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擁有微信+QQ海量入口,短視頻卻做不起來嗎?為什麼?

大雪如濤風如刀


這裡的邏輯陷阱是:題主默認,騰訊擁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短視頻就“應該”做起來。


似乎騰訊擁有微信+QQ海量入口,做啥都應該能做起來。


這個邏輯本身就非常奇怪,因為以互聯網十幾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邏輯是錯的。


比如,騰訊擁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騰訊做起來電商了嗎?——不僅沒有,拍拍都停了。


騰訊擁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騰訊做起來地圖了嗎?——沒有,地圖還轉給搜狗了。


騰訊擁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騰訊做起來搜索了嗎?——沒有,昔日搜搜今不見,唯有百度留其名


騰訊擁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騰訊做起來安全了嗎?——沒有,今天一提到安全,還是大家口誅筆伐又真香的360。


既然騰訊這麼多沒做起來,題主為什麼會認為擁有微信和qq的騰訊,“應該”做起來短視頻呢?


題主,你自己說你是不是邏輯混亂?


不過可能題主會認為,短視頻還是有些社交屬性的,所以騰訊應該能做好。


這也不盡然,比如騰訊的朋友網,直到人人網自己衰敗時,都沒有做起來。騰訊微博也是一樣。


當然,上面的只是指出騰訊不見得什麼都能做起來,不過騰訊為什麼沒做起來短視頻,我和騰訊還有其他公司的朋友探討過,不如把一些結論選擇性的放出來:


1、騰訊的策略。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的是,騰訊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互聯網出什麼就要做什麼做到第一,畢竟大公司資源也有限,騰訊的策略往往是“主攻+防守”(這點很重要,後面要考)。


舉例:前面提到的人人網對標的朋友網等,在騰訊內部的定位,其實是市場老二的位置(也就是防守),這個策略看起來是“有些慫”的策略,但是這個策略很有用,因為這個市場並不明朗的時候,從資源分配上來說,做第二需要花的資源以及經歷,要遠遠小於第一。

因為第一要維持自己的地位,需要不斷創新,而第二基本上只需要抄就行——而抄,是騰訊早年間的產品法寶(後期不靈了,為什麼不靈了後面會說)

但是這個市場一旦有大的被證明的規模,騰訊就可以用自己的優勢加大投入,把老二扶成老大,這在邏輯上也說得通。


而在這個過程中,騰訊每年有大量的老二(老三老四)產品,但是要做老大定位的產品,基本上不是每年,而是數年堅持投入的。


所以據相關資料顯示,騰訊在2010年起,騰訊內部其實猶豫過,到底是先拱微信,還是先拱視頻(在2010年到2013年,視頻也是非常被看好的一個領域),最終,騰訊選擇了微信。


這個選擇,意味著騰訊在很長一段時間,資源傾斜的方向是微信,至於視頻,騰訊視頻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老二老三的位置(注意,這個時間點是2010-2014年左右)。


大家可能今天想象不到什麼叫投入資源,我舉個例子吧。


我在2011-2012年在創新工場做產品的時候,我聽到騰訊當時為微信每年投入的基礎費用是:60億。(具體數字不好說,但基本上是這個量級的。)


我們要知道,微信給遊戲導流,還有接入電商,以及朋友圈廣告,公眾號都是隨後的事情,而在之前都是培育期,每年掏出60億(實際上隨後隨著用戶增加肯定是更多的),騰訊也不可能每年掏出更多的錢多養幾個其他老大級別的項目了。


所以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說 單一主攻+多個防守的策略,是資源合理配置的。


當然,這也客觀上影響了騰訊隨後對短視頻的判斷。


因為大家注意,既然早期騰訊騰訊是在微信和騰訊視頻之間做選擇,當微信養好之後,作為騰訊高層的你,會做什麼事?


必然是兩件事:鞏固微信成果並變現,以及將過去優先級較低的騰訊視頻用資源拱起來。


實際上在14年之後的騰訊,也是這麼做的。


微信開始變成一個超級APP,既有內部的內容屬性和變現方式,又有以微信為基礎的支付體系搭建,同時還有對外導流變現的各種嘗試——注意,看起來雖然五花八門,但是其實就一點:鞏固微信成果。

同時,騰訊視頻開始發力,買劇,自制劇,IP收購,自制節目,這方面這些年大家都應該看得到了。

有人可能會說遊戲,其實不是的,在移動互聯網行業中,遊戲往往是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存在,本質上來說遊戲不能稱之為產品,因為遊戲沒有行業領域屬性,更像賭博,所以對於騰訊來說,遊戲是必須一致存在的變現手段(實際上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也是這麼幹的)。


有人會說,騰訊既然做了視頻,那麼短視頻還不是手到擒來?


這你還真說錯了。


短視頻的重點真不在一個“短”字,短視頻的重點其實是兩個核心:UGC,推薦算法。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肯定還有玩法,道具,濾鏡等等,但是上面兩個是核心。


為什麼說上面兩個是核心呢?


因為上面兩個(UGC,推薦算法)無形之中擋住了很多人的眼睛,成了跨領域破局的關鍵。


要知道,騰訊,優酷,愛奇藝這些視頻巨頭,內部不是沒有長度在十幾秒到一分鐘的視頻,但是這些視頻更多的是用戶剪輯,而很少是用戶自我拍攝(對不起這裡的UGC有些狹義了,大家理解即可),我之前面試過優酷做這種短時間視頻的產品經理,優酷對這些視頻的態度是,既然有這些視頻,那麼久開闢一個單獨的TAB,給用戶能看到即可。——這個態度,其實是以長視頻為主的“邊角料”處理態度。

實際上大家今天去看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也會是這樣,這樣的態度註定了短視頻在這類APP內部永遠都是屬於附屬領域,這種態度不僅會在團隊內部形成“不斷做強長視頻”的勢能,也會讓用戶形成“在你這裡就是看劇”的行為認知。

這種認知一旦形成,幾乎很難改變。


所以,UGC的思路,阻斷了騰訊們通過自己視頻產品拓展短視頻產品的可能。


然後我們說說推薦算法。


在推薦算法之前,我們先說說2011年到2014年的短視頻領域。

沒錯,這個時候是有短視頻的。

這段時間我在百度工作,我所在的部門的隔壁就是視頻部門,而且我們還認真的研究過(之所以說我們是因為有段時間我也做過視頻部門的活兒)短視頻。

比如當年有一款APP叫做Vine,這個產品的主要作用,就是讓你拍一個6秒的短視頻,只能拍6秒。


我們當時研究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上線。


有很多原因,比如攝像頭像素不佳,比如網絡太慢(但是是3G),比如用戶不知道拍什麼等等。


有錢難買早知道,做產品這麼多年,覺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看一些人站在上帝視角對著很多互聯網大公司指指點點:如果你們當時這麼做了就如何如何。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實際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因為可以總結的是過去,難以預見的是未來。


不發感慨了,我們繼續說。


拋除硬件問題不談,(今天抖音這種)短視頻要火,必須有兩個問題要解決:

1、用戶為什麼要拍。

2、用戶為什麼要看。

這兩個為什麼,阻礙著幾乎所有UGC產品。

而這兩個理由,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人文層面的問題。(所以我比較喜歡張小龍所謂的站在人文的角度思考產品的高度)

快手找到了這兩個為什麼的理由:獵奇。用戶因為獵奇而看,用戶因為有人獵奇而拍——所以早期你上快手,看到的並不是正常的世界,至少和你的世界並不一一樣。獵奇,反映的本質是對自己現有生活的期望不同。

而抖音也找到了這兩個為什麼的理由:相似。人是群體性動物,你喜歡什麼,必然有一部分心思想成為什麼,所以你要拍什麼東西不用你總苦心孤詣的創造,“拍同款”就好。同樣,你喜歡什麼,只要有算法能夠給你推薦,你就會一直看這樣的同款。


當然,快手等產品也用了抖音這樣的推薦機制,但我們討論的是產品早期到成熟過程中的標杆性特性,而不是排他性特性。


有意思的是,實際上抖音的這套推薦機制,其實是從頭條來的,而頭條的這套推薦算法機制,其實是從百度來的。


我在百度的時候,另一個隔壁部門是百度新聞部門,2012年的時候做百度新聞APP,我就看著他們用過這套機制,但是據我聽到的版本是,做這套推薦算法機制的研發小哥哥們,也不知道這套東西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在新聞上也是正常使用。而且,新聞和feed流本質上來說雖然都是文字,但是其實還是兩個東西。


後來這群做推薦算法的人據說被大規模挖到了頭條去,經歷了荒蠻時期之後,成就了隨後的頭條。


結果是,百度新聞不了了之,頭條成了另外一個百度。


說到這裡,我想插一句話,我一直不太感冒業內強行擴大“產品經理和研發同學矛盾”的行為,不論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從百度新聞和頭條的例子就能看出來,產品思路和技術實力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需要緊密結合的關係。分,則兩害,合,則共贏。


好了,上面從騰訊的自身策略,解讀完了騰訊為什麼重心沒有放到短視頻領域,以及抖音類產品的崛起獨特性。


下面再說說下個原因:


原因二,騰訊自身的轉型結果。


騰訊是經歷過三個大時期的:生死期;抄襲期;佈局期。

生死期是從誕生之日到定鼎社交第一的時期,這段時期騰訊經歷了差點賣掉,和國內各種社交產品打架,MSN大戰,在這個過程中,騰訊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成功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的核心是:博採眾長,快速迭代——學名叫做“抄”。


抄襲期:這段時期是騰訊坐上社交第一到引發行業眾怒直至3Q大戰,《狗日的騰訊》發文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的本質是,騰訊用著上個時期(生死期)學到的產品方法論,在市場上社交第一的地位上大殺四方而不知收手,最終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需要匹配,而這時候騰訊等於用上個階段的生產力和這個階段的生產關係做匹配,必然會出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今天看起來也沒法避免,人總是在痴迷於自己成功的經驗而不自拔,比如百度今天也還沒有走出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侷限(但是我知道李彥宏一直在努力的往出走)。


佈局期:這個時期是由於騰訊以一己之力抄襲整個世界互聯網而引發眾怒之後的痛定思痛,騰訊決定不自己抄產品了,而是實行投資別人,也就是“買買買”戰略。

這個戰略的邏輯其實是騰訊版圖的一次進化,從效率上來說,抄一個產品不管怎麼說都是滯後行為,而且騰訊還需要研究,討論,立項,上線,而直接投資創業者,雖然也有可能賠,但是隻要控制得好,這個和內部抄別人的成本相比,或許還是低的。

而且考慮到這段時期騰訊的重點是微信,隨後是視頻,在這段時間裡,騰訊也沒有大的精力以一己之力抄整個移動互聯網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和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相比多了很多)。

這裡有一個人大家要記住:劉熾平。此人是買買買戰略的操刀者,而此人在來騰訊之前,就是在高盛工作的。


高盛有產品麼?沒有的。

我們前面說過,一個人的會更容易沉迷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所以騰訊2012之後,很多策略其實都是投資聯盟策略。

資源的傾斜,必然會導致產品敏感度的降低。


我在很多地方說過,這個戰略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移動互聯網出現的新生事物,要麼被騰訊抄了,通過騰訊的流量拱大,要麼在早期被騰訊買了,成為騰訊護城河一環,這個邏輯是完美的。


所以在2012年之前,投資人問創業者最多的問題是:如果你這個項目被騰訊抄了你怎麼辦。但是在2012年之後,投資人問的最多的問題是:如果你這個項目騰訊不買你,你怎麼辦?

有一個段子,創業公司之前的商業模式是ToB,ToC,之後又有了個創業模式:To BAT。


但是這個邏輯有一個漏洞,如果有那麼一個公司,不願意讓你騰訊投,怎麼辦。


這個概率太低了,誰會放著錢不要呢?


不幸的是,頭條就是這麼一個。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抖音的崛起,其實是在騰訊的買買買策略時間段內,騰訊自身產品能力“空心化”和投資邏輯失靈的雙重作用下的倖存者偏差。


必須承認,互聯網的高工資造就了這個行業的平均智商都不低,所以幾乎不是腦子問題,而是戰略和資源配置問題。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騰訊沒做出來抖音就認為騰訊內部不行,這和行不行真的無關,這只是選擇之後的後果。


然後我們再說下面這個原因,這個原因是我的一個研發朋友提的,我覺得很有意思,我把他總結為:


原因三:近親衰退與雜交優勢。


我的朋友的原本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早期的互聯網公司,百度代表技術,騰訊代表產品,阿里代表運營,但是這是早期草莽時期,每個公司有自己的特色能夠打出一片天下,但是人是會流動的,一些新公司更容易吸收各方人才,並且沒有歷史包袱,我想做好技術,我就找百度的技術人才,我需要好產品,我就找騰訊的產品人才,我想做好運營,我就找阿里的人。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個有個前提,這些BAT們能夠培養出成型的自己優勢的人才——這意味著,這是需要移動互聯網成熟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出現的(否則前期這些公司出來的人才也不見得有積澱)。

比如滴滴,滴滴的路線算法規劃能力,是百度地圖的(哎,又是老東家,百度地圖內部的恩恩怨怨八卦回頭再聊)技術人才,而滴滴最重要的城市地推能力,是從阿里的中供鐵軍來的,同時滴滴與快的早年間打的時候,快速抓住了打車業務的產品核心:車輛供給,也就是保證司機數量。

頭條也是一樣。張一鳴一個人,是無法寫出一個今日頭條的,但是張一鳴可以用高價把BAT等一系列人才聚在字節跳動,並且由於沒有歷史包袱,各方能更好的協作——而這,就是雜交優勢。

說到這裡覺得很可惜,公司內耗其實是個大問題,比如我當年聽到的故事,由於已經過去好多年了,可以解密了:百度地圖部門,產品和研發打架(很常見是不是?),產品輸了,結果導致產品部門大量人員集體出走。誰贏了?誰也沒贏,公司沒贏,產品沒贏,研發沒贏——合則兩利的道理誰都懂,問題是能做好的人不多。

以上也不是為了揭老東家短,畢竟這樣的案例整個互聯網也不少見,我想表達的是,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已經遠遠不是一個公司某個方面厲害就能突出重圍的時代了,20年的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多少人才,到了今天,實在不應該再用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侷限自己,也不應該再給自己貼上某個專有標籤,海納百川,自我進化才是更好的方向。


抖音,其實有點兒優勢雜交,自我進化的意思。


當然,抖音是不是沒有風險也不是,我在小米的朋友和我說,他們和抖音的內部人溝通的時候發現他們也很焦慮,也在探尋未來。


這個也很好理解,第一的路,其實是最迷茫的,下面有一堆人等著抄你(當然抄了也不一定能成為你),但是作為第一的你,抄誰呢?


寫到這裡忽然有些沉重,總結一下這段歷史和故事吧:

1、每一個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過去成功的法寶,而這些法寶,往往是成為自己隨後難以繼續成功的桎梏。

2、每個公司在每個時代的決策,永遠沒有完美的策略,一定會付出對應的成本。抖音,就是騰訊這些年的成本。

3、今天的移動互聯網,血脈純正並不推崇,重點是誰能優勢雜交的更好。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今年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就已經說過了:“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同類產品競爭,但其實你很難看到一個完全同質化的產品去趕上對方。”

騰訊推出的短視頻產品已經達十多款。有的產品,比如微視,已經是由微信、QQ在導流。騰訊推出的短視頻雖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款獨立的短視頻APP有著跟抖音、快手、火山同等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就連比微視晚起跑的皮皮蝦,現在似乎都已跑在了微視的前面。

既然騰訊有巨大的流量,按理說是應該有能力開發出爆款短視頻APP的。騰訊推出這麼多短視頻,看似花樣不少,實則依然沒有真正跳出“同類產品競爭/同質化競爭”的怪圈。並且,當市場上已經有了不止一款爆款短視頻後,騰訊好像才算明白過來,才開始跟進,然後拼了命地追趕,在時機上已經是落後太多。騰訊能發展成為如今的互聯網巨頭,網友為此給它取了一個名號——“山寨王”。然而,過往的事實一再表明,騰訊也並非是“山寨”任何一款競品都能獲得成功,比如,騰訊微博死了,新浪微博卻存活至今。

總體上,截至目前,在國內市場,短視頻社交的風口基本算是過去了。因為,僅在過去半年時間裡,短視頻市場的格局就相當穩固。前三大短視頻社交產品——抖音、快手和火山,大致相當於佔據了市場70%以上的份額。而且,除了抖音、快手和火山外,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短視頻產品,其中就包括騰訊的微視、百度的全民小視頻。

某種程度上,在短視頻APP業已極大豐富,頭部短視頻社交產品的地位在廣大用戶的心目中基本確立以後,考慮到每個用戶每天用在移動設備端的時間本來就很有限,以及騰訊錯失了最佳的短視頻風口(時機),且又不能真正跳出“同類產品競爭/同質化競爭”的怪圈。騰訊縱然有微信、QQ兩大超級流量入口,卻在短視頻戰場幾乎落敗,倒也正常。


我為科技狂


事情起末從牽動整個互聯網江湖神經的頭騰大戰開始,今年4月西瓜、抖音、火山分享到微信QQ的鏈接不能播放,被騰訊封殺,甚至最後還把頭條告上法庭。而騰訊微視就是在這個時候捲土從來,想分一分短視頻這杯羹。
騰訊擁有海量的流量形成的社交生態,但前提是不會產生破壞性和對於生態的適應性,微視就存在社交壓力
比如微信裡一直沒有淘寶的鏈接,其實淘寶也不想微信裡出現它的鏈接,因為店主能夠獲得微信流量的紅利,就不會去購買淘寶的推廣服務了。
微信公眾號裡能放置視頻鏈接,不過都是從騰訊視頻裡提取的,因為其不單止能推廣,在視頻審核上也有保證。對於微視來說,其分享在朋友圈裡存在社交壓力,就好像從來沒有人會把全民K歌裡的內容分享到朋友圈裡一樣,除非是有絕對自信的用戶。所以,就算現在微信裡出現“用微視拍攝”的推廣入口,也是收效甚微。
從微視的誕生到下線再到現在,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起到牽制競品的作用
微視承擔不了騰訊短視頻戰略,而且短視頻也不是騰訊的戰略產品,也沒有在產品定位,內容生產消費以及短視頻的變現模式上深度思考。騰訊最早上線的短視頻,本質上是一個拍照工具,這是它的產品基因。單拿出微視短視頻來看,一直以來都在扮演工具的角色。
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和用戶關係是開放的,它可以公開傳播,還可以根據用戶喜好個性化推薦。騰訊的流量定位於社交,存在於一個封閉的私域流量環境,它的生產和消費都是針對有限對象的,這對於有社交壓力的短視頻來說是殺局,這是產品工具性帶來的內容分發侷限。

首席發言者


“永遠不要拿自己的業餘去挑戰別人的專業”,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騰訊這幾年陸陸續續做了很多短視頻產品,大概有十餘款,但是這些短視頻產品一直都不溫不火,微視作為騰訊眾多短視頻產品裡面的當家花旦,其實早在2010年就已經上線了,但是中間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了更新維護,真正重新被運營起來已經是2018年底了。


拿一個用餘力去運營且運營時間還不滿一年的產品去和字節跳動、快手等用主要力運營多年的產品相比,結果可想而知。但這並不是導致微視成不了頭部的唯一原因,微視沒做起來或者說做得不如頭部好可謂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結果。

1、騰訊產品社交定位太過鮮明


從QQ到微信,騰訊給我們的產品定位一直都很清晰,社交。作為長期主攻社交領域的騰訊來說,用戶對騰訊的印象已經非常固化,要想將流量從社交領域往娛樂領域方面引並非易事。拿騰訊現在發展得比較好的金融支付來說,就算微信支付做得再好還是無法跳脫微信APP,還是隻能充當一個社交工具的附屬功能。而短視頻產品需要更高的獨立性,作為QQ或微信APP上的附屬功能顯然不太可能。


這種鮮明的定位放到字節跳動、快手等專門做內容的企業身上則是一種優勢,用戶產生短視頻需求的時候肯定會優先想到此類APP,而且長期以來國人的互聯網產品的消費習慣非常具有針對性,有社交需求找社交APP,有視頻需求找視頻APP,有音樂需求找音樂APP……所以即使這家企業在某個領域上佔盡優勢,也並不意味著在其他領域能同樣吃香。


2、微視生不逢時,錯失良機


2013年9月,微視正式發行,但是那個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手機的性能也不是十分支持擁有大量流媒體的短視頻產品的運行。更重要的是,當時流量成本也很高,在那樣的環境下其實是不利於短視頻產品成長髮育的。

4G的全面普及直接推動了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當微視重新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錯失了入場的最佳時機。



趙廣亞


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騰訊的流量入口太多了,剛開始做短視頻的時候,騰訊整合了旗下的八大平臺進行綜合,但是實際上這些平臺各有各的主見,各自獨立都不受對方的約束,同時各個運營的事業部之間沒有相關的直接領導作用,更多的是互相之間扯皮,拆臺,從而產生不利的競爭關係。

1.單純的擁有一個非常大的整體流量入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整體的協同效應,比如像今日頭條這樣的大平臺,背後依託的是算法內部依靠的是年輕化的管理團隊,整體運營和操作上面都是統一的。

2.內容的展示更多的是依靠簡單的關鍵詞和社交關係,從另一種層面上來講,其實是想要實現目前互聯網當中最火的兩種流量模式整合,但其實效果很一般,兩個兩種都在做,但是兩種都做不好。

3.互聯網行業當中任何平臺不是說做得越大,後面發展的動力就越足,而是一些新的平臺,她們反而有更多的創新能力,能夠帶動整個互聯網當中大領域的發展。

歡迎關注鳳飛學院,互聯網研究學院,希望能夠認識更多的朋友,祝大家互聯網運營路上一帆風順!

鳳飛學院


感謝您的閱讀!

我也很納悶:騰訊投資了那麼大的資本,推出了微視。為什麼卻鮮有人問津呢?我們其實通過對比抖音和微視,為什麼微視不能迅速的佔領市場?

一、流行性

我們發現抖音的一些原創更多一些,很多流行的音樂,都是從抖音出現的,而微視可能一些是抖音火了以後,才有了。相比之下,抖音的時尚性更強,而微視的流行性會相對比較弱。

二、登錄方式

我們發現才開始,抖音非常聰明的用微信和QQ的入口進行登錄,這對於抖音迅速的發展非常有利。隨著騰訊加大了第三方軟件登錄的一些限制,抖音已經建立起非常完備的用戶群體了,而微視,已經沒有了抖音的全新登錄方式:


三、內容為王

我說的內容為王,就是短視頻的積極性,都應該視頻,有很多正能量的傳播,很多官方的抖音好,都能夠給我們更多健康的內容。

而在這個方面,微視可能會相對欠缺一些,雖然有很多明星加入到微視,但是在正能量這塊確實會缺乏一些。

其實,微視錯失了最好的市場時機,抖音將創新,內容以及市場逐漸的佔有的時候,微視想反應已經來不及!


LeoGo科技


擁有微信和扣扣海量用戶 就能做什麼都成功嗎!

電商沒做起來 搜索引擎沒做起來 !互聯網產品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別人先入為主你在跟風 就是山寨了,當然騰訊也有成功的時候,那是對手不行,現在想入局短視頻,第一已失先機,第二看對手是誰!對手是強大的擁有著5億全球用戶的抖音,想把抖音從短視頻第一把交椅上拉下來!幾乎不可能!現在不可能將來希望也不大!因為抖音沒有漏洞供你鑽!抖音在產品功能和體驗上不斷出新,頻頻獲得用戶好評,在創新上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其他公司,騰訊一步差步步差,差了不是一兩個檔次,而騰訊自以為有微信扣扣兩個靠山,硬把用戶往自家短視頻產品微視裡導,效果不是很明顯,目前短視頻排名十名開外。

靠著出色的用戶體驗和功能以及網紅優勢,抖音越做越火,頭條公司不愧是做內容的鼻祖,短視頻內容自然也是擅長領域,騰訊擅長做連接,顯然內容不擅長,基因如此,不是想轉變就能馬上轉變的了的,所以,騰訊短視頻業務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也會是下一個騰訊微博。


記錄狂人


騰訊在短視頻上要實現逆襲也不是沒機會,但靠模仿抖音是絕無可能的。

騰訊在短視頻上的核心產品是微視,而且利用微信、QQ甚至整個集團的資源大力扶持微視,但效果相當不好,目前微視的訪問量、用戶活躍時間都只有抖音的1/4,留存率大概是抖音的一半,差距相當巨大。


1、微信、QQ的關係鏈對微視的內容供給幫助不大

做短視頻就是做內容,抖音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上面有大量的用戶在產生內容,抖音通過早期的運營,聚集了大批有趣有創意的作者,並且很多作品具有超強的可模仿性,這樣就很容易讓普通用戶也參與進來,進而又產生更多的內容。抖音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通過一步步精細化的運營,掌控社區的調性,最後形成了自運營的社區實現的。

反觀微視,為了追趕抖音,使用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在產品層面高度模仿抖音,然後打通微視、QQ、微信,通過QQ、微信給微視導量。這招在以往的一些案例中簡直是無往不利,最典型的就是遊戲。但在短視頻領域,這招卻失效了,根本原因在於:對短視頻來說,最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關係鏈。


我們可以想一下,朋友圈裡面有多少人喜歡發圖文,多久能看到一條視頻?相比通訊錄的人數,在朋友圈發視頻的人一定是極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內容消費者而非創作者,那麼通過關係鏈給微視導流量,能產生多少作者,創造多少內容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說,對短視頻內容社區來說,重要的是找出一大批熱愛創作的人,把他們集中起來先產生內容,而不是一股腦的把用戶全部塞進來。用戶打開微視,發現裡面的內容沒有抖音上多,也沒有抖音的有趣,自然又回抖音去了,而且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


2、短視頻是高度強調先發優勢的領域,騰訊錯失了最佳的發展時機

微視其實在2013年就推出了,但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找到能跑通的商業模式,最後被騰訊關閉了,到了去年,抖音已經崛起,開始搶奪騰訊的用戶了,騰訊才急急忙忙又把微視復活了。但短視頻發展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了。

此時的抖音已經是一個擁有海量內容的成熟短視頻社區,每天都有無數用戶貢獻內容,不但數量多,涉及的領域也多不勝數,風格更是五花八門,微視在內容上已經很難追趕抖音,再加上前面說的關係鏈在這裡難以發揮威力,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內容跟不上導致用戶量起不來,用戶量起不來導致內容更少,目前看來騰訊可能很難跳出這個怪圈。


3、騰訊的機會

對於騰訊來說,跟在抖音後面追趕是沒有機會的,連接近的可能都沒有,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要想在短視頻領域實現逆襲,騰訊就必須找到全新的短視頻展現形式或者內容形式,實現差異化競爭,不過這好像從來就不是騰訊擅長的。


傑哥說科技


騰訊作為國內的頂級互聯網公司,擁有微信+QQ這2款全球用戶量最大的社交聊天軟件,據官方統計截止2019年3月微信月活10.98億,QQ月活8.07億,這是多麼驚人的流量啊。

一般人肯定認為背靠這2大流量巨頭,如果騰訊發佈短視頻產品,再用微信+QQ引流的話肯定會一下子成為爆品,但真實情況呢?騰訊近幾年一直想在短視頻領域有所建樹,接連發布了17款短視頻產品,但都沒能引起轟動,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個人認為是騰訊的自身社交基因和產品慣性思維造成的這種局面。

騰訊主打熟人社交領域,跟短視頻倡導的全民參與不符

騰訊主打的拳頭產品微信+QQ,都是深耕熟人社交領域的,在相對私密領域中對於隱私的保護,安全的防護都是比較注重的。基於這樣的熟人私密社交基因,使用微信+QQ的大部分人都習慣把【個人隱私】發在認識的人際關係裡。

短視頻完全是面向陌生人社交的,它的用戶拓展就是基於全民娛樂的大宗旨,所以短視頻要想飛速發展,就得有全民參與(陌生人)的土壤才行。

縱觀騰訊推出的幾款短視頻應用,都還是基於社交的理念來設計和運營,完全沒有脫離已有的社交模式,即使有新的模式也是小的改動,這就使得短視頻應用在騰訊很難有創新的氛圍,再加上騰訊內部團隊產品同質化嚴重,內部競爭反而比外部競爭更激勵,所以不斷出現【山寨】版的短視頻應用。

騰訊的PGC模式,跟主流短視頻的UGC模式差距較大

騰訊在微信和QQ成功後,就開始進入內容領域,逐漸在自媒體方向進行佈局,但還是用之前做產品的慣性思維,也就是過時的PGC門戶思維來運營和推廣應用,雖然剛開始發展順暢,但平臺投入成本很大,吸引大V,明星等知名人物來簽約都是要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最終收效甚微。


以抖音為首的主流短視頻,主要靠UGC來產生優質內容,只要有才藝人人都可以當網紅,人人都可以通過展示自己的才藝來吸引粉絲賺錢,於是吸引來大批不同領域的才藝入駐,進而開創了百花齊放的盛況,這就是UGC的魅力所在。

根據獵豹大數據統計,在PGC和UGC的比例上,騰訊的微視跟抖音還是有很大差距。

在面對這樣海量的用戶生產的個性化內容時,人工推薦所代表的新聞門戶思維顯然已經過時,只有算法推薦,才是面對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法。


碼農胖哥


BAT都看到了短視頻的機會

百度看到了一直在佈局10多個視頻app

阿里巴巴十多年前就說淘寶未來要視頻化

騰訊一直在關注新興社交媒體的發展,對短視頻的發展,一直都有關注嘗試。

主要是

新人群

新需求

新技術

新平臺

四大要素決定了一定要有新的平臺崛起。

大家都看到了機會,但是dna讓彼此抓不住快機會。

但是騰訊也不會甘於平庸與屈服,會持續的嘗試,希望再造一個新的視頻微信。

拭目以待一切都有可能,時代需要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