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中國父母群體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我做這些都是為你好。

一種名叫“為你好”的定語,為無數父母提供了綁架孩子人生的道德工具。

他們用無數個為你好的藉口來按頭孩子的人生向自己期待的方向前進,但很可悲的是,他們並不會意識到:他們的孩子,其實並不是自己的孩子。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這樣的一句話聽起來似乎很奇怪,自己懷胎十月生的含辛茹苦幾十年養的,怎麼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

知名作家冰心女士在翻譯紀伯倫所著的《先知﹐論孩子》時,給予了它的譯文這樣的解讀: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生育”一詞所涵蓋的人生幾十年的行動,其前提並不是孩子的主觀意識“我想要來這個世界”,而是父母們對生命的延續帶來的渴望,才得以讓兒女誕生。

所以紀伯倫說,孩子是藉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卻並不是從父母而來因此成為父母的附屬物。

每一個小孩,都有其完整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人生,這些都不屬於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

但中國式父母,大多都並不這麼認為。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社會里,把父母的指令當作天一樣信奉,已經是被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並如此相安無事的度過了幾千年。

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婆婆心裡不爽要休了正房,丈夫就不得不這麼做,這是人人皆知的《孔雀東南飛》裡的悲慼。

時間流轉到已經相對自由的今天,父母以各種藉口相逼拆開有情人另外安排一個結婚對象,也依然是很常見的事情。

中國式的父母,用“我是過來人,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的藉口,徹底實現把孩子的獨立人生變成自己的附屬品的目標。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

幾乎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為你好”的父母的身影。

為你好,所以寫不完作業不準打球看電視。

為你好,所以專心做學術,藝術都是歪門邪道

為你好,所以大學專業必須聽我的,出來才好找工作和嫁人。

為你好,所以工作不要緊先抓緊結婚。

為你好,所以孩子不能只生一個,爭取三年就生倆。

為你好,所以你的人生,要聽父母的。

這些彷彿孫悟空的緊箍咒咒語般的“為你好”,讓無數人向父母妥協,再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麼走下去。

而中國式的父母,用幾千年來看似正確的道德工具,藉由自己的孩子去填補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的缺憾。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電視劇《武林外傳》

在《安徒生童話》中,有一個我記得了十多年的故事。

男主角從出生到長大,都被安放在父母的“手推車”裡,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父母規劃設定好。

他被父親推進大學的大門,被母親推進婚姻的大門裡,被妻子推進工作的大門裡,他變成打開別人人生夢想的那把鑰匙,卻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麼走。

這樣被“手推車”推動的人生,其實太常見了。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中學的時候,是讀感興趣的藝術類還是老老實實的學習,是父母決定的。

後來大學讀什麼專業,去什麼城市找什麼工作,跟什麼樣的人結婚生幾個小孩,甚至就連小孩該怎麼樣養,也在大多時候被父母決定了。

孩子擁有發表意見的權力,但父母也不過是表示我知道你的意見,但你還是得聽我的。

那些總說“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他們的孩子,並不是自己的孩子。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從誕生擁有思想的那一刻開始,屬於他們的人格和人生就已經不屬於父母。

父母可以扮演引導孩子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角色,卻不能強迫孩子成為自己的附屬品。

同樣的,感恩父母將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並且給予了全身心的愛和養育是為人的根本。

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要變成完成父母人生缺憾的那個工具,也不意味著要做打開父母理想人生大門的那把鑰匙。

“為你好”的父母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

不要總拿著“為你好”來綁架孩子的人生,因為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獨立的、獨特的個體,有著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憧憬。

即使有些人生的路可能會走錯,這也不是用“為你好”來強迫他們接受自己安排的理由。

畢竟,人生幾十年,總要給孩子機會去不撞南牆不回頭啊。


注: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