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清君側”這個詞相信稍微讀過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吧,因為無論是在史書課本上,還是電視劇中都有出現過這個詞。尤其是在電視劇中,幾乎每次有叛軍出現,他們便會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那麼問題來了,“清君側”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又為何能受到叛軍的如此青睞?今天我們就通過兩個打著“清君側”名義造反的例子,來分析講解一下“清君側”這三個字。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清君側

“清君側”——造反的代名詞

“清君側”說的詳細一點兒就是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具體的意思就是說皇帝的身邊有了奸臣、有了小人,皇帝受了蠱惑,需要有人幫助皇帝消滅奸臣。

這個詞的由來其實是有依據的。相傳在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分封諸侯的時候曾經規定,倘若周王受到攻擊,有了危險,其他的諸侯有義務,也有必要來救援周王。這個規定流傳下來後,就與“清君側”的意思差不過了,但這個規定卻有一個正規的名字:勤王。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明成祖 朱棣 劇照

“清君側”與勤王的區別就在於勤王是中央發出命令,要求地方起兵勤王;而“清君側”則是地方主動,也就是沒有接到中央命令而擅自起兵的。

那為什麼“清君側”會成為造反的代名詞呢?原因很簡單,你想如果皇帝身邊有了奸臣、小人,皇帝自己會察覺不到嗎?就算皇帝一時受了迷惑,鬼迷心竅分不清忠奸,那朝中還有許多大臣呢,哪用得著你大老遠帶著軍隊來替皇帝打掃屋子。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西漢 七國之亂

再加上一般很少有哪個朝代會主動要求外將來中央“清君側”。如果做了,那就是引狼入室,引火燒身。比如說東漢末年,朝政被宦官把持,大將軍何進於是邀請董卓的西涼軍入京,結果何進自己死了不說,就連東漢最後一口氣也被董卓給弄斷了。

那為什麼反賊也偏愛於“清君側”這個旗號呢?就因為反賊終究是反賊,你不是正統,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與皇帝正面對抗,君臣之禮還是存在的。所以,他們就需要一個稍微委婉一點的旗號了。從這幾點來看,在後世“清君側”基本上就成了造反的代名詞了。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七國之亂 形勢圖

七國之亂——“清君側”的失敗案例

西漢初年發生的七國之亂,叛軍便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的。當年,漢朝剛剛建立,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統治,分封了自己的幾個兒子為諸侯王,還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誓約。

劉邦的這個做法本是出於好意,以為自己的兒子們都是骨肉血親,能夠在危難時互相幫助。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分封卻出現了問題。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漢景帝 劇照

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掌管獨立的財政、官吏任免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中央朝廷卻漸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使得中央政府的微信大大下降,皇帝與諸侯王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

到了漢文帝年間,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在大臣晁錯的建議下,漢文帝開始著手削藩。朝廷的這一舉動,在各諸侯王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們不願意交出自己已有的權利。於是在互相串聯後,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雖然“七國”聽上去有點多,但最終還是被平了,中間的具體過程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我們只需要知道七國之亂是以“清君側”為名的一個失敗例子就行了。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朱棣 劇照

靖難之役——朱棣版本的“清君側”

“清君側,靖國難”是明成祖朱棣跟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皇位爭奪戰中打的旗號。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皇帝死後,皇位就傳給了他的孫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剛剛登基的朱允炆皇位還沒坐穩,就遇上了跟漢景帝一樣的困境。自己的幾個叔叔伯伯,也就是各地的諸侯王們權力太大了,都快與自己這個皇帝平起平坐了,於是他決定效仿漢景帝,開始削藩。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削藩之路要比漢景帝的通順一點,因為建文帝用和平的手段接連削了五個藩王的封地,還將他們或廢為庶人、或軟禁。

這些舉動使得燕王朱棣產生了極大的恐慌,再加上早就對父皇立自己的侄兒為帝心有不滿,於是,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起兵造反。

與七國之亂不同的是,燕王的“清君側”取得了勝利。朱棣如願以償地搶了自己侄兒的皇位,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明成祖。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代叛軍總愛打著這個旗號造反?

靖難之變

“清君側”可以說是古代叛軍的一個美化手段,是他們為了減少政治阻力而提出的一個口號。正因為如此,後世才會把“清君側”當成造反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