入了中國電影的畫廊,銘刻在觀眾的記憶中。他視辛苦為甘飴,走南闖北,下海上山,有著對藝術的真誠、執著、熱愛和孜孜追求 。

龐學勤夫人楊洸1932年出生於北京一香書門第,父親是大學教授。從小酷愛文藝的楊洸,以優秀成績考入華北大學音樂科,主攻聲樂。畢業後分配到中央音樂學院任專業演員。由於她土生土長北京,說一口純北京普通話,加上那雙撲閃撲閃能“說話”的大眼睛,唱歌舞蹈之餘,她還常常擔任報幕、詩朗誦的角色。


在抗美援朝的初期,楊洸隨學院組織的“音樂列車”在東北的演出,讓才氣逼人的她在當地備受歡迎。1950年由組織推薦參加設在北京的中央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習電影表演專業,與她同期學習的還有從全國各地各文藝系統抽來的李亞林、張圓、葉琳琅、印質明、趙聯、於洋、劉世龍等後來名誦一時的電影明星,楊洸與從部隊來的龐學勤就是在學習班裡相識後相愛。 

在學習期間,楊洸參加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大型話劇《屈原》的演出,與趙丹、白楊、謝添等同臺,她演嬋娟一角。三年學習即將畢業時,楊洸被東北電影製片廠借去拍故事片《無窮的潛力》,她扮演青年女工朱姑娘。演完這部銀幕處女作,楊洸畢業分配進新成立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1955年,楊洸又一次聲情並茂地朗誦了《丹娘卓婭》,並征服了孫維世、吳天等主考官,而考入了留蘇本科班。

但蘇聯專家魯拉廖夫認為女演員最寶貴的是青春,出國學習5年會嚴重耽誤她的才藝。出於特殊考慮,蘇聯專家建議她去報讀剛建立的北京電影學院首屆表演班,在國內直接接受前蘇聯電影專家們的教學。楊洸又一次坐進教室面對電影表演教育專家。


兩年畢業後,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她剛到長影廠報到,就接到八一廠的邀請,在反映抗美援朝志願軍空軍英勇作戰的故事片《長空比翼》中分飾兩人:女主角楊華與女護士小郭。由於她在銀幕內外的表現都十分突出,八一廠領導很賞識她,希望她能留下。但她二話不說,就奔回長影參加描寫農民武裝鬥爭的影片《心連心》的演出,

與龐學勤首次夫妻合作,她演秀清,老龐演地下黨員李文彩。兩年後,在《烽火列車》上,夫妻倆再度聯手,她演志願軍女戰士苗景春,老龐飾演王書記。

1986年,楊洸隨時任長影廠副廠長的丈夫調到珠海工作。龐學勤任珠海市政協副主席,離休後仍關心珠海的影視文化事業。楊洸在市文化局退休後,過上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楊洸雖然失去她一生摯愛的銀幕,但她收穫了家人對她一往情深的愛。在她備受病痛困擾的漫長歲月裡,是丈夫龐學勤對她不離不棄,對她無微不致的關懷呵護,夫妻相濡以沫,牽手走過半個世紀的艱辛與歡樂。


讓楊洸欣慰的,是兩個兒子都各自成材,大兒子龐好繼承父母的衣缽,已成為獨擋一面的第六代導演,大兒媳東方聞櫻是製片人又是影視明星;小兒子龐洋從事商貿,小兒媳劉鐵君業餘創作了好幾個影視劇本。   2004年,楊洸女士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珠海逝世,享年72歲。龐學勤則於2015年在珠海逝世,享年8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