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中心做“紅娘”,江蘇高校對接實體經濟結出“黃金果”

交匯點訊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以解決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為目的,一直以來是高等教育系統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對接實體經濟開展的如何?怎樣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中心做“红娘”,江苏高校对接实体经济结出“黄金果”

10月16日,江蘇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省科技廳、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在徐州召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對接實體經濟暨管理工作培訓會,來自省內外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內近60家知名企業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出席會議,就新時代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運行與管理,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建設展開研討。

教育部長點贊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2018年,南京大學固態照明與節能電子學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尺寸0.5微米,規模4億像素的芯片研製,這是世界上像素密度最高像素規模最大的成像芯片。消息一出,震驚了半導體產業界。輝煌成績的背後,是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持續推進。 7年前,繼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之後,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省級高校協同創新計劃。 “江蘇省2012年啟動實施高校協同創新計劃以來,組織高校與國內外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力量緊密合作,開展協同創新和聯合科技攻關,建設人才、學科和科研三位一體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洪流表示,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已有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教育部認定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8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76個,60餘所高校通過自有資源和經費籌措,成立了200多個校級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省和校三級高校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2017年下半年開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的實施進入第二個週期,省政府成立了高水平大學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包括高校協同創新計劃在內的四大專項的實施。2018年,省教育廳、財政廳、科技廳聯合召開了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推進會及協同創新成果展示洽談會,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應運而生。 “兩年多來,我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圍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國家、行業、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在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服務發展等方面又取得積極進展。”省教育廳科學技術與產業處處長張兆臣告訴記者,2018、2019年教育部開展了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認定工作,省教育廳積極組織,擇優推薦,兩年共獲認定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8個,認定總數位居全國第一,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取得了全國公認的顯著成就。 “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曾在相關場合表示。

校企“聯姻”,攜手解決若干重大需求

經過7年的探索和努力,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取得的成果也十分亮眼,記者在現場的展牌上看到,一批企業的重大需求和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校企合作取得的“黃金果”令人矚目。 老工業基地的徐州,曾面臨一個問題:煤炭採完後採煤塌陷地如何治理。在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的幫助下,徐州先後創造了包括潘安湖、九里湖、安國溼地等在內的多個治理典範模式,形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麗景象。 “中心目的是為整合科研院所和政府、企業的資源,共同破解煤礦老工業基地資源與環境束縛。”中心副主任郭廣禮介紹,徐州市通過這種科研院所與政府、企業的資源協同利用和科技創新的作用,將工礦廢棄地開發為建設用地,實現新增建設用地一萬畝,建設了現代工業園區、物流基地、文化產業園等,促使煤炭產業向現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態旅遊等產業的轉型發展,促進了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 無獨有偶,新沂市錫沂高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新型研發機構,也是科研院所科技資源直接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典型案例。該研究院目的在於建設新沂市包括新材料產業測試研發技術諮詢、科技成果轉化、小型生產企業服務和孵化等在內的服務平臺,推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在該平臺的服務和孵化作用下,新沂市成長起了一批包括華信新材料等在內的高新材料企業。 蘇州大學牽頭的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研發出55吋電容觸控傳感器的批量工藝和關鍵納米材料,在國際上形成了唯一大尺寸柔性觸控產品的量產能力,入選“十二五”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發明吸附材料突破吸油速度慢世界難題,應用於墨西哥灣等原油洩漏事故處置。 南京大學軟件新技術與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與華為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共建“華為南京大學聯合實驗室”、東南大學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與中民築友建設有限公司聯合研發“裝配式建築”、蘇州大學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與江蘇集萃有機光電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生產“OLED照明生產示範線”……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發展的“黃金果”日益增多。

專家獻言,協同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協調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學校機制體制改革功不可沒。”南京工業大學科研部部長管國鋒與參會者分享學校對接實體經濟的經驗做法,近幾年來南京工業大學協調創新的成果有目共睹,該校“膜材料與膜過程協同創新中心”協同相關企業研發的造紙廢水零排放技術,解決了世界難題,建成了全球首套4萬噸/天製漿造紙廢水零排放示範工程。 管國鋒認為,高校要建立優化戰略協同機制,建章立制,出臺人才資源、績效、國際合作管理辦法;科研組織高效化,在基礎研究中注重校校協同,關鍵共性技術達成校所協同,成果轉化實現校企協同;升級資源配置機制,啟動“互聯網+協同創新”行動,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集成作用,實現設備資源技術共享。 “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的成績不言而喻,但也顯現一些問題和不足。”洪流認為,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實施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部分牽頭高校協同創新推進速度不快,協同創新成效校際之間不平衡,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針對這些問題,省教育廳將推動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改革發展,以取得創新成果重大突破為主攻方向,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科技改革30條”等科技創新和改革政策措施,發揮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作用,用足用好各項政策,充分調動各類創新資源的創新活力。 “各高校協同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但很多科研成果側重於實驗室階段的研究,離應用和服務社會還有距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洪流說,協同創新取得的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協同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最終目的,本次培訓會遴選了一批創新成果,分別與有關製造業領域的企業開展簽約,有80多項成果進行推介路演和洽談對接,近20個項目與企業達成了轉化意向。 交匯點記者 張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