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俗語有言:"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這句話帶給家長們的恐慌不容小覷。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能慣,越慣孩子就越驕縱,甚至相信"棒下出孝子"的說法。

現在,也有很多家庭都是驕縱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孩子說什麼就聽什麼。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要通過合理的教育,合理的方式來實現的。

慣孩子也是一種教育方式,它需要原則,需要尺度。只有通過正確慣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成長才能稱為真正的慣孩子。

慣孩子不只是滿足孩子對物質上一些的需要即可,家長還要懂得教育孩子。給它們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學習環境,多教育一些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知識,還須多讓孩子看看一些增長見識的書籍。

健康幸福的孩子一定是"慣"出來的。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好的教育。慣孩子就要懂得去教育孩子。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慣孩子不等同於縱容孩子

"慣子如殺子"中所說的"慣",是極端化、無條件的嬌慣,是毫無原則的溺愛,是縱容孩子去挑戰別人和社會的底線,是不可取的。

如果一直縱容孩子,那麼隨著孩子的長大,他脾氣也會越來越大。一味的縱容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家長管教他,他還會跟父母吵架,長大後會更加難管教。

可是,慣孩子是家長對孩子愛的表現,是給予孩子溫暖的愛和支持。所謂"慣",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愛去富養孩子。

容許孩子在父母前面偶爾撒嬌、偶爾自私、偶爾無理取鬧,在適當的時候,放任孩子,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他能像孩子一樣自由快樂長大。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父母之愛不能過於理性

父母之愛,應該理性,但是不應該過於理性。

很多家長信奉嚴格教育,覺得不能慣孩子才能讓他成長成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幾乎不會流露出慈愛的一面,更不用說慣孩子。

由於家長的過分嚴格的教育,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一種恐懼拘束的感覺。他只能在父母的面前永遠保持乖巧的形象,無法和家長構建親密無間的家庭關係。

然而,所有的嚴格,都應該建立在充分的愛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愛,表現出來一定是嬌慣。

孩子年紀還小,對父母還很依賴,不必對孩子太嚴格,而且還要慣著孩子。

  • 微案例

之前聽過一位寶媽講她的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很傷心地哭著和她說:"媽媽,你幫我去告訴老師同學欺負我。"

當時,媽媽不但沒有問原因,還一臉嫌棄:"哎呀哭什麼哭,真沒出息,受委屈直接和老師說,別來找我,要自己獨立做事啊。"

在那以後,孩子再沒為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她時常要求孩子嚴格要求自己,孩子也照做了。但是,她感到孩子越長大越順從父母的話,卻也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不願意與父母講心事,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

教育太過嚴格,就變成了冷漠。想起過去對孩子的嚴格,這位媽媽後悔不已,然而現在想要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扉,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慣孩子是一門學問,掌握不好尺度,最終只會弄巧成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心性特點和內心感受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父母愛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家長"慣養"的內容要有所變化,在不同階段以不同方式慣養孩子。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慣”孩子也有技巧,“階段慣養”法則教你慣出好孩子

  • 3歲前的"慣養法則"

事實,三歲前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三歲前的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十分關鍵。

家長要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家長一旦錯過孩子成長敏感期錯過很難再彌補,因此,在此時,要注意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在敏感期,特別在情感體驗、與他人情感交流方面,如若父母缺席,給孩子帶來的很可能是情感表達和情感體驗方面的障礙。

在此階段,要慣足孩子溫暖的愛。

孩子需要的愛不是隱藏的、不說出口的關愛,而是顯而易見的關愛。

每天下班後,給孩子的親密陪伴,讓孩子得到滋養和溫暖,讓孩子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在與孩子玩的時候關掉手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哭笑打鬧。

此外,三歲前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不應該慣孩子的壞習慣。

養成孩子的好習慣,澆鑄孩子的好品格,最要緊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可驕縱孩子,不能慣出壞毛病。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 4-7歲的"慣養法則"

4-7歲的孩子好奇心很旺盛,也很喜歡模仿他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慣嘗試,不要過多的去阻止,讓孩子多多的去嘗試。

孩子要長大,就需要學會了更多的本領,套被子、戴紅領巾、買東西、打掃衛生等等。雖然孩子學習的過程很艱難,但家長並不應該去阻止。

我們要知道這是孩子必須要去成長,要去學會的。放開手讓孩子們去嘗試,給孩子多多嘗試的機會。

而且,家長也要慣勇氣,鼓勵孩子勇敢地做人做事。

家長在家可以陪伴孩子玩一些小遊戲,設定一些規則和孩子玩耍。每次孩子通關,就誇獎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慢慢的樹立信心,變得有勇氣。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慣錯誤行為,要及時糾正。

家長要明辨是非,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馬上糾正,不能不管不顧、放任孩子。對於說謊、打架、不文明用語等行為,不需要慣著孩子,要及時教育孩子。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 7-12歲的"慣養法則"

"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選擇,是必要的課程之一。"父母要給孩子選擇,無論是不是孩子最適合做的事情,其決定權在孩子身上,父母要慣選擇。

帶孩子參加他不喜歡的興趣班、為孩子挑選好衣物、選擇好專業職業等等,都是家長包辦一切的表現,這樣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選擇的機會,也就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相反,孩子的性格興趣逐漸顯現,變得突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和討厭的事物,家長要注意的是不慣不良嗜好。

不管是由於好奇還是從眾心理,不良嗜好終歸是有害的。所以,面對孩子的不良嗜好,我們應積極主動地採取有效對治措施。

要引導男孩的好奇心往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有益健康的興趣愛好。

教育孩子自覺抵制不良影響,從而降低沾染不良嗜好的可能性。

慣著孩子,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有愛溫暖的成長環境,多給予孩子關愛與支持。

溫暖的感受很多時候不能以用言語說出來,它埋在孩子的軀體反應中,情緒反應中,以及行為反應中,慢慢形成孩子的性格和應對外部世界的行為模式。

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天生就有安全感,勇於嘗試,並且不怕失敗。慣孩子也能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

被慣著長大的孩子,心中也是充滿愛,所以他們會更幸福、更健康。

慣孩子,給孩子溫暖感、安全感,讓他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感到被愛,才能真正地用心感受世界。

孩子不能慣?好孩子都是慣出來的,這份“階段慣養”法則要收藏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