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唐王朝作為最具包容性的中原政權,由“藩鎮”制度興,亦由藩鎮制度終。錢穆的《國史大綱》中有這樣的描述:安史之亂後,“藩鎮”問題越發嚴重,武人統治著萬里河山,這些武夫大半又是胡人。天寶年間九名胡人擔任節度使,唐肅宗時九人,德宗時十七人,憲宗時七人,穆、敬、文、宣時十二人,懿、僖兩代十二人,昭宗時九人。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總計八十四名胡人擔任過唐王朝的節度使,叛將問題一直困擾著唐王朝。

而這些手握地方軍政大權的胡人,在中央指令下達之際,態度很搖擺,大多根據自身利益需求決定遵從與否。著名的胡人將領有李光弼、僕固懷恩、安祿山、李寶臣、李懷仙等人,他們或有戰功,或承襲祖業,但先後對抗中央政府,對唐王朝的穩定造成了巨大的隱患。可以說,唐王朝開放的用人體系,既為成就巨大版圖做出了貢獻,也為國家埋下了隱患。後突厥政權連年進犯,就是這種用人體系弊端體現。

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唐王朝建立之初,李世民面臨突厥人巨大的軍事威脅,歷經太宗、高宗兩代努力,大部分突厥人服從了唐王朝的統治。可好景不長,由於放任突厥貴族掌握權力,突厥很快再次反叛,史稱“後突厥時代”。阿史德.元珍深受唐王朝厚愛,長期擔任單于都護府將領之職,負責管理、登記突厥人的人口、戶籍、物產等信息。可就是他選擇了背叛,帶領後突厥叛軍長驅直入,連年犯境,由唐將成為了後突厥軍事重臣。

唐高宗李治平定突厥後,連年徵兵,有很大自主權的突厥貴族決定反抗。阿史那.骨篤祿自稱東突厥繼承人,舉起了反唐大旗。先後收服九姓鐵勒等部族,控弦之士數十萬,號稱東突厥後汗國。面對突厥人的南侵,單于都護府首當其衝,阿史德.元珍嗅到了良機。他以勸說突厥人退兵為由,騙得長官信任,投奔了後突厥。

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之後,熟悉唐王朝北方軍事佈置、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的阿史德.元珍,成為了突厥引路人。在他的帶領下,趁著武則天即位,國內動盪之際,連年犯境。一度攻佔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朝野大震,啟用了年邁的戰神薛仁貴。69歲的薛仁貴再次走向了沙場,生平的最後一戰演繹了戰神的威名。

在雲州大地之上,叛將阿史德.元珍帶領十萬餘突厥鐵騎,肆意擄掠。所到之處,百姓流離失所,財貨為之一空。“老山西”薛仁貴對於突厥連年進犯,早已心生不滿,無奈朝廷一直不予啟用,眼見戰火蔓延,心急如焚。

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獲得兵權的薛仁貴,不顧年老體衰,連日行軍,於雲州與突厥大軍相遇。薛仁貴一身亮銀甲,立於駿馬之上,橫于軍陣之前,筆直的身板彷彿可以扛起一片天。面對阿史德.元珍叫陣,薛仁貴橫握方天畫戟,縱身出列,大叫一聲:“薛仁貴在此”!氣勢雄渾,絲毫不減當年之勇。

突厥戰陣中的九姓鐵勒部族將士,聽說是薛仁貴後,膽戰心驚,紛紛訴說昔日“三箭定天山”時他的神勇。突厥人也深知薛仁貴大名,軍心頃刻之間渙散,再無戰意。阿史德.元珍做出了最後的掙扎:“薛仁貴早就被唐皇流放象州,老邁病逝了,死人怎麼可能復生呢”?

突厥騎士和九姓鐵勒的部眾聽說後,漸漸穩定了心神,準備迎戰唐軍。薛仁貴突然摘下頭盔,突厥將士得見真容,驚恐之餘竟然紛紛下馬排隊參拜他。參拜過後,突厥將士有序撤回,準備北返。可目睹了北地百姓慘狀的薛仁貴怎麼會輕易放過他們,逢此良機,薛仁貴一馬當先,率領唐軍隨後掩殺。

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突厥騎兵聞風喪膽、四散潰逃,薛仁貴雲州之戰大勝而歸,斬敵萬人,俘虜兩萬多人,牛羊數以萬計。突厥十餘萬人的進犯,白髮蒼蒼的薛仁貴,用威名不戰而屈人之兵,取得大勝。

雲州之戰也是薛仁貴的最後一戰,次年一代戰神憾然離世,享年七十歲。雲州之戰的傳奇,一直在後世廣為傳頌,“脫帽退萬敵”、“三箭定天山”。薛仁貴是歷朝歷代少有的,依靠個人強悍武力和威望,可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武將。

“薛仁貴勇冠三軍,名可振敵”,《舊唐書》的評價相當客觀,薛仁貴用兵有方之餘,充分利用了自身強悍的武力,形成了剛猛勇烈的作戰風格。在唐太宗老將們故去之際,如彗星一般崛起,至唐高宗時期,成為了大唐一代戰神。“應夢賢臣”的故事,雖屬杜撰,但也足以說明李世民晚年青黃不接之際,薛仁貴的出現對於唐王朝的重要性。

十萬叛軍攻打中國,此人迎敵時剛摘下帽子,叛軍:快逃,快逃啊!

雲州之戰後,後突厥並未消停,在叛將阿史德.元珍的帶領下,後突厥與唐王朝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對決。特別是武則天統治時期,處死大將裴炎,突厥人歡欣鼓舞,連年犯境。直到名將黑齒常之調任北方,後突厥才連連戰敗,不久後酷吏誣告黑齒常之謀反,武則天下令處以極刑。僧人薛懷義被武則天委任徵北,多次興師動眾,不見突厥蹤影,刻碑而歸。

唐王朝領土在唐高宗年間達到頂峰,武則天統治期間,軍事行動上連年敗績,唐王朝實際控制區域大面積縮水。而胡將時叛時降,亦或忠勇善戰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唐王朝歷代君主。直到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盲目排外,中原王朝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國史大綱》、《舊唐書》、《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