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十九講之第3講(下)

絕句十九講之第3講(下)

三、意境

意境,《辭海》裡說: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物徵,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就是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能夠讀懂作者想要說什麼,表達什麼?是愛?是恨?是贊?是貶?原來意境是一種藝術境界。王國維說: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這句話不難理解吧?

這裡所說的“意”,同“情”結合,即情意。所說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產生詩意,就可創作了。

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 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身處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張於意而思於心,則得其真矣。”

這裡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於寫山水的稱為物境,偏重於抒情的稱為情境,偏重於言志的稱為意境。

這裡講的物境,主要講山水詩,要寫出泉石雲峰之美,這種美的觀點在詩人的心裡,詩人一定要處身於泉石雲峰中,掌握了泉石雲峰之美,看得透徹,瞭然於心,所以能夠描繪出泉石雲峰的形象

所謂物境,主要有兩點:

一要看到山水的“極麗絕秀”,即山水之美;

二要“形似”,描繪出山水的形象來。因為寫出了詩人的美學觀點,是形象和美的結合,所以構成意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別,只是情境寫出了“娛樂愁怨”,意境寫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結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其實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結合,情和意也往往結合著,抒情裡有意,達意裡有情,寫山水裡也往往有情意,所以這三境都是意境。

什麼樣的詩才算有“意境”?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裡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互相聯接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範圍裡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流連指在欣賞景物時,不忍離去,這裡就產生感情,給景物著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進入創作了。

又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圖貌”是描繪形象,是寫景;“與心”是表達情意,是抒情。這兩者結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構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結合了。“寫氣”是描寫氣候,“屬採”運用辭采, 也是為寫境界用的。

下面舉出具體例子:“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杲gǎo 】’為出日之容,‘瀌瀌【瀌biāo】,擬雨雪之狀,‘喈喈’【喈 jiē】逐黃鳥之聲,‘嚶嚶’學草蟲之韻。”“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下面就來看看劉勰所舉的例子。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狀少好),灼灼(狀鮮明)其華。之子于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寫桃花的紅豔,是“圖貌”;也讚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豔,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詩。

這裡好象沒有寫出一種境界來,為什麼說有意境呢?王國維《人間詞活》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在這裡,寫桃樹的少好和桃花的紅豔,用來興起新嫁娘的年輕和容貌的明豔,反映了詩人喜悅讚美的感情,這就是有境界。不過這種用意沒有明白說出,這就屬於三境中的情境。

例中的“灼灼”“依依”是“圖貌”,描繪形貌;“杲杲”“瀌瀌”是“寫氣”,寫氣候:“喈喈”“ 嚶嚶”、是“附聲”,寫聲音。這裡既“隨物宛轉”,又“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即情景交融,有意境。作者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構成境界,含有感情,即情意,所以是意境。這是《詩經》中有意境的詩。

王國維《人間詞話》裡說:“有 有我之境,有 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是 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談起,白鳥悠悠下。’是 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裡講的有我之境,即《詩格》裡講的情境或意境;無我之境即物境。

《人間詞話》又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這裡提出境界出不出的問題,也就是哪些詩有境界,哪些詩沒有境界

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王昌齡把詩的意境分成三格:

A、言物者為下格。只是簡單對事物進行直接描寫,沒有主題的昇華,沒有美的提煉,詩品則下矣

B、言情者中格。是將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強烈的感情體驗之中,將意象融為一體,即把客觀事物理解體驗之後,化為個人感情,並經過醞釀加工所形成的境況。我們看一首詩

C、意境者上格,偏於言志。即作者將物境、情境都融為自己的意識、感情,使之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

如陸游的《七絕•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為國戍邊,不忘抗戰報國,將夢境和現實相結合,表現詩人報效祖國忠心不衰之情,讀來悲壯蒼涼!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如此看來呢詩的最高境界 就是言志。說一首詩的意境好、美,就是說它能引起大家共鳴。

詩歌創造意境的過程,就是對所反映的對象素材加以取捨的過程。這種過程,是我們在創作中必須掌握的。主要有哪些竅門呢?

1、以少總多

詩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羅列進詩中,所以需要有一個選取、刪簡的過程。

李東陽題的《墨竹》(這首詩的第三句 三仄尾了哈,我只是引用這首詩來強調一下 絕句的創作要簡潔哈)

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

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

他所說的畫法與詩法相通,都要講究簡潔,尤其是絕句,更要簡潔。畫竹不是把所有的竹葉都畫出來,而是隻簡要地畫上幾片竹葉,疏朗自然,卻能使人從中體會出竹子蕭蕭作響,滿堂風雨的韻味。

王安石說:“濃要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也是這個意思。從“紅一點”,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萬紫千紅的景色。這就是“以一總萬、以少總多”。

2、以小見大

以小景傳達大景大情,以小事寫大內容,以小物寫大主題。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個是漁洋第一法的例子哈,“東風不與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詞。這裡我們不看章法,我們只看意境是如何體現的。

二喬只是兩個美女,但她們卻代表著東吳政權的尊嚴。要是倆美女被俘虜了,說明啥?東吳政權的滅亡呀。詩人沒有直接說出來東吳滅亡,而是婉轉的借二喬來說的。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是我們在詩中經常使用的

再如 黃巢《七絕•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花在什麼時候開放,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這裡作者卻要把在秋天開的菊花放到春天來開,體現作者要改變現實的思想,這也是以小見大。這也是黃巢起義的一個雄心壯志的體現哈。這就是以小見大。

3、即物寓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說白了,就是攥著拳頭要你猜。我們看看蘇軾是如何要你猜的。

《七絕•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詩中對花影描給得很形象,大家說說是啥意思捏??他真正的用意是啥捏?小人得志,揮之不去,去之又來。

再看看曾鞏的《七絕•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詩中說是嚴冬剛剛過,柳條還沒有變黃,可是它卻憑春風一吹,馬上就猖狂起來。柳條亂舞,柳花亂飛,只知道一時蒙天蔽日,好象整個世界都是它的,哪裡知道秋後還有清霜,那是它葉落枝枯的時候。

這裡詩人以柳作比,描畫出一些善於逢迎拍馬、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詩中有鄙視、嘲弄、勸喻、警告,這才是作者“詠柳”的真實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虛實相生

虛是主觀思想感情,實是客觀景物形象。詩中如果只有虛,就會抽象說教,沒有詩味;如果只有實,就會現象羅列,沒有生氣、情趣。古人云:“虛者枯,實在塞”。因此,要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記住這句話哈。

總之詩詞的意境美需要詩詞語言的曲折與含蓄。我們可憑景物呀,借代呀,比喻呀,典故呀,聯想呀等等,來表現詩詞的含蓄與曲折。關於意境,俺就羅嗦這些。

絕句創作(二)

漁洋第二法:

漁洋絕句12法之第二法,前二句說一事,第三句以轉折連詞承接。

我們通過分析下面這首詩來理解第二法:

虎山橋畔盡層松,掩映寒流古寺紅。

卻上重樓看鄧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虎山擅勝閣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第一二句 ,很簡單地用寫景的辦法 寫虎山橋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這一件事,第三句筆鋒一轉,在一二句的基礎上用一轉折詞“卻上”將視點由一二句的“虎山橋畔松林掩映流水” 轉到登樓觀賞鄧尉山上,這就是這一法的要點。第四句,緊緊地順著第三句,扣詩題眺字。

創作要點:是一二句說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銜接緊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轉折詞,將一二句,轉到另個方向,比如:卻上、卻是呀,惟餘,祗餘等等一些表示轉折的詞語。第四句要順著 第三句扣主題。

例詩:

結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

惟餘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

不復黃衫舞馬床,更無片段荔支筐。

祗餘今古青山色,留與詩人吊夕陽。

——驪山懷古八首(之七)

關於第二法,就簡單分析到這。

今天推薦兩本書,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

推薦閱讀《洪為法絕句論》和《賦比興箋》。

絕句班第三講作業:

雖至寒冬,讓我們遙想在炎炎夏日我們置身於竹林,聽風的淺吟低唱,在夕陽西下之時我們漫步在海濱 聽海浪的澎湃,週末我們來到郊外躺在碧綠的草坪上聽花瓣的綻放、聽蜂蝶的羽翼翩翩是多麼愜意的事情!請大家以聽為話題寫一首七絕來讚美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妙之聲吧!(題目自擬,大家喜歡聽什麼就寫什麼哈)

要求:

(1)採用漁洋第二法。

(2)首句仄起入韻式。標出整首詩的格律。

(3)合乎絕律規範

創作要點:是一二句說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銜接緊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轉折詞,將一二句,轉到另個方向,比如:卻上、卻是呀,惟餘,祗餘等等一些表示轉折的詞語。第四句要順著 第三句扣主題。

絕句十九講之第3講(下)
絕句十九講之第3講(下)
絕句十九講之第3講(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