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十九讲之第3讲(下)

绝句十九讲之第3讲(下)

三、意境

意境,《辞海》里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物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就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是爱?是恨?是赞?是贬?原来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这句话不难理解吧?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身处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

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

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运用辞采, 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下面举出具体例子:“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杲gǎo 】’为出日之容,‘瀌瀌【瀌biāo】,拟雨雪之状,‘喈喈’【喈 jiē】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下面就来看看刘勰所举的例子。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状少好),灼灼(状鲜明)其华。之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是“图貌”;也赞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艳,是“与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诗。

这里好象没有写出一种境界来,为什么说有意境呢?王国维《人间词活》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里,写桃树的少好和桃花的红艳,用来兴起新嫁娘的年轻和容貌的明艳,反映了诗人喜悦赞美的感情,这就是有境界。不过这种用意没有明白说出,这就属于三境中的情境。

例中的“灼灼”“依依”是“图貌”,描绘形貌;“杲杲”“瀌瀌”是“写气”,写气候:“喈喈”“ 嘤嘤”、是“附声”,写声音。这里既“随物宛转”,又“与心徘徊”,做到“情貌无遗”,即情景交融,有意境。作者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感情,即情意,所以是意境。这是《诗经》中有意境的诗。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 有我之境,有 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谈起,白鸟悠悠下。’是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诗格》里讲的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

《人间词话》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王昌龄把诗的意境分成三格:

A、言物者为下格。只是简单对事物进行直接描写,没有主题的升华,没有美的提炼,诗品则下矣

B、言情者中格。是将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强烈的感情体验之中,将意象融为一体,即把客观事物理解体验之后,化为个人感情,并经过酝酿加工所形成的境况。我们看一首诗

C、意境者上格,偏于言志。即作者将物境、情境都融为自己的意识、感情,使之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

如陆游的《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如此看来呢诗的最高境界 就是言志。说一首诗的意境好、美,就是说它能引起大家共鸣。

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主要有哪些窍门呢?

1、以少总多

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李东阳题的《墨竹》(这首诗的第三句 三仄尾了哈,我只是引用这首诗来强调一下 绝句的创作要简洁哈)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

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以少总多”。

2、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是渔洋第一法的例子哈,“东风不与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词。这里我们不看章法,我们只看意境是如何体现的。

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要是俩美女被俘虏了,说明啥?东吴政权的灭亡呀。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东吴灭亡,而是婉转的借二乔来说的。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

再如 黄巢《七绝•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里作者却要把在秋天开的菊花放到春天来开,体现作者要改变现实的思想,这也是以小见大。这也是黄巢起义的一个雄心壮志的体现哈。这就是以小见大。

3、即物寓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说白了,就是攥着拳头要你猜。我们看看苏轼是如何要你猜的。

《七绝•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对花影描给得很形象,大家说说是啥意思捏??他真正的用意是啥捏?小人得志,挥之不去,去之又来。

再看看曾巩的《七绝•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

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马、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虚实相生

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因此,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哈。

总之诗词的意境美需要诗词语言的曲折与含蓄。我们可凭景物呀,借代呀,比喻呀,典故呀,联想呀等等,来表现诗词的含蓄与曲折。关于意境,俺就罗嗦这些。

绝句创作(二)

渔洋第二法:

渔洋绝句12法之第二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我们通过分析下面这首诗来理解第二法: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第一二句 ,很简单地用写景的办法 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 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第四句,紧紧地顺着第三句,扣诗题眺字。

创作要点:是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比如:却上、却是呀,惟馀,祗馀等等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第四句要顺着 第三句扣主题。

例诗: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关于第二法,就简单分析到这。

今天推荐两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推荐阅读《洪为法绝句论》和《赋比兴笺》。

绝句班第三讲作业:

虽至寒冬,让我们遥想在炎炎夏日我们置身于竹林,听风的浅吟低唱,在夕阳西下之时我们漫步在海滨 听海浪的澎湃,周末我们来到郊外躺在碧绿的草坪上听花瓣的绽放、听蜂蝶的羽翼翩翩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请大家以听为话题写一首七绝来赞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妙之声吧!(题目自拟,大家喜欢听什么就写什么哈)

要求:

(1)采用渔洋第二法。

(2)首句仄起入韵式。标出整首诗的格律。

(3)合乎绝律规范

创作要点:是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比如:却上、却是呀,惟馀,祗馀等等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第四句要顺着 第三句扣主题。

绝句十九讲之第3讲(下)
绝句十九讲之第3讲(下)
绝句十九讲之第3讲(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