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在筆者老家,發生了個事情,挺有意思。一個村民去當地一個農資門市買了某品牌的化肥,因為家裡沒錢,和農資門市的店主又是一個家族的,所以約定賒賬幾個月,等到糧食豐收賣錢了,再還。到家,村民就把化肥施肥的田裡,過段時間發現,苗的漲勢很慢,還出現黃苗的現象,這可是以往都沒出現的事情。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村民就開始懷疑,自己買的化肥是不是假的,找到了農資門市的店主,要求解決。這個農資門市,在他們村經營了很久,從來沒出現這種情況,店主實地去看了好幾個買了同樣化肥的村民,果然都是這樣。店主反應到經銷商,要求退款、換貨,經銷商卻死不承認,認為是村民使用不當的問題。當即,店主投訴到縣裡,縣裡派人抽查,化肥品質有確實問題,開始徹查經銷商。抽查的結果,原來是經銷商偷換了化肥,以假亂真,已經好幾百戶村民中招,縣裡給予嚴苛的處罰,要求經銷商按照規定賠償村民損失。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最終,這個村民,獲得了2萬塊錢的賠償,這裡麵包括了田裡的損失。賒賬買東西,然後獲得賠償。我不知道這個村民該高興,還是不高興,畢竟自己沒花錢,卻獲得了2萬塊的收入。筆者只能為這個村民感到慶幸,在農村,我相信有絕大多數的村民,買到假的農資,卻有苦說不出,被騙了也找不到地方維權。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從農村交易的環節來看,賒賬是最常見的交易方式,產生這種交易方式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農民所買的產品價格貴,金額高,農民一時不能拿出這麼多的錢;二是農民的生活非常貧困,手中沒有閒錢。這都導致了農民必須通過賒賬的方式先購買所需生產資料,等到糧食豐收以後,賣掉糧食再去還賬。這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尤其體現在購買農業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方面,如化肥、農藥、種子等,因為農民需求量大,但手中又沒有閒錢,只能等到豐收後再來結賬。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也有村民因為還不上錢,吃上官司,這其中便涉及到村民之間的賒賬和壞賬問題。一般而言村民是願意把化肥賒買給那些信譽好的村民,這樣不會拖欠很久,但是村民之間彼此都很熟悉,見面時會不會因為欠別人的賬感到不好意思。有的村民說,“該怎麼著還是怎麼著,不會不好意思。有了錢就給了,也不會拖太久。”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這是比較講究信譽的村民,莊稼豐收以後,就把化肥的欠款給結了。但有些村民因為其他的事情而一再拖欠化肥款,當看到要賬的來時,一般家裡的男主人會選擇躲出去,留下婦女在家裡和他們周旋。村民不給欠款的藉口大多是糧食還沒有賣出去,雖然有的糧食賣出去了,但卻把錢用到更加緊急的事情上了所以也會說糧食還沒有賣出去。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同住在一個村落中,居住的空間範圍是有限的,消息傳播的範圍也是有限的,因此要賬的人知道誰家賣了糧食,才會去誰家要賬,而且一般都是選在飯點上,此時家裡的男主人在家,以便於溝通和交流。要賬是講究技巧的。要賬會選擇在糧食豐收後的一段時間,因為要等到把糧食出售以後才能拿到錢。如果去要賬時,家裡沒有大人只有小孩,他們一般會等到快吃飯時,如果大人還沒有回來,便會離開。針對要賬,大多數的村民都會及時的還賬,如果有急事,也不會拖欠很久。但有一部分村民因為經濟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會一直拖欠。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賒賬在一個大家族的農村中,很常見,也會經常產生摩擦。賣方通過賒賬,打開了銷售,但是很難收回。賒賬的對象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這涉及到以後是否容易收回賬款。筆者家的親戚就經歷過,10多年前,別人欠了他2千,最近才還上的。

村民欠錢買化肥,最後還獲賠2萬塊,在農村賒賬行為可不可取?

當然,現在的情況,並不是村民不還錢,以前賒賬是因為沒錢,現在賒賬則是為了保險,害怕商品假了,尤其是農資,一旦買到假貨,基本一年的收成也就沒了。門店也通過賒賬來建立信任,打通銷售,這是相互的,因此賒賬不僅僅只是商業中一種交易的方式,更是農村中的一種常見現象,而這種現象則涉及到農民之間的經濟往來。如果真出現了質量不合格的商品,賒賬又是農民維權的一種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