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福晟集團吳洋:解讀中國式商業運營邏輯

對話福晟集團吳洋:解讀中國式商業運營邏輯

“房地產走到今天,應該重視商業運營管理,很多開發商注重的是前端開發建設,看的是短期的現金流,沒有看到長期持有的利好,而忽略了後期的運營管理,其次就是我們融資的錢太‘貴’了。”作為在商業領域深耕二十載的“老兵”,福晟集團董事、福晟地產集團執行總裁、福晟商業集團總裁吳洋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目前商業地產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11月14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產城融合,賦能升級——2019中國城市運營與發展峰會”於廣州舉行,吳洋憑藉其智慧創新獨具特色的Officetree商業運營體系,一舉獲得“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中經城市運營與發展功勳人物獎”。

縱覽吳洋深耕商業領域20年,他對商業地產的發展擁有豐富而又獨到的運營管理經驗,曾任上海證大房產執行董事兼執行總裁、外灘金融中心(BFC)總裁,先後參與開發建設了上海證大大拇指廣場、五道口金融中心、喜馬拉雅中心、外灘金融中心等多個商業地標項目。

那麼,在吳洋看來,中國的商業地產發展形勢到底如何?對於商業地產的運營開發又有哪些獨到的理解?如何把握風口、抓住痛點,“活化”商業地產的發展路徑?

《中國經營報》記者會後對話吳洋,挖掘他背後的中國式商業地產的運營邏輯。

对话福晟集团吴洋:解读中国式商业运营逻辑
对话福晟集团吴洋:解读中国式商业运营逻辑

福晟集團董事、福晟地產集團執行總裁、福晟商業集團總裁吳洋(受訪者供圖)

談中外格局

《中國經營報》:從商業地產的微觀角度,您覺得中國和國外的商業地產格局有哪些異同?

吳洋:中國整體商業格局實際上是發展不均衡的,我看到過歐美日本的商業格局,其中發現一個普遍的特點,商業最終跟蹤的是消費者。

從消費者的喜好角度你會發現,中外的商業格局差距源於同質化的差異,而同質化的本質是商品種類太少,中國現在的商品種類應該是日本的20%左右,比如說中國只有20個品牌,而日本就有100個品牌,種類少勢必造成同質化嚴重。

其次看商品結構,商品的結構體系缺乏,很多商品結構沒有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沒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一個是空間體驗的需求,國外很多商業消費者願意去逛,因為給消費者帶來了能滿足個人需求及消費趨勢的空間環境。另一個是商品的體驗感,琳琅滿目的商品,能夠滿足消費者商品體驗感的需求。而我們現在這兩個是缺乏的,只是在一線城市個別地方有,但大部分地方仍缺乏。

《中國經營報》結合國外的經驗,您認為我們該如何發展自己的商業格局?

吳洋:我們只是剛剛進入瞭解消費者的階段。原來的開業是全年齡段,包羅萬象的百貨時代,現在不是了,現在是區塊鏈的時代,很小的IP時代,一個商業真正能做好,是滿足特定年齡段的人而不是全時段,比如網紅店都是針對年輕人,不是針對中老年階層。

商業產品越來越繁多的同時,它所涵蓋的空間就越來越小,就是這個夾層裡面,就在區塊裡面的IP組成的業態,這樣的商業才是生命力最強的。比如大悅城,就是迎合年輕人做了幾條特色的內部街,就把它做起來了。但是我們更多的商業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商業,處於5年或10年前那種類百貨型的業態,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談商業藍圖

《中國經營報》:中國格局普遍存在商品種類太少、同質化現象等情況,您覺得該如何打破這種格局?

吳洋:從簡單的投資邏輯來講很難,因為現在商業地產都是以重資產來開發,是簡單的開發商思維邏輯,而不是商業運營邏輯,這也是我們與國外做商業地產的本質區別。因為在國外做商業地產不是開發行為,而是商業運營行為,商業運營是前置的。

中國的商業地產,開發是前置的。我們更多的行為是不得已而做商業,不是主動地做商業,後期又不願意投入更多的運營費用,也不願意長期持有。但真正好的商業應該是長期持有,統一長期經營,收取長遠租金的。

其次,融資成本跟不上。現在運營商業地產賺的租金與融資成本不匹配,中國的融資成本基本在6%~8%,甚至更高。若單純靠租金回報,大多難以達到3.5%,好一點的運行5年、8年可能只到5%,再還銀行利息,最後融資成本都不夠。

從根本上解決就是從金融產品上解決,從融資端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亟待完善商業地產的REITs、證券化,而後商業地產才能真正走上覆興之路。

《中國經營報》:在您的心目中,未來商業地產的發展藍圖應該是什麼樣的?對於未來商業地產的發展您又會做出哪些籌備工作?

吳洋:從我個人角度,在退休之前還能做一個城市地標,親自再去操盤一個城市綜合體。比如三年前操刀的上海金融中心,我親自將它從一張白紙最後變成現實,落地建成。

從行業角度,房地產走到今天,應該開始重視商業運營管理。開發商更多注重的是開發建設,忽略了後端的運營管理,看的是短期的現金流,沒有看到長期持有帶來的利好。

從政策角度,我們的錢太貴,如何讓錢便宜些,能夠促進商業開發的發展。很多存量物業需要商業運營去提升,下一步應該更多注重商業運營管理體系,盤活現有的商業資產,我認為是下一個風口。

談智慧運營

《中國經營報》:以您具體操刀過的商業地產項目為例,在運營商業地產項目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哪裡?當時是如何突破難點的?

吳洋:商業地產最大的難點在於消費者的變化太快。我們團隊最開始在上海運作大拇指廣場時,運營階段介入得非常深,這個項目請了國外的建築師設計,還結合了當地的體驗,但我們的商業每過一兩年也會經歷陣痛。

我說的陣痛是品牌的更迭,消費趨勢變化太快,消費者永遠沒有忠誠度,他們在不斷接收新的東西。根據最初的預期,一個商業裡20%的馳名品牌可以實現5~10年的長期簽約,結果70%的品牌基本兩三年就要換掉,這是最大的痛苦。需要運營者不斷髮現變化、推陳出新,根據顧客的到訪率不斷調整運營。

我們當年運營商業地產中的一個超市,最初預算每天營業額保底80萬元,開業的第一個月,基本上可以達到80萬元營業額。但一個月後發現,每天的營業額在70萬、60萬、50萬元甚至持續下降,一個月中最低營業額降至25萬元。

結果必定是虧損,但超市自身的預算可以承受一年的虧損,所以他們並不急於改變。而我們經營者著急,我們以低租金招超市進駐,目的是帶客流進來,如果無法引流,其他業態也火不起來。

後來我們發現問題出在超市的商品結構上。在上海新區,30%為北方人、20%為歐美人士,當地人並不多,而超市出售的大多是長三角的食品;雖然超市還有個進口食品區,但也都是韓國食品,而歐美人士大多吃披薩不吃泡菜。

我們根據現狀做了詳細的報告,溝通超市管理者調整商品結構,超市核實之後發現確實如此,便調整了商品結構,銷售額就上去了。最高一天營業額達到200萬元,帶來的客流也不一樣了。

我們對每一個進駐的店都要變成消費者去看,這個店為什麼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麼,要怎麼調整。經營者也要充當消費者的角色,這就是商業運營。

《中國經營報》:自您加入福晟集團後,在以前對商業地產的發展經驗來看,您又運用了哪些經驗在福晟集團的商業地產上,幫助福晟集團少走彎路的?

吳洋:到福晟集團來更多是從事商辦物業,福晟的甲級寫字樓已經有5座了,緊接著還會有新的寫字樓誕生,這是福晟在商業地產上的優勢。我重新梳理了福晟商業寫字樓的定位,根據區域調整甲級寫字樓功能,使其符合產業結構,根據租戶的組成調整寫字樓功能,使其更符合商務生態區。

這是我來福晟前就研發的一個商業地產模式,叫智慧生命體。寫字樓好比一個生態鏈,這裡面由一個主要業態來滿足功能區的業態,而不是一個大雜燴。

在很多傳統的寫字樓出租過程中,只要給足租金無論什麼企業都能進駐,這樣是沒有生命力的。應該由主要企業組成主力業態,再通過上下游企業相連接,才能形成一個生命有機體。

我們根據片區生態,每一棟樓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讓這棟樓自身形成一個生態。比如這棟樓定位為金融大樓,就以保險銀行業為主;另一棟樓定位為商務樓,便根據當地產業園區的特點,在寫字樓集合產業園上下游的企業,每一棟樓形成可以互相交流的平臺,按照這樣的模式來運營。

比如福晟集團在福州的福晟·錢隆廣場,因為所處城市副中心,根據區位因素主要集合幾家大型的資產類別公司,還有創新、研發類企業,比如中國移動創新部門、小米、海爾研發部門,形成一個很有機的生態,我們叫作Officetree體系。從運營的角度去招租,而不是招完租再想運營。目前,由於“智慧運營”的落地,福晟·錢隆廣場已成為當地租金最高、入駐率也最高的一棟樓。

Officetree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資源共享、合作發展、品牌展示的平臺,讓企業在相互交流、資源共享過程中探索商務合作的更多可能;同時為樓宇內的白領人群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增值服務——以社群活動為核心,涵蓋健身、餐飲、生活配套、休閒娛樂等多種功能,把各種場景有效“裝進”寫字樓,滿足現代商務人群對辦公、生活、社交的多元需求,實現樂享辦公、快樂生活的目標。

中國經營報》: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深圳先行示範區規劃先後出臺,從商業運營角度,商業地產該如何迎合政策做出調整?

吳洋:從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釋放的利好來看,由於政策紅利帶來人口導入,人口導入勢必消費者增多,消費者增多勢必對整個城市的功能也就加強,功能加強商業也會隨之增多,對商業肯定是利好的。由於利好導致大量的人群進來,而商業地產要特別注意一點,這些人群的湧入我認為更多的是屬於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年輕人,要關注符合現代年輕人潮流的行業,按照年輕人的消費偏好、消費趨勢去佈局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