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訓做不起來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向寧家居達人


之前看過一些新聞報道,首先是青訓選苗的門檻太高,一年的訓練費就好幾萬,這直接把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直接拒之門外了,更別說農村和偏遠山區的孩子,連個足球場的地方都沒有,哪有條件和機會去踢足球。

巴西為何足球那麼好,出了那麼多的球星,好多都是從貧民窟裡走出來的,足球能全指望中高層收入群體嗎。

意大利球星皮爾洛並不是普遍現象,他是熱愛足球,他沒有聽他爹的直接進入家族鋼鐵企業,而是憑藉個人努力成為了一名著名的足球明星。

所以說青訓要降低門檻,吸納更多的群體足球愛好者進入,要加大投入,普及足球,讓玩足球成為大眾活動項目,而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那樣足球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農民文武大俠


大家都知道青訓的重要性,但是青訓卻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跟缺少保護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魯能的青訓做的非常好,也獲得過不少的榮譽,但是其實背後也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很多小球員不顧合約,在經紀人和家長的帶領下違約出走,甚至出國鍍金,然後回來在進入其他俱樂部來獲得高薪,這樣做的人層出不窮,這對魯能影響非常大。當然球員是應該有自主選擇權的,決定留在魯能孩紙不留在這都是自己說了算的,但是由於沒有保護政策就會使得大多俱樂部都想吃現成的。

培養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花費事巨大的,不僅是金錢的消耗,更要有人細心的去培養,正因為這樣,培養青訓運動員是風險非常大的事,因此很多俱樂部就選擇了坐享其成,直接高薪挖牆腳就好了,但是對於魯能這樣實實在在搞青訓的俱樂部就非常吃虧了,對於我們國家的足球也不是個良性的發展。

因此還是需要出臺完善的保護機會,除掉那些只想吃現成的俱樂部的心思,讓他們都能夠投入到青訓中,這樣各俱樂部才能在競爭中求發展,一起把青訓搞起來,單單一個兩個俱樂部搞青訓力量還是有限的,還得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培養。


番茄愛球


青訓做不起來,其實是不是和熱愛有關呢?南美平民窟,非洲不毛之地,敘利亞戰火紛飛,其實都沒有青訓的基礎。也許他們也沒有刻意去強調什麼青訓,然後水平就比國足高,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情況。


都說現在足球學校收費高,那種學校本來就不是慈善機構,本來就不是為了中國青訓做的,那是拿來鍍金的,拿來高考加分的,性質都不一樣。


就好像中國的乒乓球吧,估計隨便一個街道辦的乒乓球冠軍都能吊打敘利亞職業乒乓球球員吧。這情況和青訓有關嗎?這是一種信手拈來的愛,不是刻意為之的所謂青訓。


10幾億人裡面真正熱愛足球的有多少,想想應該沒有乒乓球多吧,因為對乒乓球的愛是深入骨髓的,說起運動都想著拿起球拍去打乒乓球。


足球就並不是這樣了,大都是看熱鬧,真正下場踢的有幾個。如果真的熱愛,小朋友找個空地,拿書包擺好球門就能玩了。


現在足球就是掙大錢的代名詞,和喜歡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北鷹eagle


論中國足球的改革

中國足球不行就是青訓抓不起來,根本沒啥技術含量,根本不是一個職業球員。根本就是花大價錢得到的出場機會。不想說體制內的事,我也一知半解,也不能說那麼多。

我的想法如下:

縮減個各大俱樂部的球員工資預算,這個很重要,為我下面寫的做一個鋪墊。先組建一個120人員的構架,從15--25歲,每年齡段12人,以後全國招收滿15歲的球員500名,進行足球夏令營,費用組織一力承擔,只要你覺得有足夠實力都可報名,從中挑選12名球員著重培養。15--18歲期間是在校期間,所屬部門承擔費用與文化課類教育。18歲與20歲之間為過渡期,可以打中乙,中甲,冠軍可以拿獎金但不佔升級名額,20---25歲參加中超聯賽,以鍛鍊為目的,就當一個俱樂部一樣,如若涉及到國家隊比賽剩下的人打聯賽。工資問題,不要太高,畢竟這不是一個俱樂部。每級聯賽都拿一樣的工資,踢得好的可以給獎金激勵,能參加國家隊的,最後是獎金形式發放。組成架構以俱樂部與足協共同管轄,兩者同等關係,互相監督。球員25歲以後可以選擇加盟其他俱樂部。但必須支付所在組織一定量轉會費用,球員也可以選擇留下賺取這份工資,將來退役足協安排一個關於足球類體質內的工作。這樣的好處就是人員基本都是在同一戰術體系內,長時間在一起形成默契配合,就像軍隊一樣,在一個沒有誰會耍大牌。如遇不服管的取消成為職業球員的資格。這是短期內能形成戰鬥力的辦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Loris康康


別說青訓了,中甲和中超都脫軌了。

問中國足協

問 為什麼大量中甲球隊寧願故意輸球也不願意升中超?為啥足協在制定中超球隊的規則時完全不考慮中甲球隊的實際情況?讓中甲球隊如何敢升中超?

問 如果大量中甲球隊不願意升中超,那麼中甲的球隊和球員會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了嗎?進不了更高層次的聯賽,只能在中甲水平混吃等死,大部分優秀球員如何提升自己?

問 如果大量中甲球隊都不願意升中超,那麼被動升中超的隊伍如何給原來的中超老隊伍帶來威脅,沒有威脅哪有活力?中超水平如何提升?球隊球員水平如何提升?

問 中超聯賽與低層次聯賽完全脫節,中國足球還有未來嗎?


共產主義答疑解惑


根源是我國是崇文不尚武的國家,我國的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高考制度,外國是精英教育高校自主招生,所以他們的高校排名一定比我們高,別人大學主要就是生意,體育是他們普通階層其中最重要的捷徑,突破階層的捷徑…

我們足球籃球學費貴是因為人傢俱樂部不賺錢是賠錢的,正是社會制度的不同,反向其他行業的不同,足球籃球這種並沒有開放真正的市場經濟啊,所以不符合規律的事自然無法成功…而且即便學費便宜,現在城市化進程那麼快,我自身而言我自己的兒子現在馬上5歲了,如果踢球我就得不說每天送,一週兩三次送去踢球吧,那我也沒辦法上班了,送去踢球的地方老年人送不了只能用開車送,對我來說不是錢的事,是根本做不到


尤文英扎吉


一句話,窮人的孩子再有天賦也踢不上足球,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能一年拿起幾十萬送足校的家庭少之又少。中國不缺有天賦的孩子,缺的是伯樂,免費的伯樂。


社會你鵬gg


青訓不是做不起來,青訓已經在大面積的搞,只是由於專業的原因,沒有產出高質量的球員,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青訓。需要點耐心。


實際具體親為共享


原因有很多,說一些比較符合國情的

一、我們的考試製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存在決定了我們國家還是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所以大部分家長還是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學習上,我們高中的時候體育課有,可是基本上沒有上過!所以從這點上說幾乎這個群眾基礎就少了很多。

二、現有的踢球的培養成本很高,現在讓孩子去踢球的很多都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上面一條說的對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是會選擇按部就班的學習工作,這種機會成本是普通家庭承擔不起的,所以也不會輕易去冒險讓孩子走職業化的體育道路!


民予


  正好上期天下足球有個關於德國足球青訓的介紹。你可以看一下德國是如何做青訓的。再想想我們的足協,體育總局,各級政府有沒有為足球做些什麼?見紅把矛頭指向普通家長與民眾,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大賽慘敗:推動青訓計劃全面展開

十年前,德國隊在歐錦賽小組賽階段就早早被淘汰,尤其最後一場0:3負於葡萄牙B隊慘遭羞辱,年近40的馬特烏斯在那支國家隊中仍是主力,全隊25歲以下的只有巴拉克和代斯勒兩人。十年後,平均年齡25歲不到的德國隊是世界盃上最年輕的球隊之一,二十出頭的厄齊爾、穆勒、赫迪拉等小將用賞心悅目的足球宣告了德國足球的強勢迴歸,層出不窮的後起之秀也讓主帥勒夫“亂花漸欲迷人眼”。從暮氣沉沉的老人足球到活力四射的青春風暴,這十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其實早在1997年申辦世界盃期間,德國足協就已經開始考慮該如何為2006年於本土舉辦的世界盃打造一支強大的國家隊,而連續折戟98世界盃和2000歐洲盃則加速了青訓計劃的實施。足協青訓部負責人烏爾夫·肖特對此也坦承道:“1998年和2000年兩次大賽的鎩羽而歸,對我們的青訓項目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兩大支柱模式:訓練基地和青訓中心

德國足協所施行青訓計劃的核心,就是訓練基地和青訓中心的建立。目前足協在全國範圍內設有366個訓練基地,這裡集中了約14000名11歲至14歲前景看好的小球員,1000多名青訓教練在基地中負責對他們進行悉心指導。設立訓練基地的目的在於,讓小球員在俱樂部訓練之餘,額外在基地中接受每週一次以技戰術為核心的系統性培訓,隨著青訓項目的持續開展,全德統一的訓練計劃也在不斷的改進中:2002年時還只是以重複練習技術動作為主,而現在則側重於讓球員掌握踢比賽的方式,從而使其潛能可以得到更好的開發。目前出任U18國青隊主帥的赫魯貝什表示:“我們需要有如此深厚的基礎,這樣才能收穫足夠多的一流球員。”為了維持訓練基地的運營,德國足協每年至少撥款1000萬,過去九年已總計支出一億歐元,

除了足協之外,俱樂部也在青訓計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2002/03賽季開始,德甲和德乙的36支球隊必須設立自身的青訓中心,否則就將被取消參加聯賽的資格。青訓中心需配備全職教練、寄宿制學校和充足的訓練場地等基礎設施,這就強制了俱樂部必須對青訓加大投資,並會對本隊的青訓部門進行重新評估。當前約5500名12至23歲的球員在青訓中心中接受訓練,而足協和各俱樂部至今已為此投入五億巨資,僅去年就花費了8300萬歐元。

球星之路:從寄宿制學校到世界盃

青年才俊希望邁向職業球員之路,而俱樂部則需要符合比賽要求的球員,只有通過專業的訓練才可以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比如沙爾克04的青訓部就是這種專業訓練的提供者,從教練到司機,整個部門共有近100名員工。在走廊兩邊高掛著該部門推出的優秀青訓產品——24名職業球員的肖像,其中的諾伊爾、厄齊爾和馬蒂普已經參加了本屆世界盃,這既向人們展示了青訓部的輝煌過去,同時也昭示著目前受訓小球員的光明未來。

為了先下手為強儘早發掘到本地區的好苗子,沙爾克、多特蒙德、波鴻等俱樂部已經展開了人才爭奪戰,足球小子們只要年滿7歲就可以去球隊試訓接受挑選。小球員從12歲起每週訓練四次,15歲起最出色的球員升入俱樂部所屬的寄宿制學校,在這類足球精英學校內,青年球員除了踢球之外,同時也接受德語和數學等課程的教育。足協和俱樂部聯手在全德範圍內撒下大網,確保不會漏過一個高潛小妖。

成果斐然,足協依然保持冷靜

在德國足協的青訓模式推行十年之後,當下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參加南非世界盃的23名德國國腳中,19人經由青訓中心培養成材,6人是2009年U21歐青賽冠軍隊成員;此前一年內包攬U21、U19和U17三個級別的歐青賽冠軍,創下前無古人的紀錄;上賽季征戰德甲的552名球員中, 122人出自各俱樂部的青訓部門,這意味著青訓球員的比重達到了22%,而這一比例仍在持續上升中。

在顯著的成效面前,德國足協也並沒有被衝昏頭腦,德國職業足球聯盟主席塞弗特依然冷靜的認為:“要知道在滿意和自滿之間只有一線之差。”足協體育總監薩默爾也多次強調絕不可掉以輕心:“在大獲成功時,人們是最容易犯下錯誤的。”

德國足協與德國足球文化

德國足協構成(2007年數據)

德國足協區劃:21個州級足協,5個大區足協

綠色的南德足協、紫色的東北德足協,黃色的北德足協、淡藍色的西德足協以及紅色的西南德足協。

從學校到俱樂部,從地方足協帶德國足協,四位一體源源不斷向聯賽和國家隊輸送新鮮血液

享受比賽的樂趣是德國足球的核心,足協以技術、戰術、體能和意志為支柱,根據對國際足球的長期預測和當前趨勢的分析,結合德國足球的長處,打造出一支具有德國足球烙印的球隊。

德國足協七級培訓體制

第一級訓練:全面的運動能力培訓

幼兒組,運動帶來的樂趣:進行多種多樣的運動,瞭解足球的基本規則和皮球的運動規律。

各部分訓練內容和所佔比重——

比賽方式:在以20X15米為上限的場地中,進行4對4的比賽(也可增加一名門將),球門至多寬兩米,不記比分勝負。

第二級訓練:多樣化的技巧競技性訓練

F級青年隊:培養踢球的興趣:學習傳控帶等基本技術,接受基本戰術知識二隊灌輸,通過小型比賽瞭解該如何踢球。

在35X25米的場地中進行5對5或者6對6比賽,或在40X35米的場地中進行7對7比賽(均含門將),球門5米寬兩米高,不進行爭冠形勢的比賽。

E級青年隊,培養踢球的興趣:鍛鍊球性和帶球速度,提高技術訓練的難度,學習球場上空間分佈的戰術觀,通過小型比賽瞭解該如何踢球,形成勝負概念,組織當地球隊進行比賽。

在55X35米的場地中進行7對7比賽(含門將),球門5米寬兩米高。

第三級訓練:足球方面的基礎訓練

D級青年隊,以嚴肅態度學習踢球:培養踢球的樂趣和創造性,進行基本技術的系統性訓練,根據攻防位置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習小組配合的基本戰術,培養球員的個性、鬥志和爭勝心,組織同級球隊進行聯賽。

在50X70米的場地中進行7對7、8對8或者9對9的比賽(含門將),球門5米寬兩米高。

C級青年隊,以嚴肅態度學習踢球:穩固踢球的樂趣,在對手施壓下和高速運動時仍能做出技術動作,深化在攻守方面的小組戰術學習,補足身體素質方面的不足,養成踢球所需的體能,明瞭個人在場內場外對自己和團隊所承擔的責任,組織同級球隊進行聯賽。

在70X100米的場地中進行11對11的比賽(含門將),球門7.32米寬2.44米高。

第四級訓練:展開專業訓練

A級和B級青年隊,應用技戰術和富有激情的投入比賽:保持踢球的樂趣,態度嚴肅並希望有好的表現,在對手施壓下、高速運動和時間緊迫時仍能做出精確的技術動作,根據球員不同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完善小組和球隊中的戰術,保持全面穩定的體能狀況。

第五級訓練:增加強度的過渡性訓練

領會職業足球: 強化個人訓練,根據不同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身體素質訓練以及對其所需基本技術的完善,進一步優化戰術意識,要求球員在場上擁有紀律性和全力以赴的意願。

第六級訓練:高效強化訓練——球員能力完善

致力於職業足球:對成功充滿渴望,在最高強度的對手施壓、高速運動和時間緊迫時仍能做出精確的技術動作,戰術多樣,保持足球比賽所需最高水準的體能狀態,建立擁有領袖的等級制度分明的球隊。

第七級訓練:高效強化訓練——球員狀態保持

為職業足球做出表率:在最高強度的對手施壓、高速運動和時間緊迫時仍能做出精確的技術動作,可依據形勢不同帶領球隊自動做出戰術變動,對小組戰術進行操控,儘可能保持足球比賽所需最高水準的體能狀態,場內場外起到榜樣的作用。

分級訓練制度與球員年齡以及所處各級球隊對應關係

假如我們擁有如此的青訓體系與訓練目標。硬件與軟件都能跟上,家長真的會不願意讓孩子踢球嗎??見紅這個人...真的沒話說他...

我覺上面的回答都不接地氣,青訓好不好要看看最底層的從業者是什麼狀態,教孩子踢球的足球教練和足球老師,基本上孩子們接觸足球大部分會通過這兩種人,而現在國內的情況是,這些教練和老師本身的能力太差了,各學校的老師們也就有那麼一兩本上面發下來的課本做教案,有的甚至都沒有,他們怎麼可能會教出踢球好的孩子呢?看看德國青訓的教練數量就知道差距在哪裡,青訓做的好不好,教練的從業人數是最直觀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