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有兩大特點:

一是喜歡替孩子出頭,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聽話。

這兩者本質上其實是一致的,都是對孩子的控制。一方面,否定孩子的獨立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否定孩子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樣一來,孩子就只好永遠依賴父母,無法離開父母。

所以,我們很多家庭裡養出了不獨立的孩子,他們心安理得地啃老,房子要父母買,結婚後孩子要父母帶。好一點的工作要父母找,不好的就乾脆在家不工作,一輩子花父母的錢。

前天,聽見一位媽媽對孩子說,“讀書才能讓你將來不愁你的生活”。孩子說:“你有那麼多的錢,不用讀書我也不愁我的生活”。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喜歡搞定一切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努力與學習的內在動力。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聽話,他們把聽話的孩子叫做好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常常會把做事的目的看成是為了父母。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也是來自父母的壓力。如果他們是“好孩子”,就會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壓抑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向叛逆,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偏要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他們在試圖成為自己。
很多父母以為,為孩子搞定一切,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生活,沒想到,只會給孩子帶來越來越多的痛苦與不如意。

武志紅說:

“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聽話的孩子常常很難感覺到生命激情

這樣的孩子從小看起來,一直沒有什麼問題,但他們長大後,往往活得很不快樂,因為他們活的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按照父母與周圍人的期望而活。這導致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內心常常感覺疲憊,因為缺乏內在的動力,都是被外力逼著走。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很多父母只讓孩子聽話,不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由於他們覺得自己有經驗,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才是孩子長期所需求的,所以,總是忍不住要代替孩子做選擇。

曾奇峰說:

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作主,那麼就無異於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決定去做。那麼,這些決定越正確,窒息感可能就越強。儘管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他的生命激情卻越來越低。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這一點,想對父母說不,但由於從小一直被教育聽話,所以無法對父母說不,只好在潛意識裡用被動的方式來羞辱父母。

這往往會達到目的,因為控制慾望很強的父母,常常會產生無力感,他們總是會發現,孩子的確聽話和努力,但好象就是很難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武志紅說,太聽話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種刻意的努力,是強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們,他們也要經常督促自己,才能繼續努力下去。

曾經就有一位很聽話的女孩自殺了,她在遺書上寫道:“我不快樂,一直以來也不快樂,我似乎覺得缺了點什麼,但我說不出是什麼,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這裡的“缺了點什麼”,很可能就是生命激情的缺失。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那些太聽話的孩子,可能因為叛逆推遲,要走更多的人生彎路

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出現叛逆的表現,這是為了完成必須自己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如果孩子以正常的進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他們會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有了這樣的“自我”,他們就會擁有內在的動力,不需要他人監督就能主動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由於父母的控制慾太強,一直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壓制孩子的“叛逆”。於是一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

就會出現一種叛逆期推遲的現象。而這種叛逆期推遲將導致孩子人生要走更長的彎路。

有些孩子到了大學,才有機會掙脫父母的控制,出現了強烈的叛逆,開始故意和父母、老師對著幹,故意不認真學習。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曾經在《金牌調解》欄目中,有一位這樣的孩子,從小都是班長,平時聽話,成績優秀。但上了大學後,他開始變得無所適從,因為之前都是被父母安排的,現在忽然父母不在身邊,很多事情沒有辦法自己搞定。

雖然他依然擔任班長,但大學的班長與中小學的完全是兩回事。

他發現很多事情不僅自己應付得焦頭爛額,還因此經常和同學而鬧矛盾,遭到了同學的排斥和老師的批評,他感覺到內心疲憊不堪,很有挫敗感。網絡遊戲成了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到了大二,他開始常常上課睡覺甚至開始逃課,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媽媽要退學,因為在大學呆不下去了。

媽媽極為震驚,繼而堅決反對。在兒子以“不退學就自殺”的相逼下,她勉強同意讓他回家休學一年。

兒子回家後,整天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媽媽心中無比焦慮,她為了不浪費兒子的時間,自作主張地給兒子報名了一年的英語培訓班,理由是以前兒子喜歡英語,這也是在讓他做喜歡的事。

沒想到兒子只學了半個月,就放棄了。媽媽發火、打罵兒子,遭到了兒子強烈的反抗。無奈的媽媽放棄打罵,試圖說服兒子,兒子卻把自己關在房間,拒媽媽於門外。

媽媽因此感到非常委屈與痛苦,向欄目組哭訴求助:曾經聽話懂事的兒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兒子說,以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自己什麼都不用想。上了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很無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一切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呆不下去。

至於之前“喜歡”英語,其實是因為父母的控制慾太強了,他認為學好了英語就可以出國,遠遠地離開他們。所以,他的內心並不是真的喜歡英語。

這就是叛逆期推遲的一種體現。

還有一位男士,到了36歲才開始叛逆期。他離了婚,因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辭去工作,因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他對父母說:“我已經36歲了,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為你們活著,什麼都聽你們的,但後半生,我想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請你們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這樣的叛逆,代價太大了。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不要替孩子搞定一切

不要試圖替孩子搞定一切,否則孩子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和方向。很多孩子因為有父母為自己搞定一切,或安排了後路,便覺得不再需要努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是什麼,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的追求。一個人真正的動力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並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小時候本來成績優異,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後來我的親戚無意中告訴我以後長大了可以接替我爸爸去北京工作,我慢慢的就放棄了學習,我知道自己不上大學以後也能有國家工作,後來我如願以償了,97年我爸退休,我頂班進去了,才發現那家單位機關在北京,項目在全國,我的工作也不是在一個大院裡穩定的生活,而是全國各地工地上修路,那個時候我才真正覺醒,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安定下來,不要漂泊,我要自由,不要禁錮,我要和未來的老婆孩子一起生活,不要兩地分居,要實現我想要的只有一條路,離開那裡。

2003年我裸辭了,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有,去城市裡從服務員做起,住在違建房裡,幸運的是我接觸到了互聯網,學會了使用電腦和搜索,找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導師Google和百度,日以繼夜通宵達旦的學習建站和搜索引擎排名優化技術,不誇張的說那是一種自動自發全情投入無我的狀態,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覺醒,真正想清楚我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那種效率一日勝過一年!

100%的自我驅動,後來我果然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比我想象的更好,我已經做了十年自由職業,在家裡辦公,一年的收入比在國企上班幹到退休還要多,而工作時間不足以前的三分之一,擁有完全自由的時間,這都是拜自我覺醒所賜,外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只有自我驅動才是最強大的,一個人只有激活自我驅動力,才能到達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

胡慎之說,叛逆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反而容易變得更強。

在正常情況下,父母不要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青春期是一個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因為他什麼都想嘗試,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明天可能就變成另一種樣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而焦慮。

如果孩子偶爾出現強烈的叛逆行為,比如離家出走、早戀等,父母不必大動干戈,而是要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一般說來,強烈的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的控制慾望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適當變弱,孩子們的叛逆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下降。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要再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點來看。相反,父母應對此有所警覺,並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減少他的依賴。

很多非常聽話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鬱等心理疾病。如果孩子再現“三少”狀態:話少、行動少、情緒少,就要注意他們是否有了抑鬱症。

而那些叛逆的孩子,往往擁有較強的生命力。因為他們可以做自己。

一個能夠做自己,經常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恣肆而靈活的,儘管因為年輕,他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能夠和成就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

武志紅|“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