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怎樣導致經濟危機的?越詳細越好,謝謝?

凡夫俗子覓煙火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貸危機和貨幣危機。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只是一個表象而己,很多人就覺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是貨幣超發。其實,根本原因不是貨幣超發。是社會總產品減少了,導致流通中的貨幣和社會總產品沒有達到一個均衡的水平,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切都是貨幣和信貸做怪,下面我舉個例子說明

第一,貨幣問題導致經濟危機

原始社會,物物交換下,不會產生經濟危機,生產出來的東西,大家互相交換把它消費了。比如,一個農民生產100斤大米,另一個農民養了5只雞,把其中2只換100斤大米,大家換到的東西,都拿來消費了,消費完之後又去生產,這樣沒有存在商品過剩或商品不足。因為隨時都可以知道手上有多少商品。

自從有了貨幣後就不一樣了,一個農民種出來的100斤大米拿去賣了,得到100元錢,這個買米的人是做斧頭生意的,他拿100把斧頭拿到街上去賣,得了200元錢,買米花了100元,還有100元錢,這個人把這100斤米拿回家吃完了, 他還有100元錢,他暫時不會生產斧頭了,覺得還有100元錢買米。這個農民賣100斤米得到100元錢,他手上有100元錢,他會覺得未來他不用種地了,有錢就可以買米吃。農民手上有錢,停止種地和做斧頭的人也停止做斧頭,結果市場上沒有斧頭賣了,也沒有米賣了。當這個賣斧頭的人想買米時,沒有米賣了,手上只有錢,種地的人,不種地後,想買米,也沒有米賣了,導致供不應求,最後導致物價上漲。

這就是貨幣導致的經濟危機的根源,也就是當社會上的商品被消耗完了,但是貨幣還是存在的,人們以為貨幣就是商品,可以買東西,實際上已經等量的產品對應這個貨幣了。

第二,是信貸導致經濟危機

信貸消費,大家都比較理解吧,就是有一部分沒有生產能力或暫時沒有生產的人,提前去消費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我們還是舉上面的例子,有 農民A生產出100斤大米,另外 農民B沒有生產大米,但是銀行給他貸款100元,他貸款得到的錢,去買農民A的100斤大米,拿回家吃完了。結果農民A手上有100元錢,以為可以買回100斤大米,但是市場上是沒有大米賣的。因為農民B根本沒有種地,沒有生產出大米來。只是銀行通過信貸,任空造出一種貨幣,也就是憑空造出商品,讓一部分人提前去消費。這樣通過信貸,使社會上的總產品和社會中流通中的貨幣不劃等號。也就是產品都消耗完了,貨幣還在,貨幣對應的是一定量的產品,可是市場上沒有產品了。

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是過剩危機,也就是有些產品過剩,有些產品緊缺。因為緊缺的產品市場上沒有了,只有貨幣。其實我們人類生產出來產品賣掉了,給一些人消費了,手上有貨幣,以為有貨幣就會有產品,結果市場上沒有產品了,導致產品短缺,經濟危機就這樣來的了。信貸消費,加劇經濟危機的發生,形成一個週期,這個週期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引發強烈的經濟危機。生產跟不上消費,導致經濟危機,大家以為手上有好多錢就有產品,結果不是的。

當然,整個經濟運行很複雜,不會像農民賣大米那麼簡單,會涉及到各種產品。但是我們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農民賣大米能很好的說明,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源,信貸就是一種貨幣乘數,變相的發行貨幣,導致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多,但是社會總產品不變,就會導致物價上漲。所以通貨膨脹並不是貨幣超發。

最近豬肉上漲到30多元一斤的,就是供不應求了,社會上的豬肉少,但是人們通過借貸,有錢。

以上就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貨幣和信貸是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


雪之道理財


沒有多複雜,不需要多詳細。

很簡單,就兩個原因。

一個是超發貨幣。另一個是拿的太多了。

拿的太多我們都能瞭解。

參考委瑞內拉。一個生產者,生產產品。成本100,利潤20。結果上面國家各種伸手要拿走19。那麼生產經營者只剩下一口氣,到了破產的邊緣。這個是明搶。

另一個是超發貨幣。

本來市場上的貨幣和生產經營的生產出來的財富是對應的。假如都是50萬億。這個時候,鑄幣者說他們又多印了200萬億!而且這筆錢也要投放加入進來。

這筆錢進來以後,生產者手上的錢雖然多了。但是物質卻變得更少了,都轉移到了鑄幣者的手上。而鑄幣者是不從事任何的生產活動的。所以社會上的總體生產物質就變少了,生產者努力勞動卻得不到回報,甚至直接破產。社會的生產力就變得更弱!

而鑄幣者只要印紙,就可以不勞而獲。而他們下次再印的時候就需要印2500萬億的四倍,也就是4仡仡才能達到之前的掠奪效果。

這個是暗偷。沒有之前的那麼明顯,因為你手裡的工資增加了,貨幣增加了。但是其實你能買到的東西減少了。

當然越是掠奪,勞動者的投資回報率就越低,有資金和技術的生產者就會出逃,逃到投資回報率高的地方去生產。

這樣生產物質的減少,資金和技術的出逃。

所以在這三重的打擊下,社會生產崩潰,經濟完蛋。


繁花若雪風自搖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也是長期關注這個問題的人,也有自己比較深入的瞭解與思考,現在分享給題主朋友。

貨幣貶值意味著貨幣投放飛快增長,過多的貨幣投放市場,而市場的物質問題並沒有與投放的貨幣量相適應,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飛漲。

打一個淺顯的比方,一個國家所有的東西價格只值1萬億元,而原來這個國家投放市場的貨幣量也正好是1萬億元,這個物價水平正好是1:1,即一元錢對應相同1元錢的物質。而現在突然將貨幣投放量增加到10億元,那麼物價相應比原來上漲了10倍。即10元錢才能買到原來的1元錢的物質。

物價飛漲之後,企業生產原材料成本大漲,使得企業生活經營難以為繼,無法經營獲利,只得關門倒閉,這樣就會使得整個社會經濟陷入蕭條不景氣狀態;企業經營差無法償還銀行貸款,也造成銀行出現大量壞賬,最終導致銀行資金斷鏈,陷入金融危機;而飛漲的物價又讓老百姓沒有錢消費,使得需求受到較大的壓力,最終使得生產企業生產的商品也無法被市場認可,或得以順利銷售。

如此,這會導致經濟危機的暴發。



開偉觀察


我想到讀書時歷史課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起火爐呢?”

媽媽嘆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裡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

“媽媽,爸爸為什麼會失業呢?”

“因為煤太多了。”

這是1929年~1933年的某一個冬天裡一家母子的對話。

貨幣惡性貶值,是對窮人的最殘酷洗劫!

而占人口比例最大的窮人,是購買力最強的,差不多全部收入都用來消費了,存不下幾毛錢,還揹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

窮人被惡意洗劫,沒有消費能力,富人(資本家)工廠裡的商品沒有市場,危機自然不可避免。

因此,貨幣政策和財富分配規則對經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容天之心


首先你要清楚,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沒有理由導致經濟危機,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貨幣一直在貶值,物價也是從來沒停止過上漲,也沒有出現過經濟危機吧。

只有過度的超發貨幣,帶來的物價上漲,貨幣貶值,才直接導致經濟危機,像津巴布韋,委內瑞拉一些國家,這種就很好理解,沒有政府的信譽做擔保,貨幣變成一堆沒有價值的紙了。


順彁


你們都錯了,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貨幣的過度集中,導致“商品過剩”,企業減產停產,導致下崗失業,導致惡性循環,任何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印鈔票,讓貨幣貶值,增加貨幣流通量,做一些市政工程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面積,改善貨幣流通不暢,同時物價上漲,良性的通貨膨脹能解決經濟危機,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控,如蔣介石政府倒臺就是這樣的!


用戶8016602843486


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各種名詞傻傻分不清楚?生活中我們如果不去較真,真的會被這一大堆詞弄得暈暈乎乎的。既然題主說讓越詳細越好,我打算從經濟學的根本開始講起,就當故事聽吧!

1.資本家含淚倒牛奶,宏觀經濟學誕生

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有完整記錄的經濟危機並不是1929-1933大危機(儘管這次危機因為記錄在歷史教科書中而變得家喻戶曉),而是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具體過程就不再展開,這是經濟學界很喜歡講的一段故事。鬱金香泡沫到底是經濟危機還是金融危機?這個後面再說。不過,鬱金香真的很漂亮啊。

在經濟型歷史中有那麼幾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亞當·斯密被認為是經濟學之父,靠著一本《國富論》打天下。另一個就是凱恩斯,這位老哥直接開創了“宏觀經濟學”流派,大名鼎鼎的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等都和他有關。

在凱恩斯之前,是沒有宏觀經濟學這一說的,當時古典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大行其道,並且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調整市場,政府不應該過多幹預,甚至不應該干預。舉個栗子,當時美國總統是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這位老哥可謂睡神附體,當總統期間最大愛好是睡覺,基本不怎麼幹活,但是美國經濟就是翻著滾往上漲,你說氣人不。什麼?密西西比河發洪水?沒工夫,有那時間還不如觀察下動物(跑題了跑題了,我不知道什麼“柯立芝效應”)。

後面就是29-33大危機,胡佛總統直接懵逼中。。。十年的經濟繁榮讓資本家們賺得盆滿缽滿,然鵝窮人還是那麼窮。美國工廠開足馬力,但是廣大窮人購買力並沒有太大改變。牛奶賣不出去怎麼辦?倒掉吧。然後就是股市崩盤,經濟危機爆發,並且蔓延到全世界,接著是戰爭。

這時候經濟學家徹底傻眼了,直接產生了信仰懷疑,不是說好的市場調節經濟嗎?凱恩斯說,需求過剩,政府可以買單,由此開創了宏觀經濟學。此觀點立馬得到美國政府歡迎,羅斯福帶領美國走出危機。至於其他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倖存的人民看著一片瓦礫發呆。這次經濟危機終於算是解決了。看來政府幹預是解決危機的一劑良藥,誰用誰說好。真的如此嗎?這副良藥就沒有什麼副作用?

2. 經濟危機的幾種原因

鋪墊完後,重點來了。政府幹預有一種經典的概括,就是“面幹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這麼一來看似經濟危機解除了,實際上導致了經濟危機的週期性現象,因為出現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政府買買買,刺激消費)和金融政策(開閘放錢,讓百姓買買買)走出危機。理論上如此,但是實際操作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當你發現危機,一頓操作猛如虎後,實際上經濟危機可能早就自愈了,這麼一開閘放水,熱錢大量融入市場,造成結果就是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到來。

經濟危機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得了病,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性失衡。用中醫的話說是陰陽不調。具體病因是什麼?能源危機?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可能是某一種,也可能是幾種因素疊加。

能源危機造成經濟危機的案例是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具體表現為滯漲,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東戰爭導致的石油危機。

次貸危機大家都不陌生,最近一次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主要是美國金融機構大量為買不起房的人提供按揭款,這部分債次級按揭貸款又經過一通眼花繚亂的金融操作,作為次級債被打包出售。還不上房貸的人大量違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此時的次貸危機演變成了金融危機。

宏觀經濟模型裡,將市場分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金融危機是貨幣市場出了問題,前面講到的物品生產過剩、能源危機都是產品市場的問題。順便說一下,我認為鬱金香泡沫屬於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

3. 關於通貨膨脹的幾句話

回到原題,“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前文提到的政府幹預,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向市場投放過多貨幣,短時間內可能起到經濟復甦的效果,副作用就是會導致貨幣供大於求,通貨膨脹。當然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於就業,對經濟發展有好處。下圖是美國的菲利普斯曲線(1961-1968),縱軸是通貨膨脹率,橫軸是失業率。

說到這裡,答案基本揭曉。長時間持續性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經濟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經濟危機並不一定會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就好像一咳嗽可能是感冒了,但感冒不一定都咳嗽。有些經濟危機會導致通貨緊縮,比如有名的29-33大危機,導致了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了信心,富人手裡再多貨幣都“窖藏”起來,不願意拿出來消費,窮人倒是想買東西,但是怎奈兩手空空。這種通貨緊縮型的經濟危機同樣可怕。

經濟學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經濟學概念也沒那麼高深,即和我們息息相關,也可以是我們茶餘飯後的段子。歡迎各位小夥伴們就感興趣的話題和我交流。


一二閒人


經濟危機是指產品生產過剩,超過實際需求,造成產品大量積壓,工廠大量破產,導致工人失業,購買力進一步下降,惡性循環中,經濟一片哀鴻,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是儲蓄傾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解決的辦法是增加政府採購,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

經濟危機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美國家的工業化時代,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要地位,因此製造業稍微有點風吹草動,整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比如著名的上世界三十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正處於美國工業化如火如荼的時代,

當今世界,已經很少發生經濟危機了,現在主要經濟大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結構都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只佔很小的比例,拿美國來說,美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工業和農業只佔百分之二十,即便是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服務業規模也是排名第一,佔經濟總量百分之五十一點六,超過工業十一點一百分點,

既然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例降低,製造業的影響也大大降低,比如中國在工業化以前是以農業為主,當時吃飯問題是個大事,農業遇到麻煩全國緊張,但是工業化以後,農業比重降低,吃飯問題不再困擾中國人,這個原理是一樣的,

因此,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其實是金融危機的現象,金融危機主要是因為資產價格泡沫的後果,資產指的是房地產,股票,債券,大宗商品,這個大宗商品主要針對原油,金屬,礦產等資源,

金融危機發生的程序是各種資產價格輪番上漲,熱錢洶湧,投資者在這些資產價格的上漲過程中失去理性,大量負債購買,等待升值,如果資產價格上漲,投資者財富暴增,然而如果資產價格掉頭向下,股市,房地產,債券,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投資者會血本無歸,同時無力償還貸款,這樣會對各種金融機構造成嚴重衝擊,嚴重的會破產倒閉,金融危機其實是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日本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都是同樣的一幕,



萬事皆空70


貨幣貶值的表現就是物價的上漲,這兩種現象其實就是一種,我們統一叫做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經濟危機。簡言之,貨幣貶值到一定程度,經濟危機就發生了。經濟危機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

假如一個與世隔絕村莊裡,有100個人,每人有10元錢,村子每年能生產商品1000件,則一件商品一元錢,一人能買到10件商品,很公平。

有一年,生產技術提高了,村子能生產2000件商品,商品價格自然就會下降到原來的一半。但是,價格降低了,就會打擊人們生產創造的積極性,村長一看,不行,要讓人們更加有積極性去提高生產力才行,於是又向村裡多投放了3000元貨幣,這樣商品總數增加了一倍,但是貨幣總量增加了兩倍,原來1元一件的商品變成了2元一件,人們一看,生產技術提高了,賺的錢更多,自然會更加積極的去提高生產力。

但是,問題來了,多投放的3000元貨幣不會一次性平分到所有人手裡,那些和村長關係近的自然會優先得到貨幣,這樣他們就可以用貶值後的貨幣去購買貶值前的商品,意思就是雖然每人手裡會有40元貨幣,但是率先獲得貨幣的那一部分人可以以0.5元/件的價格購買到商品,也就是能購買到80件商品。而之後得到40元貨幣的人們商品的價格會因為商品的減少而逐步提高,最後可能漲到5元/件,10元/件、甚至更高。

如上面所述,貨幣適當的增發會保證價格穩定,刺激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也會造成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讓財富集中到少數人的手裡,雖然你的絕對收入在增加,但其實購買力反而下降了。無形中完成了財富的再分配,越來越多的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裡,美聯儲每一輪放水加息就是在玩的這一套路。

結論:貨幣增發貶值的過程,就是財富再分配的過程,貨幣貶值的越厲害,說明財富越是集中到少炸數人手裡, 物價上漲了,社會的財富增加了,但是大多數人的購買力反而降低了,這種現象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因為商品相對購買力的相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淡淡禪風


要想知道經濟危機的傳導過程,我認為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是看得最長遠最透徹的。他的新書《債務危機》中獨創了一個債務大週期模型,把經濟運行的原理和危機傳導的過程都講述得非常清晰,這也是他44年來作為全球一線投資人對數次經濟危機的預判經驗。

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都不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記住!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的本質是收入小於債務!

經濟運行的兩個基本公式

1. 貨幣+信貸=支出總額

2. 支出總額/產銷總量=價格

可見,支出的兩種方式——真實的貨幣和創造的信貸。信貸創造了購買力和債務!

推動經濟發展的三股力量

1. 生產力增長。它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核心內因,從長期來看,也是最重要的主導力量。

2. 短期債務週期(5-10年)。即商業週期,也對應庫存週期。涉及的是信貸和產量的不匹配。通過貨幣政策可以達到調節效果。結合兩個基本公式,可以總結出該週期的傳導邏輯為:①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銷總量的增長→價格上升→經濟繁榮→補庫存;②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收緊→貨幣和信貸的供應減少→經濟衰退→去庫存。

3. 長期債務週期(50-70年)。呈現的是利息支出與收入流不匹配。它的傳導邏輯是:當債務增速超過收入及貨幣的增速達到極限時→長週期底部出現→經濟發展出現逆轉→發生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去槓桿。

達里奧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把整個社會的經濟週期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歷史時空中去觀察研究,發現了短週期和長週期各自不同的影響力。

長期債務週期的七個階段

一個完整的長週期會經歷七個階段:早期、泡沫期、頂部、蕭條、去槓桿、“推繩子”、正常化。

1. 早期

債務壓力低,整個經濟體健康,債務增長、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均適度,債務增長不會超過收入增長,有空間加槓桿。

2. 泡沫期

牛市出現!!!一切資產價格都在上漲,影子銀行、金融創新大量湧現,都認為應該持有資產而非現金,覺得“賺快錢”很容易,虛假繁榮上演。當泡沫接近頂峰時,牛市情緒最濃,人們感覺最富有。

泡沫最明顯的7個特徵:

① 相對於傳統標準,資產價格偏高;

② 市場預期高價會進一步快速上升;

③ 資產由高槓杆融資買入;

④ 買家提前很長時間買入,目的在於投機或保護自己免受未來價格上漲的影響;

⑤ 之前從未進入市場的人已進入市場;

⑥ 普遍存在看漲情緒;

⑦ 緊縮性政策風險會刺破泡沫。

3. 頂部

市場見頂,往往是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和加息導致。當長期利率相對於短期利率處於最低水平(即收益率曲線變得平坦以及反轉)時,借款人開始違約,人們傾向於持有現金。此時會引發連鎖的“財負效應”:資產價格下跌→財富下降→收入下降→借貸自信下降→借貸活動收緊→出售資產→資產價格、收入、財富進一步加速下滑。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人們將資產繁榮建立在過高的債務之上!

4. 蕭條

蕭條階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經濟危機爆發。此時債務違約和重組頻發,財富嚴重縮水,市場流動性枯竭,金融機構大規模破產。引發蕭條的根本原因是信貸和債務的供需關係不平衡。

5. 去槓桿

四種手段:削減支出、減免債務、財富再分配、發行貨幣。難點在於,單一的手段或失衡的組合都將導致經濟進一步惡化!所以要把四種手段組成和諧的組合拳。

去槓桿的本質就是要讓“債務/收入”的比例下降。從兩個基本公式又可以推導出,關鍵是控制支出總額。要讓用於支出的信貸減少,而發行貨幣則剛好可以用來補充信貸減少的那部分,從而維持支出總額的穩定。換句話說,也就是要使名義收入增速高於名義利率,同時把握好通脹力量和通縮力量的平衡。

6. “推繩子”效應

在去槓桿的最後階段,有時經濟會進入一個低增長和資產低迴報的時期,常規的去槓桿手段失效,此時不得不採取一些特別的手段,讓貨幣和信貸直接流向消費者,這就是“推繩子”效應。

三種政策:①利率驅動型政策(即降息);②量化寬鬆(即“間接印鈔票);③直接刺激消費者鼓勵消費(如發放消費券)。

7. 正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