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導讀: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文化裡,漢唐的熱血強盛,宋朝的繁榮經濟,一直是後來歷史研究者們心中的豐碑。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親口在《沁園春.雪》為唐宗宋祖點贊。我們今天說的這件事,就是發生在唐朝和宋朝的中間時期,歷史上稱其為五代十國。我們今天的說的這位主人公郭威,就是第四代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今天的故事,就是郭威登基之前發生的一段往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智慧和獨特之處。


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郭威


公元950年,後漢發生了一件大事。副樞密使(國防副部長)郭威以清君側的名義,率大軍攻入帝都開封城。首都禁軍戰敗,皇帝劉承佑被亂兵所殺,身邊的太監和國戚被誅。郭威的兵馬衝入開封,開始了無所忌憚的搶劫。

後漢的首都開封,此時一片狼藉。造反成功的士兵們,三人一組,五人一群,紛紛衝進街市店鋪,富貴家庭,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搶劫。而始作俑者統帥郭威,卻在城門口踱著方步,身邊跟隨著幾個親兵,沒有去享受這勝利的果實。

皇宮裡面的金銀財寶,成群的美女,這些都是佔領帝都的統帥郭威最該享受的戰果啊。手下的親兵都望著郭威,沒有一號首長的指示,他們還沒有膽量去皇宮搶劫。二號人物柴榮也緊跟在郭威身邊,也沒有去搶劫。而後世赫赫有名的那位趙匡胤,此時作為他的親兵,已請假溜了。趙匡胤的家眷都在開封,在紅了眼的士兵面前,他不得不親自提刀去保護自己的家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兩個時辰了,柴榮走到郭威面前:“大帥,該下定決心了。”

眾親兵望著郭威,心裡一陣激動,終於可以去搶皇宮了。

郭威仰起頭,神色堅定而冷酷:傳我的號令,立即停止搶劫,部隊集合。違令者殺無赦!

號令迅速傳達下去,二號首長柴榮親自帶著親兵去全城執行命令,在宰殺了幾個搶瘋了的士兵後,連續兩個時辰的瘋狂搶劫終於停止了。開封城終於保住了。開封城沒有成為人間地獄。

“現在跟我去皇宮。”在解決了城市混亂,收攏部隊後。郭威下達了第二道命令。

將士們興高采烈地跟著郭威,終於,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


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郭威攻城


奇怪的郭威

將士們跟著郭威,來到了宮門口。

宮門口的守衛,看著這個朝廷第一大將軍帶兵過來,雙腿發顫,不敢過來。

出乎這些人意外,郭威對守衛說了一聲:罪臣郭威請求拜見太后。然後直挺挺跪在宮門口。

一眾跟隨也緊跟著跪下,個個心裡打鼓:郭帥這是幹嘛啊,直接衝進去幹掉不就得了。

宮中的太后終於也鬆了口氣,連忙傳郭威覲見。

在後宮裡,郭威向太后彙報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

郭威作為新皇帝劉承祐的五名輔助大臣之一,郭威一直忠心耿耿配合新皇帝劉承祐的工作。在新皇的領導下,郭威率領將士們,一舉平叛了河中(今山西永濟)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趙思綰和陝西鳳翔的王景崇的謀反,李守貞和王景崇自焚,趙思綰投降,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後來,郭威在外領兵抵抗契丹。新皇帝劉承祐在親信李業等讒言下,趁早上上朝之際,派兵殺死五位顧命大臣中的三個,又派人持密詔到軍營殺郭威,被郭威發現,密詔也被收繳。

郭威寫信給小皇帝劉承祐,要求將這些進讒言之人送到軍中,然後雙方和解。皇帝看到信件後,沒有聽從郭威的建議,反而聽從佞臣的意見,派兵將郭威在開封的家屬全部殺死,郭威在襁褓中的兒子也沒能倖免。(《新五代史》:”嬰孺無免者。")

郭威忍無可忍,這才帶兵一舉攻入京城開封,劉承祐也被手下人誤殺。

事情說明白後,郭威也向太后表示:臣有罪,請發落,不敢有辭。

太后也表達了自己教子無方的過錯。最後雙方達成一致,皇位由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繼承。郭威主持朝廷軍政事務。為表忠心,郭威主動向太后請辭,帶兵返回鄴都,防範契丹。以便新皇帝順利繼位。

這樣的結果讓跟隨郭威的將士們大失所望,奈何造反一事已形成,不得不跟著郭威奔赴邊境去。而後漢朝廷很快就恢復了生機,亂兵離去,朝廷趕緊派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馮道去武寧迎接新皇劉贇登基。

按照這樣的計劃,新皇到開封登基,郭威繼續做他的邊關守將,一切好像就這樣結束了。

事情會按這樣進行下去嗎?如果這樣簡單,就不是政治了。


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郭威


老謀深算的政客

已經兵戎相見,血洗都城的雙方,竟然在宮裡達成這樣的和平結果。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

李太后的八面玲瓏

李太后真不曉得劉承祐的一系列“神”操作?非也。劉承祐最信任的親信李業,就是太后的親弟弟,誅殺功臣的建議,就是李業等人提出來的。這麼大的事,作為弟弟,不會不告知親姐姐的。而作為新登基的皇帝,太后才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但是他沒有阻攔,因為這事一旦成了,他的兒子就真正掌握了整個朝廷。榮華富貴,全歸於母子二人,以及他們的親人。那些在朝中囂張跋扈,不把他們母子放在眼裡的幾個老傢伙,再也不能阻礙他了。

萬萬沒想到,兵力佔據優勢的劉承祐一方,卻輸給了兵力較少的郭威。她一介女子,深居後宮,從未上過疆場,怎麼會明白以弱勝強的道理?

就在劉承祐在宮門殺死三個顧命大臣後,又派人奉密旨去軍營殺郭威,所派之人就有太后的另一個弟弟李洪信。李洪信等人見了郭威後,把密旨的事情告訴了郭威。

事實上,三位重臣被殺後,郭威就得到了消息。兔死狐悲,老謀深算的郭威也就預料到皇帝會對他下手。現在缺的是有說服力的證據。李洪信的密旨正好彌補了這份證據。無論李洪信給不給,靠一封密旨就想在軍營裡殺死郭威是不可能的,郭威自會有渠道證實,起兵幹掉皇帝。但是密旨由李洪信親自交給郭威,就給李氏家族買了保險。殺郭威成功了,李氏以國戚壟斷朝綱;失敗了,由於密旨的關係,郭威也不會對李氏家族趕盡殺絕。從結果來看,李氏家族也只有李業一人被清算,其他人繼續在新朝廷裡升官發財。

而後來,郭威進入都城,她想,我會被兒子牽連吧(畢竟殺郭威和柴榮全家也太狠了)。這時,她聽到了郭威請求拜見的話,她知道有了轉機,她能活過來了。既然郭威沒準備殺他們,也沒有要做皇帝的想法,她的心思也活絡起來,重新選了新的皇帝。她這樣做,既對得住皇帝劉氏家族,也對得住國戚李氏,還和敵對方郭威處好了關係,無論哪方最終獲勝,她李太后都能全身而退。


為何完成“清君側”的郭威自己不稱帝?解讀政客對時局的巧妙拿捏

李太后 劇照


郭威的謀劃

郭威為什麼不直接佔據皇宮當皇帝啊,他當時面臨的形勢太艱難了。

一、他帶領的這支部隊只是一州之兵,沒有實力和全國勤王部隊開戰。

二、當時的後漢,還有個兵多將廣,飽經戰爭的人,他就是先皇劉知遠的弟弟,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劉旻,鎮守河東地區。劉承祐繼位後,叔叔劉旻一直居住北京,不向中央交稅,自己招兵買馬,實力強悍,劉承祐也拿他沒辦法。

三、以郭威當時的兵力,若劉旻舉兵南下,郭威輸的幾率很大。無論是兵力,戰場經驗,劉旻較之郭威也不遑多讓。而且,劉旻以後漢正統討伐逆賊,還能聚集全國兵馬。郭威大概率沒有贏算。

四、郭威帶兵離開開封后,又奉劉旻之子為新皇帝,這就打消了劉旻出兵的打算。郭威不再成為眾矢之的,免除了被劉旻絞殺的危險,終於喘了口氣。

最後的結局

郭威帶兵趕往邊境的途中,將士們終於想明白了造反的危險,因為擔心被秋後算賬,便奉郭威為皇帝。見聚齊了人心,郭威立即開始了第二步,把正在高高興興趕往開封稱帝的劉贇半路截殺了。然後再次率兵衝向開封,在和李太后友好協商下,被授為“監國”,一舉把全國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頭。劉旻見兒子被殺,全國軍政大權又掌握在郭威手頭,一口老血洶湧而出。自此郭威取得勝利。

結語:

我讀五代十國的歷史,看郭威的忠誠、風華,以及後面的深謀遠慮,可以說是五代第一人,比起後面的柴榮、趙匡胤也不遑多讓。歷史書上簡單的一筆,往往是當局者幾十年歷練、人品、運氣、智慧等的綜合體現。當事者往往為此殫精竭慮。我們讀史書,仔細分析當時的情況,當事人的心理活動,所採取的措施,最後的結果。能夠給我們後來者很多啟迪。這些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的人,其應變之道總有值得琢磨的地方。從歷史的故紙堆裡,找出做人做事的真正道理,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