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年轻时遭遇的不顺,

其实是命运馈赠的礼物,

只有学会慢下来,

才可能在后面的坡道中快上去。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少年得志何尝不是一种陷阱?

有多少少年得志最后都变成了高开低走。

演艺圈出名趁早的典型例子——李小璐不就是这样?

17岁就凭借《天浴》拿到第三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主演的《都是天使惹的祸》,那个单纯的小护士也颇让人喜欢。

还有《奋斗》中霸道又有点儿虚荣的杨晓芸,也被她演得真实接地气。

谁料到开头越是华丽,结局越是潦草。

本来应该凭借演技登顶的李小璐,后来只能凭借女儿、网红脸和做头发的狗血剧情登上热搜。

凭实力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快速成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智识与能力,只会摔得更惨。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得自运气之物,也可能被运气取回,而且往往出乎意料地迅速被取走。

1

福不承运,德不配位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我是演员》中,有一期孙茜和张小斐拿到了《盲山》的剧本,看到剧本后,张小斐觉得时间本来就不多了,别管剧本合不合理,应该抓紧时间先对戏。

然而刚拿到剧本,孙茜就表示剧本有问题,称自己的角色太傻,要捋捋清楚,(角色)从哪里来的,有什么样的学历家庭背景,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和遭遇。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孙茜的做法,觉得她太自我,不够尊重自己的搭档。

但事实上,捋剧本就是一个演员梳理角色的过程,演员不只要呈现剧本上写的,更要呈现剧本上没写的。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譬如张小斐饰演的角色,被关在一个房间里,而看守她的,是孙茜饰演的同样曾经被拐卖过来的女人,她也曾经历过和张小斐一样的抗争,直到被现实打败,渐渐选择屈从。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她抗争的代价体现在她走路一瘸一拐的细节上,剧本上没有交代这个角色是瘸腿,但是孙茜通过梳理这个角色的背景、内心轨迹和遭遇,加上了这个细节,在短短几分钟里便留给了观众无限令人遐想的空间。

演员与演员之间,功力高低就在于细节。

而很多流量明星,为什么演一部砸一部?

原因正是在于成名太早,而积累跟不上。

你可以本色出演青涩的女大学生,却无法演绎出在三四十岁女人的智慧和优雅。

你可以在不同偶像剧中用同样的瞪眼嘟嘴扮演傻白甜,却无法撑起事业型女强人走路带风的自信和干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福不承运,福,是一个人平时的积累和修行,而运,则是时运。

一个人因为偶然的运气获得成功,如果自身积累不够,就容易高开低走,也就是所谓的福不承运。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而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等运气到了的时候,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曾国藩被封侯以后,长子曾纪泽受封为荫生,但曾国藩觉得孩子还太小,希望他别太早参加乡试,最好等到24岁再去考。

巧的是,左宗棠在这一点上和曾国藩不谋而合。

左宗棠的长子也是少年得志,17岁便中了举人,身为人父,自然是喜笑颜开,没想到左宗棠得知消息后,却对孩子说了八个字:且为尔喜,且为尔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家书中,左宗棠说了几个理由:

首先,年少成名且最终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屈指可数,但多数年少成名的人当中,中年以后的成就远远达不到以前的期望,究其原因,是因为年轻时过于聪慧,知道的东西虽然多,但忘的也快,远不如冥思苦想来的记忆深刻。

其次,太早成名,年轻人容易自满,从而失去继续深入钻研的动力,导致固步自封,难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最后,左宗棠深知儿子的资质一般,这次能考上举人,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所以左宗棠命儿子在家多读几年书,暂缓参加会试。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但风停了呢?自然逃不了被摔死的命运。

运始终会有消退的一天,但唯有福才能拖底,保证你不会摔得太惨。

2

一流人才:三年成形,五年成才,八年成火候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现代画家陆俨少曾说过:学画早年成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应该是单纯的,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去。

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苦难是创作的温床,走得太顺未必是件好事。

一方面丧失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作品也显得空洞单调,另一方面,沉浸在过重的功利心和欲望中,难以沉下心来慢慢打磨。

很多人都不是天才,无非是后天勤学苦练,一点点拉开差距罢了。

以前在戏台上,角儿从来不是光有花架子就可以的,台下的观众可不买单,光是劈双叉一项基本功,就要人命了,让裆部贴住墙,在屁股后面放把椅子,老师就坐在椅子上,直到把你的腿撕成一字型。

为了练出好眼神,过去的老艺人会用土纸卷个细细的筒,在黑暗中点着,把那点亮光移向哪里,眼睛就转向哪里。

这些基本功,是没有捷径的,只能下笨功夫,一点点修炼过硬的业务能力。

日本学者近藤大介在中国生活多年后,曾提出过一个问题:

中国有很多工厂能够为世界一流的品牌做代工,为什么却没有自行研发的中国品牌?

直到有一次近藤大介和位于北京的资生堂研究所所长一起吃饭,请教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资生堂拥有一流的技术,那么能不能请您说一个这间研究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呢?”

这位所长思考了片刻,回答说“应该是人员流动不定吧。在化妆品的基础研究阶段,我们一般需要坚持10年或者20年,可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没有这个耐性。这也许是因为外面有更加色彩斑斓的世界吧。

在日本,虽然终身雇佣制濒临解体,但是一个人在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后,到60岁退休为止的35年里,这个人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还有一次,近藤大介在整理名片时,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京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一共收到了4500多张中国人的名片,等到他回国时,发现依然在名片上写的那家公司工作的人,只有25%左右。

而这些留下的人呢,大多数都是公务员或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员工只有10%还在原来的公司工作。

而在他交换名片的日本人中,辞职的民营企业的员工人数比例只占10%。

这说明什么?

人们都想着快速成功,谁还有心思静下来慢慢修炼内功?

演艺圈有一个说法,三年成形,五年成才,八年成火候,我认为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适用。

要做到一流的水平,即便资质过人,不埋头深耕个五年八年的,也难以成火候。

3

快速成功最大的危害:误把运气当实力

渴望快速成功,正在毁掉多少年轻人

金融市场中,不少高收益交易员因为特殊的偏差现象赚得盆满钵满,以为是自己眼光独到、决策有方,于是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运气带来的红利,换了豪车、扩大了房子面积、把更多钱投入市场中。

快速成功带来的晕眩感,就像是吃了毒蘑菇后产生的幻觉,让你一边飘飘然一边走向麻烦和事故。

《随机漫步的傻瓜》的作者塔勒布曾目睹过无数所谓的高收益交易员在股市中被炸掉,他们通常在魁梧的警卫的陪同下步出交易所,然后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们的踪影。

那些所谓的高收益交易员经历了快速成功后,往往以为他们本应赚那么多,却忽略了运气的作用,于是继续加大投入,无视潜在的风险,直到危机来临,他们猝不及防,一夜之间负债累累。

快速成功最大的危害就是,让人误把运气当实力。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岳云鹏的人物稿,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刚刚进师门的时候,岳云鹏是干杂活为主,学艺为辅,每天在台下扫扫地、干干活。

岳云鹏的资质平庸,连比他晚来的师弟都上台表演了,他呢,还在扫地,甚至因为吃得多干活又不利索,差点儿被开除。

岳云鹏只能以勤补拙,4点就起床干活、练嗓,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在背贯口。

打好了基本功,这才渐渐悟出了相声的道,懂得把握相声的节奏。

稻盛和夫也是因为毕业之后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不得不在公司一直熬着,沉下心来做研究,攻克公司当时最艰难的技术问题。

年轻时遭遇的不顺,其实是命运馈赠的礼物,只有学会慢下来,才可能在后面的坡道中快上去,只有经历了前期的坎坷,才能把后面的路走顺。

最后: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人生平均只有7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2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但大多数普通人因为早期的经验和财富积累不够而错过前面几次机会,真正能够把握住的机会也就是后面的1-2次机会。

所以那些你错过的机会,本来就不是属于你的。

把自己当做一家企业去做,快速成功,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往往会高开低走,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慢慢成功,自己这家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