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历史上不乏战争,而大多数的战争都来自于中原本土和本土之外的国度带来的,比如汉武帝一生抗匈奴,又或是大唐时期,各位皇帝们都为了维持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亲,签订和平条约,可惜的是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双方之间依然因为利益而冲突甚多,到最后还是避免不了兵戎相见。

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大唐和吐蕃关系紧张

七世纪初,吐蕃和大唐的关系一直不好不坏,710年,金城公主的和亲只保住了短暂的和平,吐蕃的野心昭著,开始进犯大唐国土,双方一战激发。唐朝很强大,但吐蕃一样有野心,有实力。当唐朝渴望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吐蕃也想掠夺东方,因此一直势如水火,却不分上下。吐蕃的军力较强,大唐各方面均衡发展。

天宝年间,唐玄宗设立了10大节度使,就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进犯,其中河西节度使管制凉州,共有七万三的兵力,陇右节度使管制鄯州,共有七万五兵力,剑南节度使管制益州,共有三万多兵力,这三方各司其职,为的就是防御吐蕃、突厥这些少数民族的突然发难。

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安史之乱吐蕃钻空子

在记载中提到过,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就趁虚而入,在大唐全力对抗安禄山的时候,联合了20万兵力,直捣长安,因为当时各路城池的守军都被调遣,所以一路上根本没有人拦截他们。不过这其中也少不了有些人的推波助澜,知而不报,更是打开城门投降,让吐蕃进入长安的道路更为顺通。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郭子仪主动出战,可吐蕃来势汹汹,大唐这一方根本来不及准备,唐代宗胆子小,觉得对方兵力如此多,自己这一方兵力那么少,这一战恐有危险,小命不保,就打算逃跑,不想硬碰硬。郭子仪前往咸阳,一路走来,单单只有20人的士兵,刚到咸阳,又听闻吐蕃到了长安,立马调头前往长安救驾。

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郭子仪一人力挽狂澜

郭子怡在路上收集零散的士兵,得到了凤翔节度使1000多名士兵的支持,到了商州后,越来越多的士兵来支援郭子仪。到接近长安时,郭子仪手下已经有四千人了,之后鹿坊节度使来支援他,听到这个消息,吐蕃这一方就担心了,毕竟郭子仪是个厉害的对手,可不能因为他输掉这场仗。

也因为这一路打仗太轻松了,没机会遇到大唐的主力,所以对大唐的兵力等等没有丝毫了解,全凭运气罢了,真要碰到还指不定谁会赢!也有人问为什么连唐代宗都要弃城逃跑,为何吐蕃军队到了长安,15天之后就滚回老家了呢?

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当然,也有传言说吐蕃占据长安城不走,是郭子仪每日派大量的唐军攻城,吐蕃整日里惊慌失措,最后受不了才逃跑的。

吐蕃军为何离开长安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吐蕃的深思熟虑,虽然大唐物资富饶,可他们攻打的长安毕竟是大唐的根据地,进入大唐的大本营本来靠的也是运气,他们虽然有20万的军队,难保不会因为不熟悉地势或其他情况,被大唐来一次一网打尽。而且他们本来就是为了抓唐代宗,唐代宗都没影子了,留在长安作甚?

吐蕃带20万军队攻入长安,唐代宗先跑再说,郭子仪却力挽狂澜

其实从吐蕃攻打长安看出,对方的实力雄厚,反观大唐的格局很乱,如果不是郭子仪力挽狂澜,唐代宗这位子怕是不稳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长安如此容易就失陷,其实主要在于安史爆发后大唐政局不稳,政权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内部不稳,而藩镇影响到了时局。换句话说,自己家的事情还没有搞清楚,难怪外人惦记着!

《旧唐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