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什麼,如何防治?

人間鼠疫的傳染源

(1)患有或死於鼠疫病的各種動物,如旱獺等;

(2)動物體外寄生的跳蚤等;

(3)鼠疫病人。

怎樣保護易感人群

人群對鼠疫桿菌普遍易感,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保護。

個人防護:

進入疫區的防疫人員應穿衣褲相連的衣帽,戴口罩,防護眼鏡,膠皮手套及長筒靴。不捕殺旱獺、野雞、野兔等,不剝食旱獺和其他野生動物。接觸患者或病鼠後可用磺胺嘧啶或四環素等藥物預防。

預防接種:

自鼠間鼠疫開始流行時,疫區居民即應普遍進行預防接種。從事鼠疫工作及進入疫區人員應提前兩週預防接種,再進入疫區工作。

感染鼠疫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哪些?

鼠疫的臨床分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皮膚型鼠疫、腸鼠疫、眼鼠疫、腦膜炎型鼠疫、扁桃體鼠疫,其中腺鼠疫在臨床上最常見,其次是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

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狀表現為發病急劇,高熱、寒戰、體溫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熱。劇烈頭痛,有時出現中樞性嘔吐、呼吸促迫,心動過速,血壓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現血壓下降、意識不清、譫語等。

目前,鼠疫可應用鏈黴素治療。為了達到更好的預後,臨床上常常會聯合其他類型抗生素,如喹諾酮、多西環素、b-內酰胺類或磺胺等。若不能使用鏈黴素治療,臨床上也可選用慶大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多西環素、環丙沙星等。

鼠疫疫情是否可防可控?

鼠疫可防可控。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及做好個人防護,尤其是減少暴露鼠疫感染的風險等,可有效防範感染鼠疫。(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