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發力漸顯成效,“穩金融”未來我們更有信心

●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廣東)

美國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引發全球市場動盪,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復甦。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國6.3%的GDP增速依然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充分證明,面對外部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經濟社會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2018年7月底,國家在充分洞察國際國內形勢之後,做出了穩就業、穩金融等“六穩”重大經濟政策部署,其中“穩金融”位於第二位,如今“六穩”政策已經超過一年,在這一年裡有諸多措施落地:完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機制、實施“定向+全面的放水”,提前專項債的發行和使用、逆回購、去槓桿、疏通貨幣傳導機制、落實減稅降費、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調……

政策發力漸顯成效,“穩金融”未來我們更有信心

這些措施有效幫助金融市場風險回落,資金趨於理性。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特別是普惠小微貸款,前三季度累計新增1.8萬億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企業的獲得感提升,實體經濟資金流動性整體穩定、相對充裕。

而這些事實上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7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發布了“11條”,促進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如今境外投資體制可以通過債券和入市等多種渠道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僅有助於深化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緩解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且進一步向世界宣告了我國不斷推進擴大金融開放的決心和恆心。

可以看到,過去一年金融開放、金融改革的“穩金融”的舉措,不僅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引入了活水源泉,就金融機制本身來看,如今,金融發展已經開始呈現去中介化的特徵,當銀行在其中的作用逐步趨弱,當直接融資市場逐漸替代間接融資市場的作用,當股票市場處於低迷狀態,此時,債券和信貸需要也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於降槓桿、穩金融、疏通貨幣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貨幣市場的利率將會仍在低位運行,而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深水區,LPR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從機制上看,“金融改革——金融開放——金融穩定“已經形成了“穩金融”的良好的生態循環機制,那麼這個循環機制的核心是什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融的初心是什麼?我認為,正如京東全球技術探索者大會上所說,金融的初心就是服務。為什麼要去穩金融,目的是為了防止金融脫離了服務本身,凌駕於實體經濟發展之上,與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脫節。

當金融迴歸服務本身,將滿足經濟主體的需求看作是最高目標,那麼其才能真正實現穩健增長。穩增長並不是不增長,更不是刻意的慢增長,而是切合實體經濟的恰當增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去通過利率市場化,釋放空轉在金融體系內的資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原因。

“穩金融”從去年到今年我們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隨著逆週期調控政策的持續發力,我國金融穩定的因素將會不斷增多,未來我們將更有信心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的改革、不斷推進擴大金融開放、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釋放更多的改革利好,讓金融迴歸服務本心,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助力,實現切合經濟現狀的穩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