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承郡王家族墓

作者風聲水影

順承郡王家族墓

順承郡王家族墓

就如同肅親王家不可動搖的親王地位一樣,順承郡王家族也是世襲罔替,只不過承襲的王爵為次親王一等的郡王。這種情況在清代還有一家王府,那就是叔叔輩的克勤郡王府,這兩家王府便構成了清代八大鐵帽子王當中的郡王罔替之制。

順承郡王家族墓


第一代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是鼎鼎有名的禮親王代善的孫子,可謂世出名門。今日不談其家族概況,而只講陵寢形制諸事。
諸位順承郡王基本全部都葬在了北京房山西甘池、二龍崗幾村左近,鼎盛時綿延幾里,高牆大院,次第森嚴。時至今日,這裡仍舊留下不少歷史遺蹟。列舉如下:第一代勒克德渾大寶頂、馱龍碑;第二代勒爾錦小寶頂;第七代諾羅布大寶頂、馱龍碑;第十代泰斐英阿馱龍碑、第十二代倫柱馱龍碑、第十四代慶恩大寶頂。所有這些,可以想見業已成為北京王公墓地遺存最完好者,委實令人振奮。

順承郡王家族墓


從京房路一個不起眼的路口進入二龍崗村,便可以約莫端詳到前清時此地風水之優秀,風光之旖旎。走不多時,田野裡就能看到高大的泰斐英阿馱龍碑,惜碑樓拆毀,但碑身雕刻精美,據說天晴時數里以外就能看到。從此處向西南進入西甘池村,村子南頭的田野裡,矗立著三座高大的三合土寶頂。這樣的建築實例已絕無僅有,寶頂樣式如倒扣銅鐘,地下據說便是複雜的地宮建築。由於順承郡王家族墓地十分龐大,可以想見,地下的那座宮殿,是怎樣的龐大、幽秘與奢華。

三座大寶頂之南,有一座小寶頂,材質相同唯形制略小,此即第二代順承郡王勒爾錦的小寶頂。他曾在任上被削爵,故而如此形制,原由可見一斑。除寶頂外,還有前文提到的幾座馱龍碑散見村中,村子最西還能見到殘存的一段陵牆,附近的東甘池村,還有敬謹親王家墓碑兩方,以待後文記述。
順承郡王家族墓地的遺存,是十分令人欣慰的,望嚴加保護,使此遺產可有所發揚並光大於後世。

順承郡王家族墓

多羅順承郡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第一世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又譯作稜德弘,1619-1652),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之孫。傳見《清史稿·列傳三》。

勒克德渾死後,王爵傳予其子勒爾錦,再傳其孫勒爾貝,勒爾貝之弟相繼襲爵。至第六世布穆巴,坐事,爵移從父諾羅布。

順承郡王家族墓

第二世順承郡王勒爾錦,勒克德渾之子,傳附其父之後。亦有戰功,但因事奪爵,故墓在三寶頂南數百米。其碑不存。

第七世順承郡王諾羅布,勒克德渾第三子,諡忠。

諾羅布之碑在勒克德渾之碑左,其寶頂亦緊鄰父親寶頂。一個家族的園寢之中,也因各人生前的功過不同,決定死後安葬的尊卑位置。

順承郡王家族墓

順承郡王族墓分為多個部分,中央的為老府。老府三寶頂中,其主人可查者只有勒克德渾和諾羅布,那麼,居中央者必為勒克德渾寶頂,其側兩個稍矮寶頂中必有一個為諾羅布寶頂(據碑的位置當為左側一座),餘下一座疑為福晉寶頂(此斷證實有誤,據老北京網同道提醒,引馮其利《北京王爺墳》一書為證,自後向前看三座寶頂至左向右依次為諾羅布、勒克德渾和慶恩寶頂。慶恩,倫柱之孫,十四世順承郡王,諡敏。慶恩寶頂原在老府南牆外,但距離不遠,今院牆不存,三寶頂鼎足而立)。

順承郡王家族墓

道光四年(1824)立,在老府以北,寶頂不存。現位於一戶村民家的院牆內,贔屓頭部“破”牆而出。這裡的三通碑,雕飾工藝都屬上乘,尤其是碑身上的浮雕游龍活靈活現。

順承郡王族墓寶頂、石碑均在長溝鎮西甘池村。十餘世郡王聚葬於此,當年殿宇恢弘、寶頂羅列的景象已經不可奢望,而這僅存的四座寶頂,在北京郊區來說,也幾乎成為絕景。

順承郡王家族墓

西村之北水中石壁出,凡七竇,羅注為池。”水從西向東流,在村南折北。村西有不高的山樑,儼然一條蜿蜓的土龍。而山樑後邊的群山看去如同披著一層薄紗。山樑之上有古蹟玄心寺,寺後有一座石幢。從清初以至民國六年(1917)這260餘年間,西甘池村南先後葬有十一位順承郡王,形成佔地二百餘畝,被稱為老府、老南府、北府、南府的墓葬群。王爺墳坐西向東,背山面河。東邊大道立有,七、八尺高的下馬樁。河的西側南北端與虎皮石牆之間有柵欄門各一座。北柵欄門外設有守護班房。青灰溝縫的虎皮石大牆與大宮門相連接。進大宮門為二道門、南北角門和南北大門與磚牆相接。從二道門開始,由磚牆隔開三個院落,居中的稱為老府,內有碑樓兩座,碑樓裡邊各立馱龍碑——方。

順承郡王家族墓

碑樓西側為享殿三間。享殿後邊有月臺一座,月臺之上是大寶頂兩座。大寶頂為三合毗:夯實,粗數圍,高有三、四米。上首大寶頂為穎親王薩哈廉第二子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與福晉合葬墓。勒克德渾(亦譯成稜德弘)順治元年(1644)封貝勒,“從龍入關”。順治二年,命為平南大將軍,代豫親王多鐸駐師江寧。順治五年(1648)九月,進封順承郡王。順治七年(1650)從廣西返回京師,賜金五十、銀五千兩。順治八年(1651)掌管刑部事務。順治九年(1652)三月薨,順治十二年(1655)十月初八日立碑。下首大寶頂為勒克德渾第三子順承忠郡王諾羅布與嫡福晉合葬墓。諾羅布初授頭等侍衛,累官至杭州將軍,襲爵僅兩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薨,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初七日立碑。

順承郡王家族墓

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第四子錫保,雍正九年(1731)進封親王,授靖遠大將軍,討伐噶爾丹。兩年後丟爵。乾隆七年(1742)八月十四日薨,享年五十五歲,以郡王品級葬於離東甘池村不遠的二龍崗村,佔地五十畝,馱龍碑為無字晃碑。錫保第一子順承恪郡王熙良,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薨。熙良第一子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初三日薨。均葬於二龍崗村,都有馱龍碑。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第四子恆昌,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初三日,二十一年(t756)襲順承郡王,四十三年(1778)二月初七日薨,享年二十六歲,諡曰慎。從順承慎郡王恆昌起,在老府北側又建立墳地,俗稱北府。北府還葬有恆昌第一子順承簡郡王倫柱,他是道光三年(1823)三月十六日薨逝的,年50歲。

順承郡王家族墓

倫柱第四子順承勤郡王春山是咸豐四年(1854)四月十二日薨逝的,最後葬入北府。北府大門內原有碑樓、享殿,享殿在1937年毀於兵火。老府的南牆外,在光緒初年又建立了順承敏郡王慶恩墳地。俗稱南府。慶恩生於道光二十四(1844)年五月初三日,咸豐四年(1854)襲王。光緒七年(1881)四月十七日薨,享年38歲。慶恩第一子順承質郡王訥勒赫,去世在民國六年(1917)正月二十三日,沒有起寶頂,僅是土墳一座而已."此外在西甘池村北,還有一清康熙年楊鬥垣墓碑.碑額方首委角,浮雕雲龍紋,楷書"皇清"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