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北閣
電影裡己經給出了答案。在瑞德之前有一個老犯人被假釋出來,不久就因為年老休衰無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而自殺。而瑞德假釋後的經歷和那位老犯人的軌跡幾乎一致,只是瑞德沒有吊死在同一根橫樑上。瑞德能夠被假釋原因很簡單,前幾次年輕力壯,在監獄裡還能幹活有價值,最後一次年老的瑞德留在監獄己幹不了什麼活只是負擔,那就放他出去。就這麼簡單,和那幾句看似小清新的臺詞一點關係沒有。榨不出什麼價值了,幹不了活,滾!留在監獄或者等待假釋都是沒希望,只有逃出監獄才有未來!
因敵而變
這部電影我沒看過,接到邀請後我把電影看了一遍,簡單說說我的理解。電影裡面前後共見了3次假釋官,但是根據後面10年見一次的頻率,他應該在第十年時候也見過一次,不過電影沒體現出來。
瑞德第一次見到假釋官是他進入肖申克監獄的第20年,這時候的他充滿了出去的希望,從他回答問題的表情能看出他很認真的回答了假釋官的問題,渴望能夠假釋,他還年輕。
第二次見到假釋官時,他已經在監獄呆了30年,因為經歷了布魯克出獄後自殺的事件,瑞德已經不想出去了,他回答假釋官問題時表情很猶豫,這時他已經沒有出去的強烈願望,他已經放棄了出去的希望。
瑞德第三次見到假釋官時是他在監獄裡的第40個年頭,他已經徹底失去了出去想法,甚至是害怕出去,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老了,他知道自己出去後的結果會和布魯克一樣的,他故意氣假釋官想繼續留在監獄裡,假釋成功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擔心,出獄後雜貨店老闆告訴他上廁所不用報告時他竟然尿不出來了,如果不是安迪留下的信他的結局要麼是回到監獄要麼就是選擇和布魯克一樣了結自己的生命。
當人失去了自由以後會被剝奪一切,除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思想失去了希望以後就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長期的生活習慣會改變一切,就像安迪說的監獄高牆 ,開始你會痛恨它,慢慢你會喜歡它,最後你會離不開它。人活著就就要有希望
昊子軒
小時後我父親養過一隻鳥,關在籠子裡養的,養了很久,每天早上它都在嘰嘰喳喳的叫喚,吵個不停。某一天小鳥的叫喚不再那麼頻繁,我跑去觀察了會,以為它生病了,試著逗它,看它眼睛依然活靈活現,我打開鳥籠,鳥飛了出去,嚇的我半死,以為它跑了不再回來,沒承想,過了不到幾分鐘它又自己飛回到鳥籠裡。我趕緊關好籠子不禁暗喜,這鳥真傻,給機會都不跑。
後來我看了《肖生克的救贖》,裡面的老布,那個監獄裡的圖書管理員,刑滿釋放了,在監獄裡呆了一輩子,不知道是五十年還是六十年,總之是從小犯錯就坐了牢,在監獄,他的生活有規律,受人愛戴,不愁吃穿,也有事幹。出獄後的老布就上吊自殺了,起初覺得挺可憐,終究認為還是沒必要自殺吧。直到我想起了我家鳥的事,如果這人是鳥,把鳥放到陌生的環境裡,讓他自己覓食自己找伴,自己搭巢,你以為是給他自由,其實是讓他自生自滅。
電影裡瑞德跟假釋官談話的前面幾次,是報希望出去的,有著積極的願景,想出去看下多年沒有接觸過的世界。他給假釋官的談話裡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各種承諾和保證,他的生活技能,思路看起來還是社會上那一套阿諛奉承,陽奉陰違,儘管他多麼的真誠與善良,可在他不純粹的內心裡依然活著那個犯錯的小孩。事與願違,假釋官沒能給瑞德機會,是制度的強悍和不近人情把他的自由扼殺了,要把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沾染上社會陋習的靈魂徹底給洗掉。直到他心靈深處完全覺得連悔恨都是多餘的時候,才是那個"小孩"被消滅的時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機會溜走,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自由被剝奪。後來他想明白了,他清楚的知道出去和不出去只是換個環境生活,與其在外面的世界找生機,不如安逸的在監獄裡活著,這樣他還可以靠自己在監獄裡的資源過得比外面精彩。
無所謂出不出去,心被囚禁,到哪裡都是監獄。所以到最後那次申請答辯他已變得無所謂,內心已不在被囚禁。假釋官看出來他內心的自由度和心理空間,也依賴司法制度的管理給刑滿釋放的犯人找到超市收銀的工作。其實在瑞德來看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坐牢。外面的世界似乎比監獄還充滿不確定和恐懼。每當他上廁所打報告,吃飯打報告,旁邊的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出入也都是一個人,跟外面的社會格格不入,他就像關在籠子裡多年的鳥被放出,可他找不到夥伴和實物,那時候的他知道這才叫絕望,外面比監獄更加無情。出獄後的社會才是他人生路上又一堵高牆。是制度剝奪了他內心裡那個渴望自由的小孩,硬生生地把枷鎖銬在了他的心裡,即使走出監獄,也是牢房。
附加:
有人留言說文章沒有直面回答為什麼前兩次不放偏偏最後一次才放他出獄?
還是借用鳥的比喻說吧,如果把鳥放進鳥籠沒養幾天,它會叫喚不停,這代表它想逃離這個籠子,它渴望自由自在的飛翔,把籠子打開,鳥就不會飛回來了,這時的鳥還是鳥的本性。瑞德的前兩次答辯他有各種保證和期待,這就表明了他對自由的渴望。他嚮往美好,這無可厚非,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美好期待矇蔽了觀眾的眼以為假釋官不講人情。恰恰不是,因為假釋官知道他的渴望背後是想逃離,一個想逃離的人會是真正的救贖嗎?犯錯就要勇敢承擔,逃離就是對後果的無視,就不是真正的救贖。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恰恰是這個道理。
心理拍案
《肖申克的救贖》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有意義的電影,相信不少網友和我一樣,刷了不下三遍,但是每一次的感覺都不太一樣,每一次都能感悟到新的東西,對生活的希望,人性嘴臉的醜陋,對自己命運的掌控......
都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瑞德從懷揣著迫切的希望到希望的熱情一點點被磨滅,他看透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一點點被體制化,被順從化。其實這三次的談話結果都是必然的,從影片的細節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接下來我分析一下我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次談話對面坐了五個人,瑞德被問了兩個問題。從他進門的行為舉止來看,表現的很拘束,嘴唇是緊緊抿著的,手不停的在攥動著自己的帽簷,第一次被問到:“你因被判終身囚禁在此服刑了20年”第二次是“你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改過自新。”他的回答顯然充滿了急迫感,儘自己全身的努力,想讓自己儘量的表現的好一些,從而能得到釋放。在解釋自己是否改過自新時,他甚至換了三重不同的解釋,從“是的,先生,絕對改了,先生”到“我是說,我已經接受教訓了”再到最後的“說實話,我已經完全改變了,不會再對社會有危險了,我向上帝保證。”一層一層的遞進解釋,其實是他認為自己還有機會能得到釋放,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依然是抱有些許期待的,對外面的花花世界還是很嚮往的。
第二次談話是十年之後,場景是一樣的,問題也是一樣的,他被問到“你因被判終身囚禁在此服刑了30年”他的回答也和第一次大同小異,但是神態之間似乎多了一絲的不在乎,嘴角多了一絲絲的微笑,不知道是在嘲諷詢問者,還是在自嘲。因為他自己心裡清楚,這一次同樣只是走一個流程,並不會放他出去,但是他還是抱有希望,因為這是他自己內心的一個矛盾點,同時也是這部電影對細節刻畫,令人深思的一個劇情點。之前布魯克斯的不願離去事件其實就已經為他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埋下了一個伏筆。正如他自己所說“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很討厭它,但是日子久了你會發現自己離不開它了”其實這就是被監獄體制化的一個表現,同時也側面凸顯出了人性的一些黑暗點。
最後一次進來的時候,有3個細節,特別耐人尋味。第一:雖然審核的人數還是五個人,但是其中的一個卻換成了女的;第二:他們落座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前兩次的清一色無人連坐了,二是側邊兩個,中間三個;第三:他們讓他落座時,不像之前的兩次那樣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讓他坐下,而是加了一個敬詞“請”。由此可以看出這次的審核似乎在暗示著他可以得到釋放了。反觀他,再也不像是之前的兩次那樣,對自己抱有希望,認為自己有機會可以出去,並且言行舉止似乎流露出一絲絲的不屑與不耐煩,甚至用調侃的口吻讓審核官趕緊敲下與前兩次一樣駁回的印章。然而,第三次他通過了,不再被駁回,他被假釋了,重新獲得了自由。
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多多留言溝通呀,如果哪裡回答的不好,也十分歡迎留言交流。
最後,希望大家能留下手中那個寶貴的贊,要是能給個關注的話,那將是萬分的感謝!
喬巴帶你看電影
我也經歷過辦信用卡,給我發信息讓我辦,申請了打電話審核以後不通過,後來又發信息讓我辦,辦了以後給我打電話審核,我直接給它掛球了,愛下不下,最後竟然給我下了,覺著應該是差不多的,瑞德最後是去你媽的,愛放不放,老子無所謂了
忽而今夏M
我認為他最後一次才跟假釋官員談話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先說他進監獄的原因,原著裡瑞德給他的妻子投了保險,並把妻子汽車的剎車系統做了手腳,想殺害妻子,沒想到把搭車的兩個鄰居也賠了進去,三個人都死了,被判無期徒刑。
第一次談話是在被關了第20年的時候
他非常認真的積極承認錯誤,並且滿懷期望想出去,從他的目光中能看出他非常積極,結果是沒能出去。
第二次是第30年的時候,他回答得有點散慢了,當然態度依然很誠懇,表示已經認識到錯誤了。並且痛改前非,目光有點憂傷了,因為他的獄友60歲的時候出去,因為適應不了外面的生活自殺了,對於他們那種已經在監獄幾十年的人。已經習慣了體制化,他怕自己出去會像獄友一樣被社會淘汰,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監獄裡有朋友,出去的慾望自己不是很大了。結局當然是沒能出去。
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第40年的時候,他的態度已經無所謂了,可是他認錯的態度還是那麼誠懇,他是那麼懊悔,可以看出他真的老了,他想待在監獄的決心已經有點堅定了,也不想掙扎,可能覺得沒有作用,即使他還是有點想出去。他無所謂的態度可能是想到他的好友安迪越獄成功了,他已經沒有什麼遺憾和牽掛。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跟他的好朋友安迪有很大關係,最後一次跟假釋官談話,也是安迪越獄成功的時候,前面的獄長因為貪汙罪自殺了,假釋官覺得前獄長肯定也沒讓犯人們好過過,肯定有打過他們,虐待他們,新的獄長他們覺得他可憐又有積極的態度,覺得他很可憐,被他的話動容了,所以把他釋放了。
第三個原因有點扯,當一個人態度積極表示想出去的時候,假釋官覺得他還沒意識到錯誤,當然不讓他出去。當他覺得不在乎了,不想出去了,別人會覺得改造他成功了,就放他出去了。我聽說在精神病院裡,越說自己正常的,沒病的,越不能出去,反而最不在乎的那個人,醫生覺得他好了,就把他放了。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這個道理不?
內在氣質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老瑞德在第三次假釋時,終於獲得了自由。相比於前兩次的假釋審問,最後一次的瑞德可謂言辭激烈說話不留情面。可就是這樣反而能獲得了假釋通過得到了自由,為何會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其實細心一看,還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分析原因前,我們得先來了解一般監獄假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1.犯人服刑達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時間(在那個時候的美國,達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請假釋了,好比刑期是30年,服刑10犯人就可以申請。)2.犯人監獄遵守監獄規則。3.通過一些審核被認定為的確有一些悔改表現,且不會再給社會帶來危害。這就是假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下面分析瑞德之所以獲得假設的原因。
一.假釋審問官通過最後一次假設審核與瑞德前兩次假釋時所謂的悔改表現對比,覺得其是真有悔改。
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都知道,前兩次瑞德被假釋審問官叫去時,瑞德一個勁兒的迫不及待的表現說其如何真實的悔改和知錯了,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他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對自由的渴望,想要迎合審核人員想要聽的說辭,以至於其所謂的悔過自新表達的非常官方和千篇一律。
絕大多數想要通過假釋的人說的都會是他那一套說辭,在當時經驗豐富的假釋審問官看來,像瑞德這一類人所謂的知道悔改不過是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說的話而已,畢竟能這麼快這麼迫不及待認錯悔改的人其內心是不可能真的悔改了的。
而在第三次假釋審核人員到來時,對面的老瑞德,從老友安迪事件中對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因為他此刻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所謂的改過自新無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說辭而已,因為改過自新就是彌補自己曾經放下的錯誤。而他已經不可能去彌補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因為他的錯誤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被關在監獄這麼多年,他已然從一個稚嫩的年輕人到如今的垂垂老矣的老人,這種遺憾是他已經永遠無法彌補的了,所以他何談改過自新?因為他永遠無法再改過自新了,這是一種思想的改變,是瑞德對自身所犯錯誤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改變。這是前兩次假釋審核人員沒有從瑞德身上看到的,而這也正是審核人員想看到的,因為只有這樣的表現才證明了瑞德是真的有改過自新了。
二.因為老布和安迪的事兒,瑞德對自由已經不再那麼渴望,還有其對自己所犯下錯誤的愧疚,他甚至認為自己就該待在監獄裡。
因為老布出獄不久適應不了新世界的生活而痛苦直至最後自殺,當時的瑞德就說到過這種體制問題:“起初你討厭他,然後逐漸的習慣了他,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制,當我們習慣於一種制度的時候,我們就成為這種制度的犧牲品。”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瑞德的感同深受。
在面對假釋審問官的提問時瑞德回答:“後悔?事實上我沒有哪一天不後悔,我後悔不是因為我在監獄服役,也不是因為你們我應該覺得後悔……趕緊把你的章蓋上去吧老弟,別在浪費我的時間了,說句實話,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實上瑞德認為他就應該待在監獄,應該接受懲罰,這才是一個人內心真正後悔的標誌,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能否在走出監獄已經不在乎了。對於瑞德來說,後悔曾經犯下的錯,繼續在肖申克監獄服刑就是自己的救贖。
在假釋審問官看來,一個人越是能坦然面對自己接受懲罰的現實,就代表他改過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經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贖,所以那一刻,假釋審問官才毫不猶豫的蓋上了章同意假釋。
熒幕精彩瞬間
瑞德在《肖生克的救贖》中有過3次申請假釋的場面:
1
第一次,他表現得異常緊張,語氣不自然,目光閃躲,回答獄警的問話時是小心翼翼且帶著一絲恐懼的,說出來的話也比較沒說服力,比如說,自己已經得到了教訓洗心革面了,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套話。
第二次,雖然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肢體語言變得自然了,也沒那麼緊張了,但是說出的話還是讓人聽著沒誠意,還是哪些套話,比如,我已經好了,不會危害是會了,上帝作證等等。
第三次,他再次面談時終於打動了獄警,我們先來看看這次能是他獲得自由的對話。
官員:你已經服刑40年了,告訴我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我想想看,我不太明白這個詞的含義。
官員:就是說準備好重返社會···
瑞德:這個我懂,年輕人。但對我它只是一個虛詞,政客發明的詞。讓你們年輕人穿上西服繫好領帶有活幹。你想了解我什麼,是否後悔犯罪嗎?
官員:你後悔嗎?
瑞德:我每一天都在後悔,但不是因為受到了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想給他講道理告訴他什麼是對是錯。可我辦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個垂老之軀。我得接受這個現實。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兒,你蓋章吧!別再浪費我的時間,跟你說句實話吧,我他媽的不在乎了。
很明顯,這次瑞德沒有用到任何“我會改過自新”、“上帝作證”等套話來取悅獄警,而是擺出了一副已經無慾無求的狀態去講述自己的感受,甚至到最後都有種自暴自棄的感覺了。
<strong>
2
劇中在圖書館養鳥的Brooks的情況證明,如果不惹事生非,遵守規矩,安安靜靜地呆在牢裡的話,待的越長,獲得假釋的機會就越大,而此時的瑞德已經在牢裡待了40年了。
再次瑞德的談話技巧也幫了不小的忙。現實中我們也會碰到這種情況,找人幫忙,一開口便說,算了,說了你也幫不了。這反而會激起對方的興趣或引起對方的關注。瑞德的一句話就有點看穿對方的意思,而權威一般不希望被別人看成自己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還有一點,裡德關於後悔的談話,看似說得很隨意,但卻準確無誤地表達了自己已改過自新的事實。
最後一點就是,獄警似乎也覺得瑞德待的時間已經夠長,已經消磨掉他的銳氣了,現在出去他也沒什麼動機做出違法的事 ,放他走應該也不會在對社會做出什麼傷害。
所以,綜合時間、談話方式和動機方面的因素,瑞德得以在最後一次談話成功獲得假釋。
郭兒
一入監門深似海,來到肖申克,就不要奢望自由了。有機會出去,10年一次,假釋談話。效果如何,瑞德有發言權。
他是監獄裡的資深老油條了,人脈深,路子廣。能夠在魚龍混雜、三教九流的肖申克監獄謀得一個安身角落,並且靠倒賣資源獲得一定地位,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會看人、會說話是免不了的。可以想象,當瑞德第一次參加假釋談話時,他會多麼重視這個機會,務求走出監獄,得到久違的自由。
然是事與願違,儘管他用最標準的套話表達自己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決心,希望能夠得到重新做人的機會,聽慣這一套說辭的假釋官還是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個否決。深受打擊的瑞德第二次假釋談話時,沉穩了許多,不再那麼慷慨陳詞了。畢竟10年冷板凳不好坐,再被看成是演戲演砸了可不好。然而儘管小心翼翼了,這一次還是被否決。
第三次面見假釋官,瑞德已經在牢裡呆了40年,鬚髮變白,年紀一大把,眼神都變了不少。他已經看慣監獄風雲,認清人性百態,也已經熟悉和接受了在監獄裡耗去大半生的命運。在剩餘不多的生命裡,出去不出去,自由不自由,對他來說已經沒什麼意義。既然假釋已經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無欲則剛的他在假釋官面前反而可以放鬆地表達自己了。他的表達也很簡單,那就是去你的假釋,老子不需要了。他也不是洩憤,而是看清之後的平靜。自由不能說不是好東西,但這東西的主動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何苦爭取?
結果呢,這一波反傳統操作換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他被同意假釋了。
為什麼呢?影片裡沒有交代假釋官的思路,我覺得不外乎這幾種可能:
1.正如瑞德理解的那樣,假釋不假釋的關鍵不在於犯人自己,而在於假釋官。不管犯人說些什麼,假釋官都有自己的判斷,而且無須告訴你判斷的理由。這就有點隨心所欲的意思了,類似於傳說中的簽證官看心情給簽證吧。關了40年的老犯人,估計放出去也沒什麼破壞力了,說不定假釋官本來就打算給瑞德假釋的,根本不需要聽他本人的陳述;
2.假釋官就是看瑞德不順眼,就是想逗他玩。他越是想出去,假釋官越是不遂他的意。他越是無所謂,假釋官越要他嘗一嘗身上套了40年的枷鎖一下子卸去之後的滋味。估計那時瑞德不會覺得自由的空氣多甜美,只會覺得頭暈目眩腳步踉蹌失去人生定位。事實上,瑞德剛開始過假釋生活的一段日子,真的就是這樣,茫然得差點都要自盡了。
3.假釋官見多識廣,目光如炬,熟悉獄中老油條們的心理,對於什麼是裝模作樣油嘴滑舌什麼是實話實說不玩花樣心中有數,40年過去,從瑞德的表現看出他已經心如止水無慾無求,覺得放歸社會確實不會有問題了,所以就同意了假釋。
不管是哪種可能,在我看來,都體現出了體制特有的力量:傲慢、強大、不知不覺中對人的馴化。
第一種不用多說,關乎一個人生命、尊嚴與自由的問題可以這麼兒戲地處理,僅僅因為代表體制的假釋官擁有碾壓式的、和對方完全不對等的權力,而且假釋官肯定也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這就是體制對人思想的異化。在體制裡,人會異化成機器,要不就是習慣性“按流程走”,不肯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去還原事物本來面貌,要不就是影片裡這種隨心所欲,出發點都是儘量“簡潔高效”,處理事情不帶多餘情感和推理,直接把人看成機器的思路。
第二種,人性本來就有傲慢自大的一面,而強大的體制,會放大體制中人的這種人性。總有一些體制中人,浸淫體制太久,把自己和體制混在一起,把體制的力量誤認為是自己的力量,把人們對體制這種強大力量的服從誤認為是對自己力量的服從,一旦碰到表現得不那麼服從的,就下意識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讓對方臣服。一句話,在體制太久,人會失去自知之明,容易膨脹。
第三種,表面看沒有什麼問題,假釋官如果能這樣分析犯人的心理,還顯得很專業,不敷衍。但究其本質,是忠實地履行了體制這個大BOSS所交給的任務。《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很深刻的電影,在我看來,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安迪所代表的自由意志和整個龐大的體制的對抗。體制的特點,就是要把人異化,變成統一、規範的機器,不可控的個體自由顯然與此相牴觸。如果假釋官是發現了瑞德已經失去了對自由的嚮往和擁有自由的能力,才認為他達到了假釋的條件,這就說明假釋官充分理解並且忠實執行了體制所定義的假釋。
這種理解,顯然不是瑞德的理解。實際上,瑞德要想獲得假釋,只能像現在,沒有了折騰的心氣之後,才能得到這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的“自由”。除非,他像安迪一樣逃獄,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得自己定義的自由,顯然,並不是體制所認可的。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這部電影我真是看了一遍,很吸引我。是兒子先看的、然後推薦給我。我們當時還各自寫了一篇觀後感...
這個瑞德是影片中起著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雖然不是主人公但我感覺他就好比是這部影片的靈魂一樣,由他的言行傳遞出影片的中心:救贖是自我的靈魂解脫。他一直在努力,所以說瑞德是一個壞的好人!
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足以讓一個好人再變成壞人的社會,他最終成功的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這也意味著他解脫了。
也就理解了影片中關於他的假釋失敗。他的幾次失敗這樣的情節設計也暗示了對於一個人救贖的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無奈和無助的過程。
這裡我覺得瑞德與主人公的傳奇救贖相比,他更代表了世間大多數人,以及他們內心的向善,是可以蛻變的,這個人物更現實、更有血有肉、更讓觀眾釋然。
這部電影真值得一看,裡面演員演技太棒了,太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