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些地下室,竟然讓大家搶著“進駐”,一呆就大半天

東城區都市馨園社區裡,曾經混亂擁擠的地下群租房騰退成了居民活動中心。從四四方方的小門臉兒進去,下幾層臺階,映入眼簾的就是走廊兩側掛成排的花燈,幾盞是荷花蓮蓬燈,幾盞是紅彤彤的雙魚成福燈,還有一孔雀開屏格外亮眼。

北京這些地下室,竟然讓大家搶著“進駐”,一呆就大半天

手工編織工作坊裡的展板上掛滿了五色彩繩扎的燈籠、鐵絲和彩色絲襪箍的小花,還有各式各樣的福袋和香囊。六七位大媽正在為社區裡的“鄰里節”做最後的排練,旁邊的乒乓球室裡,兩位大爺正較著勁兒。

再往裡走就是非遺博物館,非遺傳承的“能人”們在非遺博物館裡展示出各式各樣的絕活。14個非遺項目常駐其中,崇文門的歷史又在這一間間工作室裡“活”了起來。

“廚子舍展區”是這裡頭最熱鬧的一個。非遺傳承人舍增泰就是這社區裡的居民,自從在地下博物館裡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讓許多人領略了老北京清真民間宴席深藏的精湛技藝。在蒙鑲技藝展區裡,皮老虎、焊槍、吊機和汽油罐一字排開,生了鏽的老物件講述著當年寶石鑲嵌盛行一時的故事。

豐臺區芳群園社區的方莊民間藝術館裡則充滿了文藝氣息。布藝室裡,張大媽正趁著眼神兒還好,仔細地縫著一個虎頭娃娃;絹花室裡,倪大姐正給箍好的鐵圈包上彩色絹布。“來玩兒唄!”剪紙室裡,紀大媽說著就剪出了一幅鴛鴦戲水。“夏天上剪紙課的時候認識了幾個老姐妹,現在大家沒事兒還會常來。”

不遠處另一個社區的地下人防工程通道入口,兩扇嶄新的玻璃門顯得與眾不同。通道里長長的樓梯旁還有一條半米寬的履帶,裡頭的空間則被分隔成一間間獨立帶門鎖的屋子,大的有近十多平方米,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原來,這裡被改造成了美家美庫自助式倉儲,每月花費幾百元就可以租到一間,成了許多居民歸置家裡閒置物件的好去處。裝修好不到兩個月,20多間倉庫就已租賃出去一大半。

近兩年裡,隨著地下空間的整治和騰退,不少人防工程地下室都一改“髒、亂、差”的形象,變得乾淨整潔,並在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裡派上了大用場。朝陽區翠城馨園的陽光益民公社啟用之後,社區里老年居民頭疼腦熱時有了更方便的去處。地瓜社區成立以來,老年合唱團有了排練的地兒,孩子們有了學習和玩耍的空間,讀書愛好者有了買書交流的去處,街坊鄰居也常到這裡來喝茶嘮家常。

這些地下室小門樓看上去毫不起眼,走進去卻是別有洞天。整治騰退消除了安全隱患,也為一方居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來源:北京晚報·北京新聞 記者:楊天悅 鄧偉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