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比彻彻底底的失败,更让人挫败、沮丧、甚至感到绝望的是——

连续两次被挡在“胜利的大门口”。

是的,就差那么一点点,眼见着有希望了,却铩羽而归!这就是小红(化名),考教师编制的“悲惨”经历,事情是这样的——

小红,在化学专业毕业后,很想当初高中的化学老师,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开始后,就要准备地方的编制考试。

第一年,通过笔试,面试就差几分,铩羽而归。第一年嘛,没关系的,总结经验来年再战呗。于是,小红一边在学而思机构教化学,一边继续准备考编。

第二年,也就是今年,小红继续参加省里的考编,同样通过了笔试,面试成绩有所提高,然而距离录用还差0.6分!

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这个结果太让人难以接受啦,辛辛苦苦努力了一年,依然跟胜利失之交臂!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考试成不成的问题,关键是下一步要怎么办呀!

为了考试,小红去年辞去了学而思的工作,目前在当地一家公立中学担任化学代课老师(没有编制,薪酬也比较低)。本来想等考下编制来,就能实现梦想,踏踏实实做公立学校的化学老师了,可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接下来到底怎么办呢?

【选择一】继续考编:

正如古人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考编这件事,小红真的是“累感不爱”了:一方面,打从心里提不起精神来;另一方面,更担心第三次考试,可能还不如前两次o(╥﹏╥)o。

【选择二】放弃考编:

显然,现在这份公立学校代课老师的工作,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薪酬太低,又没有什么保障;但如果再次回到商业教育机构做老师的话,最头疼的不是讲课而是课程销售,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做促销,感觉人格很分裂。

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小红的故事就介绍到这了,那么,如果你是小红,或者小红是你的朋友,你会如何选呢?

小红自己也很犹豫,她对我说: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有主见的人,从小到大在同学们当中也是比较优秀的;然而,现在却只感到自卑与渺小,还有六神无主了。

听了小红的话,让我想到“谁的青春不迷茫”。真实的生活不像学校里的考试,特别是关于未来决策这件事:世上本就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决策,无论选择什么都需要面对它的不确定和成本。

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比较幸运的是,小红目前好歹还是有工作的,至少写简历的时候不会有空档期。我还辅导过几个脱产考公、考编的姑娘。有成功上岸的,也有最终失败放弃的。选择考公考编的朋友,从一开始就要意识到其成本:这条路不好走,成功很难保证,失败后还要承担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源于商业领域,指对商业公司来说,利用一定的时间(time)或资源(resources)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substitute)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而对于个人来说,机会成本同样适用,就是可以利用某个时间、精力或资源做一件事时,就失去了利用这些资源做其他事的机会,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从概念上看,做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而考公考编这件事,机会成本更明显。所以对机会成本的分析就很重要,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你如实回答。

第一, 你为什么要考编?

每年考公、考编的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我在知网阅读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透视国家公务员报考热及应对策略》,根据灰色预测模型(GrayForecastModel),对我国未来10年内(2017—2026年)公务员报名人数进行预测,结论是在2025年这个数字会突破500万,要知道现在一年的应届生加起来总数才800万呀。

这个预测准不准先放一边,但肉眼可见的,我们身边考公考编的人数确实越来越多。报考的人越多,意味着竞争越激烈。“狭路相逢勇者胜”,你的勇气从何而来呢?这就必须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考?

我辅导过一位二类师范学院的女孩,不仅喜欢当老师,还特别喜欢破解题目,她觉得讲解一套中考题目的套路、破题,加上自己的解读和幽默,简直帅的不要不要的。因此,她研究了10个省过去5年的中考物理试卷,还写出了关键题目的分析。在考下教师资格证书后,这姑娘提前写信,将自己对试卷的解读发给一些学校,然后在考编面试中,被一所重点中学录用。

同样是考公、考编,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姑娘是我们见过最最最帅的!这份发自内心的热情,会给她坚持考前复习的动力,也会点燃她面试时的激情,会成为说服考官的有力证据。

其实,教师编制也好,公务员也好,都是一种职业,你确实喜欢这份职业本身吗?如果你认定,这是一条给你未来的路,就沉下心研究其套路,拿出高考和毕业论文的架势去考试,而且因为对未来的渴望,备考过程也应该不那么痛苦的。

重复一遍: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勇者一定知道自己因何而勇,也就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闯这个关,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去闯关!

第二, 不管失败与成功,备考的过程,你有收获吗?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不能保证你的成功。不过,好消息是: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机会成本,也会有边际收益。

简单来说,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即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投入所新增的收益。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边际收益=收益的变化量/投入的变化量。而且,一定程度上,个人努力的边际收益曲线之走向,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考教师编制,连续两次失败,还要再继续“三战”吗?

想一想:伴随着备考的投入,你感觉举步维艰还是渐入佳境?

比如,我辅导过一位女生,她是也是辞职备考的,并且报名了粉笔考试的相关课程。一年后,考试失败,不过,故事没有黯然收场哦——这一年下来,她发现自己有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喜欢上了粉笔考试的服务和团队。于是,主动关注对方的招聘信息,并成功应聘到了粉笔考试公司做编辑了,感觉非常开心,没准是“因祸得福”了呢。

再比如,很多同学会在考公后发现:自己在考银行或者其他领域时,原来备考过程中积累的做题技巧、以及高度结构化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很容易刷过其他考试。

所以呀,即便是考试失败了,回忆一下你备考的过程,你能清晰的感受到充实、收获吗?你能清晰的记得考点和知识点吗?还是觉得很痛苦,觉得那些东西都是应试准备的,没有考试之外的价值?

当然,我认为认真付出过就会有收获。如果是考教师编制,那么需要学习教育学、当地的教育制度,这里面涉及的知识,放下应考的心,你学习的内容本身一定是在这个社会上有用的。如果是考公务员,那么申论行测是对一个人思维强大的训练,也会提升一个人的文笔。

第三, 不管是进入体制还是在商业,这个世界都很大。

回答好以上两个问题,再决定是否继续报考编制。因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否考的起、也输得起。

如果上面两个问题,你能痛痛快快的回答好,那么就去考,考几次并不是问题;

而如果上面两个问题你回答不好,比如你发现,自己考编制不过是对各种环境的妥协,或者是没有深思熟路的权宜之计,或者你发现你就没办法去认可编制内的文化,那么建议停下来,给自己更多时间想想再做决定。

暂时停下来,你不会损失一个亿的。而且换个角度看,考试失败反而让你有更多可能了:你可以选择继续考编,可以选择进入市场,也可以选择两边都准备。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更多,世界其实是变大了。

最后,说点主题升华的:我相信职场的基本逻辑是等价交换,不论是商业还是体制内,你都需要在每个时间节点上,不断的展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需要你持续展现价值的时间,通常来说有30年-40年。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世界不仅很大而且每个人的时间也很长。

最最后,小红到底决定“三战”了吗?其实,她目前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根据上面的问题,她确定“我非常喜欢做老师,而且我也相信我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哇,好棒,期待小红的最新消息。各位朋友,对今天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聊的,在留言区里给为好优姐姐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