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的演講,什麼是哲學,什麼是幸福?通俗易懂,很有啟發

周國平演講。很好!

星星的後面是什麼——6歲孩童的人生追問

要知道哲學與人生的關係,人生與哲學的一些重要問題,先要了解什麼是哲學。以往,很多人對哲學有一個誤會,總覺得哲學這東西很抽象,離大家很遠;另一種看法是哲學很枯燥。我真正領悟哲學是通過自學,而不是課堂上學的。我自己看大哲學家的書,例如柏拉圖、康德、尼采,看了他們的書才明白哲學是怎麼回事。簡單地說,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它是鼓勵人去想問題的,真正的哲學是不給你答案的。一個人一旦理性開始啟動了,他就會開始想這個問題,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從我女兒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寶貝寶貝》是我為女兒寫的一本書,主要是寫她從出生到6歲,也就是從嬰兒期到幼兒期的表現,寫我的觀察、感受和思考。

我女兒在四五歲的時候就提出了大量的哲學問題,有一次她問媽媽:“雲後面是什麼?”媽媽說:“雲後面是星星。”她又問:“星星後面是什麼?”媽媽說:“還是星星。”她說:“我問的是最後的是什麼?”媽媽就說不出來了,因為媽媽認為沒有最後。女兒就感到奇怪了,怎麼會沒有最後?她轉過頭來就問我:“爸爸,你看看房間不是有天花板嗎?”她的意思是天也有個頂嘛,她無法想象宇宙會是無限的,宇宙有限和無限的空間問題就是個基本的哲學問題。還有一回,她問:“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哪兒來的?”媽媽說:“神話裡面說是女媧造的。”她馬上就問:“女媧是誰造的?”這個就是哲學的追問,追根究底人類的來源,世界的來源。她還問過一個問題:“媽媽,你說世界的外面是什麼?”媽媽說:“外面還有個世界吧。”她就說:“哦,知道了,那是世界的下一曲。”她聽過CD光盤,知道這一曲下面還有下一曲,她知道世界是層層往外推的,但始終讓她納悶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為什麼是無限的”?追問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最原初的,也是永恆的世界問題。兩千年來,哲學家們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時間為什麼會過去——哲學開始於困惑

“時間為什麼要過去?什麼是時間?”女兒5歲的時候跟我提出了什麼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把我問住了,因為我知道時間這個問題是解釋不清楚的。我說:“寶貝,你提出了特別好的問題,但是爸爸說不清楚。”她說:“你不是哲學家嗎?你怎麼也說不清楚。”我說:“好多大哲學家都沒有搞清楚,爸爸是個小哲學家,就更說不清楚了。”她說:“不管大小,反正你是哲學家,你就想一想吧。”我說:“好,我們一起來想這個問題。”然後她真的開始琢磨這個問題,有一天她就跟她媽媽說:“媽媽,我知道時間是怎麼回事了。”媽媽讓她說一說。她說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句話,剛才還在,現在沒有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女兒非常準確的把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性質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我很佩服她。過幾天,她又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爸爸,這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會不會還有另一個我?”我一聽這個問題汗毛都豎起來了,我想小小年紀怎麼想這種問題,因為這是無解的問題,所以當時我就想打岔,我說:“可能吧,說不定你還能遇到她呢。”她一聽就特別生氣地打斷我,她說不會的,然後轉過頭去跟她媽媽說:“媽媽,當你老了的時候,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又會生出一個人來,那個人長得跟你完全不一樣,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講的是輪迴呀。5歲的小孩怎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後來我想起來了,在她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問她媽媽:“爺爺上哪兒去了?”她有外公、外婆、奶奶,就是沒有見過爺爺,她的小朋友們是有爺爺的。媽媽說:“爺爺到天上去了,變天使了。”她就問為什麼變天使了,媽媽說:“爺爺生病了,變了天使病就好了。”有時候我跟我太太聊起以前的事情,她就會問:“那時候我在哪裡?我是不是在媽媽肚子裡呀?”媽媽說:“那時候媽媽肚子裡還沒你呢。”她奇怪了:“那我在哪裡呀?”她不能想像有一個時候她是不存在的,媽媽就告訴她:“那時候你是天使,你在天上。”她就說:“哦,那時我還在天上,我還在選媽媽呢。”這個很詩意,慢慢地她就形成這樣一個想法了:人出生以前是在天上,是天使,然後出生了就到地上來了,成了人,死了以後又要變天使了,又要到天上了。可是到了天上以後是不是還會回來呢?實際上她腦子裡在想這個。我說這些是想說明實際上哲學真正的根本問題,比如生、死,哲學的大問題包括對世界的理解、看法、對人生的追問,其實都是很自然的。

有人會問:“你孩子這麼小就想這些問題了,是不是受你的影響?”其實,我在家裡從來不談哲學問題。有一本書叫《孩子都是哲學家》,這個命題我是完全相信的,當一個人的理性開始覺醒的時候,他就會遭遇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實際上就是真正的哲學。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都說過:“哲學開始於猜疑”。當一個人對人生感到疑惑、困惑的時候,他就開始進行哲學思考了。哲學可分為兩大領域,一個領域是世界觀,對世界的思考;另外一個領域就是人生觀,對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我今天主要是談談對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

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怎麼活才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具體說來可以包含三個問題,第一,人怎麼樣過一輩子才是有價值的,才是讓自己滿意的。西方哲學只會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這個“好”實際上是指一個令人滿意的幸福生活,即幸福觀的問題。第二,人怎麼樣過日子是正當的、對的、應該的?這個含義實際上就是道德,怎樣活才像人,才是高貴的,道德和信仰問題是連在一起的。第三,有人提出來,人總是要死的,最後什麼都變得虛無了,那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生死問題,它追問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哲學的問題包含幸福、道德和信仰、生死問題三方面。

怎樣活著才快樂——幸福的定義

由於時間有限,我就談第一個問題,幸福問題。人怎樣活才是讓人滿意的,才是幸福的,生活質量才是高的?

其實,我覺得人和人的區別就是價值觀,不在於外在的區別,而在於人生中你到底看重什麼了,你是為什麼而活的,這才是最重要的。那麼,人生中到底什麼東西才是值得我們珍惜和追求的呢?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我認為,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生命,生命是人生一切價值的基礎,是最基本的價值,沒有生命什麼都是空的,所以,在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的是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實不管有沒有災難,這都應該是社會的共識,是最基本的價值觀點。另一個寶貴的東西,人區別於其它生物、動物的最根本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人生價值最重要的是生命和精神。我可以簡單地把“幸福”縮成“快樂而有意義”,實際上對於幸福觀,哲學史上有兩派觀點:一派叫做快樂主義,他們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中國比較激進的是道家,他們講的是生命的快樂,古希臘的伊壁鳩魯是西方快樂主義的創始人,到後來基本上是英國哲學家傳承的脈絡;另外一派叫完善主義,他們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或者是精神的完善。完善主義在西方的代表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到古羅馬的士多歌學派,德國尤其以康德為代表。中國強調道德完善的是儒家,孔子就是強調人生的價值在於道德的完善。而我發現,這兩派代表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更加看重精神的快樂。

如果說幸福就是快樂的話,這種快樂可以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生命的快樂,一個是精神的快樂。在生命的快樂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區別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是生命本身的這種快樂;另外一個是物質慾望的滿足。很多哲學家尤其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國的道家都一再強調,物質的慾望往往是社會刺激出來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比如二三十年前,我們誰家想著要去買小車?那時候中國人還不能自己買小車,大家都是騎自行車,現在不一樣了,好像沒有車就不對了,而且還要比誰的是好車。這種慾望是怎麼來的?是人和人比出來的,並不是生命本身所需要的。當然,物質的滿足也會帶來一點快樂,但是我覺得這種快樂是很膚淺的。

生命本身真正需要的那種快樂是特別深刻的,是巨大的,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欣賞中國道家的思想,中國道家強調“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喜,就是說本來的生命要把它保護好,不要讓物質的東西去侵害它。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失去性命之情,性命是本來的生命、真實的生命,生命本來的感受不要去損害它,把自己迷失在物質裡面,迷失在社會世俗裡面,像這樣就顛倒了。不過,這種情況在我們現在是比比皆是,對物質的追求、物質的消費享受……其實這些根本不是生命所需要的,但是很多人就是為奢侈的生活忙碌一輩子,很少真正想到為自己的生命做點什麼。

金錢對人生的影響有多大——比爾·蓋茨的幸福

其實,生命對於物質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基本上生活過得去就行了,再多的東西、再奢侈的東西,實際上也是累贅,對生命本身的幸福並沒有增加什麼。那麼,生命本來的需要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古老而又平凡的東西,但是它們是永恆的,譬如對健康的需要。托爾斯泰講過一句話,他說,真正的物質幸福對於個人來說不是金錢,而是健康,對於人類來說是和平。我覺得他講得特別到位,對於個人來說錢再多而沒有健康,那就全都是空。而我現在發現,人們對於健康非常重視,非常注意養生,書店裡最暢銷的書都是養生一類的,有本書叫《把吃進去的病吃回去》,暢銷得不得了,連續幾個月排暢銷榜第一,另外還有《求醫不如求己》、《養身守冊》、《身體使用守冊》等都特別暢銷。我覺得這樣也不正常,對健康的那種關注有些過頭了。這說明大家的心理很緊張,對健康的問題很緊張,把精力都用在這個上面了。

本來人有個健康的身體是為了享受生活,結果卻把健康本身作為一個花很多精力去小心保護的東西,這種心理就不健康了。其實,我覺得心態好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生命需要安全感,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主張的幸福就是快樂,他強調人應該追求快樂,但是這種快樂的定義是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也就是身體健康、靈魂寧靜。伊壁鳩魯主張人可以去追求快樂,但是一定要理性地去追求快樂,你不要為了追求一種快樂埋下了更大的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要想得長遠一點。

人生主要是由平凡的生活組成的,有了這些平凡的生活,人類就能延續、發展。我們把歷史上的時代分成亂世、治世,亂世指的是兵荒馬亂、妻離子散;治世是指好的時代,安居樂業的時代。如果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這個國家的制度就是有問題的。從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最後還是要落腳到平凡的生活中來。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叫蒙田,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有一張照片,是他抱著當時兩歲的女兒,下面貼了一行字:只有在這時候,我才感到最幸福。我相信他講的完全是真話,這種對孩子的感情、親情所帶來的快樂真的是生命根底裡的東西。

德國有一個作家叫伯爾,他有一篇小說,講的是一個發達國家的旅遊者到意大利去旅遊,到那裡以後,他看見海邊停了一條漁船,船上有一個青年漁夫躺在上面打瞌睡,他就給他照相,相機的“喀嚓”聲把漁夫給吵醒了,然後他就跟漁夫聊天,他說:“你不應該躺在這上面曬太陽。”漁夫就問他:“我應該幹什麼?”他說:“你應該出海去打魚。”漁夫問:“然後呢?”他說:“然後你就把魚拿去賣掉,可以得到錢啊。”“然後呢?”“然後你就用這些錢買一條更大的漁船啊。”“然後呢?”“然後可以打更多的魚啊。”“然後呢?”就這樣一直問下去,問到最後,他說:“你可以買一條最現代化的漁船。”漁夫就問:“然後呢?”旅遊者就說:“然後你就可以躺在這兒曬太陽了。”漁夫說:“用不著,我現在就可以了。”這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金錢只是一個手段,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滿足的途徑之一。但是往往有人迷失在追求手段的路途上了,忘記自己本來的目的是什麼。金錢不是最好的東西,生命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好的東西。套用托爾斯泰的話:我幸福的目標是“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如此足矣。”

一個人要真正活得幸福,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就是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對它是很感興趣的,那個時候你的智力、頭腦是開動的,在做事情本身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動腦子的創造性的快樂,還有智力的運用和生長的快樂。一個人怎麼樣才算在這個世界上有事業,我認為有兩個標誌,一個是真興趣,不是因為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附加的報酬、地位、名譽等等,而是這件事情本身給你帶來的最大的快樂;另一個,有意義感,也就是通過做這件事情讓你感到了有價值、有意義。

另外,擁有豐富的心靈生活也是幸福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怎樣才能有豐富的心靈呢?我是主張兩個途徑:一個是閱讀,養成讀書的習慣,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中國本來是個讀書大國,以前不讀書的人是做不了官的,現在提倡辦學習型的組織,做學習型的官員和企業家,我覺得這個很對,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人的精神素質和閱讀關係確實很大。我發現,那些真正大有作為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是終身的讀者。溫總理曾經談過,他在大學的時候,一共有36門課,他用一半的時間來對付那些課程,用一半的時間來博覽群書,而且到現在一直堅持讀書,並且堅持做筆記。如何讓內心豐富起來呢?我主張大家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比如我自己,從5歲開始寫日記。一開始很幼稚,因為那時候還是比較窮的,很難得吃到一些點心,那會兒爸爸經常帶我去他同事家作客,主人就會拿出些點心來給我吃。吃了以後我就想,過了幾天就忘了,不就白吃了嗎?我得把它留住,所以我自己弄了個小本子,哪天在哪兒吃的什麼好東西都記下來,然後平時沒事的時候翻出來看看,把它留住。我通過寫日記留住了生活中很多好滋味,這些好滋味就不僅是那些點心了,是人生中的各種感受。

(根據周國平在江海世紀大講壇的演講編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