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坏”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坏”

亲子间隙,家庭纷争,婚姻不幸,或许我们这么深的家庭矛盾,但生活中有的是难熬的瞬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烦恼和伤痕。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谁的生活不染尘埃,“都挺好”是粉饰太平的骗局。

​心软是病,懂事要命,很多时候你过得不好真的是因为面对恶意还“不够坏”。

你的忍让,换来的是他人的嚣张,你的善良,换来的是他人的狠辣。

​​可这一切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恰恰说明:世间的恶意是没有道理可说的。

不管你做的再好,都会有人讨厌你。

即使你没有做错什么,依旧有人和你过不去。

这世界总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有些恶会不由分说就被强加到你身上的,别人伤害你,欺负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此外,还有两句真相: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

你越弱的时候,坏人越多。

他们之所以攻击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生活大爆炸》有一句很残忍的台词:“如果你太善良,这个世界会把你啃得尸骨无存。”

除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社会这个大染缸对“24k纯好人”的恶意也在滋长。

比如,你没有底线,你就会不断被挑战底线;

比如,你不懂得拒绝,你就不得不接受很多不喜欢的人和事情;

比如,你没有防人之心,你就会被欺骗,被伤害。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他们之所以攻击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他用苹果做隐喻解释道:

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苹果。那么,当苹果切好后,你舍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刀子是思维,苹果是痛苦本身。很多时候都是思维定势,导致了痛苦。

再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如果你是苹果,而他人有一把锋利的刀子,别人发现你是那个好切的苹果,还会舍得放下刀子吗?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

“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他们不用费什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什么骨气,他们就会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你。”

所以,拿出你的原则,亮出你的态度,做一个不好惹的人,才不会处处变得被动。

​“学坏”比“学好”更重要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着要做一个“好人”。

但其实学坏比学好更重要。

温暖,正直,善良,这当然没错,但不知道“坏”,低估了“恶”,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最终连累的还是最爱你的人。

你一定见过,很多没有学“坏”,不懂反击,而一再受伤的人:

在校园里,受到欺负,不会“告状”,不敢反击;

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反而逆来顺受;

在感情里,遇到垃圾人,还纠缠着怕放手伤害对方;

在婚姻里,被家暴,被出轨,被无视,还傻傻地找自己的问题;

……

在他们受到伤害后,第一反应,是忍让,是平息,他们渴望用“和平”去解决问题。

可是却因为不够“坏”,没有让施暴者真正付出代价,让他们觉得伤害你成本太低,而被伤害的更深。

很赞成季羡林先生的一个观点:“我发现,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人就是坏人,是不会变好的。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期待用你的“好”去感动一个人,而要去用你的“坏”,去保护自己。

就像武志红的另一个隐喻 —— 内心的钩子。

“一个人要去你家里挂衣服,但你家里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假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衣服,自然就会放弃。”

“学坏”就是在藏起你内心的钩子,不要让人找到你的软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学坏不是去主动攻击,不是去做错事,不是去卑鄙处世,而是区别去对待那些真正的恶意,去更强大地反击伤害。

“学坏”是当危险到来之前和危险降临时就为自己披上盔甲。

谁都不傻,只是有时候不忍心拆穿而已,对于能感受到的恶,还是要在伤害之前及时防范,在伤害之后及时止损。

狠心一点,远离垃圾人;冷漠一点,别引狼入室;清醒一点,别让别有心机的人,利用你的天真和善良……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坏”

变得坏一点,才能活得好一点

作家桐华说:

当你的眼睛,不再黑白分明如婴儿时,你眼前的世界,也就会不再黑白分明。

就会有真诚的冷漠,虚伪的善良,褒与贬的模糊,黑与白的交杂。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善即恶,多得是复杂的人性和多变的中间灰暗地带。

无论何时心存良善,但也要懂得自保。

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情,活得坏一点,才能活得好一点。

以下几个忠告送给不够坏的你:

1.对于不幸的家庭,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靠自己赢回来。

2.对于残酷的社会,收起你的刀子嘴,藏起你的豆腐心。

3.对于善良的自己,你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4.对于无端的恶意,能用实力说话,就别用眼泪招架。

无论何时都请记住:

一生温暖纯良,但不要愚善;一生天真纯洁,但不要好骗;一生迎着光走,但不要看不到黑暗……

愿你,看淡世事沧桑,内心依旧安然无恙;愿你,感性地去爱,理性地去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