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赔款造就“日本奇迹”?

甲午赔款造就“日本奇迹”?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

经济学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大清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这笔赔款与日本经济的起飞无关,相反,它成为日本后来惨败的伏笔。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十分迅速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端于18世纪70年代,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

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此后,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历时接近或超过一个世纪,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相反,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就被大幅度缩短了,其工业化时间不超过50年,到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为什么如此快速?其工业化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张宇燕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迅速且顺利的工业化,是靠了来自清朝的战争赔款。

据张宇燕先生的估算,马关赔款等于日本两年多的国民收入,“如果把全部赔款加在一起,则大体相当于日本三四年的国民收入。这意味着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们也能够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过上三四年。”(张宇燕《说服自我》)

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数额庞大的赔偿,如按明治二十八年(1896年)的财政收入计算,这笔赔款相当于4年零2个月的财政收入”,“日本把这笔赔款一部分用于军备扩张和振兴工业,一部分储存到伦敦银行作为日本保有的外币,在实行着金本位的列国之间通行,成功地导入了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加藤佑三《东亚近代史》)

根据张宇燕等人的观点,甲午战争后10年内,日本的公司数量由2884家增至8895家,资本由25000万日元增至93000万日元。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资本总额只相当于清廷赔款的一半,通过侵略,一夜之间它翻了两番。巨额赔款使日本能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使日本的金融市场获得了国际竞争力。

为何与甲午赔款无关

但是,“大清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第一,日本从清廷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13900万日元,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共30500万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

也就是说,日本拿到赔款之后并没有用来发展经济,没有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没有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而是拿它来扩军,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甲午赔款造就“日本奇迹”?

19世纪末日本街景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更加刺激了它对外扩张的野心。于是,日本政府便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做准备。

早在马关议和期间,日本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大将即提出,以“扩大利益线,称霸东洋”为目的,把师团编制加以扩大,以便作为战略单位使用。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打败俄国远东军队的扩军计划,把师团的建制翻一番,即在原有的6个师团的基础上再增加6个师团,并迅速扩大炮兵和骑兵,使其成为能够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军队。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大将也提出了庞大的扩充海军的计划。“其目标是要在德国或法国同俄国联合起来时,用以击沉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合派到东方来的舰队。”(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将赔款用于军事扩张而不是用来发展经济,导致日本后来侵略别国却被迫无条件投降。

第二,如果说清廷的赔款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那么,甲午战争之后的一段时期应该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日本1886年的人均国民收人只相当于英国(1765-1785年)的60%、美国(1834-1843年)的29%、德国(1850-1859年)的45%。

日本的实际GNP由1885年的38.52亿日元增加到1940年228.48亿日元,55年中增加近5倍,年平均增长3.29%;同期内,日本的实际人均GNP值则由1885年的101日元增至1940年的318日元,55年间增加2倍多,年均增长率2.1%。这个增长速度并不惊人。

第三,众所周知,日本的工业化,开始于二战之后,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1956-1973年这一期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迅猛的经济增长态势,被誉为“经济奇迹”。

日本的“经济奇迹”或者说日本的经济起飞,显然不能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廷赔款相联系,因为这个时间跨度太大,将近50年。而且,二战末期,日本的经济非常萧条,濒临崩溃。

虽然日本曾经获得了巨额的甲午战争赔款,在二战后这样的衰败基础上,那些赔款早已“随风而逝”了。

甲午赔款造就“日本奇迹”?

广岛核爆后的废墟

二战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日本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矿业生产量急剧下降。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得到快速增长?

一方面,美国和日本采取的诸多措施以及朝鲜战争等契机,促使日本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5月干脆一笔勾销,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此外,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向日本提供的贷款和美援物资达23亿美元。“道奇整顿”使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等,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的“特需”收入,1950年为1.49亿美元,1953年猛增为8.09亿。战争期间合计为24.7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一半。

在上述种种举措的作用下,1956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正式宣布:“现在已不再是‘战后’,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得到恢复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被称为开发主义的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促进国家视为必要的产业,并以该产业为导向去诱导民间企业。具体讲,即确定优先产业,制定发展该产业的计划,并动员有关技术的发展。

在产业的选择上,日本抛弃了战前那种军需产业,而以和平产业为主要扶植对象。在经济恢复以后,日本首先选择家电产业作为扶植产业。

家电产业直接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改进。家电产业的增长,一是普及了耐用消费品;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被称为“阴影下劳动”的主力军家庭主妇的生活时间;三是形成了大众消费品市场。

开发主义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