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這名扶貧幹部當“紅娘”

疫情期間,這名扶貧幹部當“紅娘”

回到望謨後,李明(左)下村調研勞動力輸出情況。 受訪者供圖

“回到望謨已有一個月了,看著餘姚的企業很快招到了工人,越來越多的望謨人搭乘專車、專列赴餘姚就業,我覺得之前的工作真的太有意義了。”3月22日,餘姚掛職貴州黔西南州望謨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扶貧辦副主任李明如是說。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明曾在自家小區的門崗作為志願者值守。他更重要的工作,則是對接安排瞭望謨的務工人員來到餘姚工作,既解決了餘姚的招工難,也解決了望謨的務工難問題。

在家休整期間,他在小區參加防疫

李明是餘姚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副主任,他與望謨結緣是在2018年,當年4月26日,他被派遣至望謨縣開展“三年脫貧攻堅”工作。

今年1月19日,李明回到餘姚的家中準備過年休整。

新冠肺炎疫情來得突然,李明所在的餘姚鳳山街道醬園街社區舜江名苑小區內,常住人口較多,防疫工作並不輕鬆。

“當時有位熱心居民,建了一個小區黨員志願者服務群,有上百人,餘姚市委組織部也有要求,在家黨員要積極參加社區防疫工作,所以我也加了進去。”李明說。

大家對於志願服務很踴躍,都會爭搶著去做,“我在報名時就說,週一到週五我都有空,大夥兒隨時可以叫我。”於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半,根據值班要求,李明到小區門崗義務值守,為出入人員測量體溫、核查身份、校驗出行信息等。

在餘姚他深入企業,將信息傳遞給望謨

作為扶貧攻堅的掛職幹部,李明在防疫期間,關注最多的仍然是東西部協作信息。

由於復工復產的需要,餘姚的不少企業勞動力需求缺口很大,招工遇到了瓶頸;另一頭的望謨縣,則恰恰相反,不少人外出就業之路被疫情阻斷了。

2月12日,農曆正月十九,李明接到了望謨縣委組織部部長的來電,“主要是詢問我,餘姚這邊需不需要勞動力,擔心因疫情影響,把人送過來後,是不是需要隔離,務工人員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等。”李明告訴記者。

同時,餘姚的“邦首電器”等公司,也輾轉打聽聯繫到了李明,復工迫在眉睫,這些企業希望李明能夠儘快組織一些望謨的勞動力來餘姚務工。

為了更清楚地瞭解雙方信息,做好對接工作,李明走進多家企業瞭解情況,向望謨提供餘姚方面的用工需求信息。

“其實我做的就是答疑解惑、幫助雙方傳達信息的工作。”李明說,最後兩地人社部門通力協作,出臺了員工補貼、包車、專列及來到餘姚後的住宿、吃飯、培訓上崗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2月17日,在李明的牽線搭橋下,首批61名望謨籍勞動力分乘3輛包車抵達餘姚,分別進入“大葉園林”“錦隆電器”兩家企業工作。

在望謨他走鄉穿村,把勞動力輸出到餘姚

2月22日,李明在接到上級通知後,又一次抵達望謨開展工作。下了飛機後,他即刻趕往新屯、打易等勞務輸出較多的鄉鎮街道,對接兩地勞務協作事宜。

在當地,李明瞭解了望謨到底還有多少人可以往外輸出就業,調研了鄉鎮對人員的安排情況,入戶詢問務工人員對來到餘姚後的收入有什麼要求,對於前往餘姚務工有哪些顧慮,可不可以解決,並向他們解答了餘姚的大體工資情況……

2月23日,就在李明趕過去的第二天,餘姚就有企業前往望謨,到當地直接招工。

說到這些,李明向記者談及了他們去年的一項工作。“去年初,望謨成立了縣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國有平臺公司,在望謨的每個鄉鎮都設有分公司,這樣一來,分公司可以直觀地對當地鄉鎮的勞動力情況做排摸,發動組織人員外出務工,一旦企業前來招工,便能第一時間得到分公司掌握的信息,企業不再需要一一摸底,提高了招工效率。”李明介紹道,而這一次,正是得益於前期所做的工作,餘姚的企業很快便招到了工人。

同時,兩地人社部門加強合作,將餘姚復工企業的招工信息發送到望謨就業扶貧微信小程序上,當地群眾可線上選擇中意的企業和崗位,經核酸檢測確認健康後,便可搭乘專車、專列來到餘姚上班。

3月6日傍晚,第10批125名望謨籍務工人員搭乘專列來到餘姚工作。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望謨已向餘姚輸送1600多名務工人員,是去年的2倍多,其中80%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2月11日,在望謨縣委縣政府召開的脫貧攻堅會議上,明確今年把餘姚作為望謨勞務輸出的重要地,全力保障餘姚企業用工,“在這一刻,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真的是很有意義的。”李明笑道。

今年他將迎來“大考”,要攻破深度貧困村堡壘

2020年,對於李明來說是脫貧攻堅的“大考”之年,作為貴州僅剩的9個尚未脫貧縣之一,望謨必須摘帽,“在望謨,我們常說‘遠種果,近養殖,一年脫貧抓就業’,同時還有個‘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指標,現在看來,不愁吃、不愁穿的‘兩不愁’和保教育、保醫療、保住房的‘三保障’已基本解決,而人均年收入3747元的‘一達標’正是我們要攻破的難點。”李明表示。

“接下去,我們將通過黨建扶貧+就業幫扶、消費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指導幫扶等‘1+X’幫扶模式,堅決攻克深度貧困村的堡壘。”李明信心滿滿。記者 朱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