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之後作何反應?

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材,這一點哪怕是身為才女的林徽因也沒有辦法免俗。

林徽因,民國才女,梁思成之妻,在中國困頓時期便跟隨著丈夫走南闖北進行古建築的研究。新中國建國之後,她更是作為首批建築師參與設計了很多建築,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國徽的設計。雖然她和丈夫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他們的孩子卻沒有一個繼承衣缽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之後作何反應?

​林徽因和丈夫一共生育有兩個孩子,分別是長子梁從誡,長女梁再冰,作為建築師的孩子,他們自小便被父母給予厚望。但可惜的是長女梁再冰並沒有遵從父母的意願考取建築系,反而考取了北京大學,並在畢業後成為了一名記者。女兒的選擇讓身為母親的林徽因無可奈何,但事已至此,她也無法更改女兒的志願,迫於無奈,她只能將自己的意願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希望兒子可以繼承衣缽考取建築系。

作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長子,梁從誡自小聰慧,再加之父母的悉心教導,考取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便如同囊中取物一般。正當林徽因滿懷期待,以為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取清華大學建築系時,她卻被告知自己的孩子並沒有被清華大學錄取。

這對於林徽因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身為母親她深知自己孩子的學識。按照他的水準,怎麼可能不會被清華大學錄取,且最諷刺的是自己的孩子還僅僅是以兩分之差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這無異於是一種諷刺。所以,在平復了心情之後,林徽因開始申請查閱試卷,如果試卷的結果不能讓她滿意,她是絕對不會接受這個結果的。林徽因的請求自然是得到了清華大學的同意,很快她便得到了查閱試卷的答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兒子的答卷堪稱完美,可為何兒子不能被錄取呢!滿腔的憤怒讓她無所適從,正當她準備問個究竟時,她發現兒子的試卷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對建築學沒有任何興趣,我感興趣的是歷史。看到這句話林徽因愣住了,她沒有想到自己兒子喜歡的竟然不是建築學,而是和建築學相差甚遠的歷史學,一時間讓她有些難以接受。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之後作何反應?

​雖然這個事實讓林徽因有些措手不及,可她卻沒有逼迫孩子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學習,反而是默認了兒子的選擇,讓他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在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之後,梁從誡刻苦學習,並且在大學畢業後進入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在往後的歲月中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做出卓越的貢獻。雖然這和林徽因的願望背道而馳,可能夠為祖國做貢獻也不愧於林徽因和丈夫的教導。

林徽因曾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為祖國的建築事業添磚加瓦,可在得知了兒子真正的志願之後,她還是選擇遵從兒子的志願,放手讓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可謂是中國父母的楷模。

封建時期有很多被父母左右的悲劇,比如李鴻章得二女兒李菊耦正是因為父親才嫁給自己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年紀輕輕便守寡。她的孫女同為民國才女的張愛玲曾經說過:“爺爺和奶奶是天差地別的兩個人。”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菊耦和丈夫的生活並不幸福。但她並沒有辦法去反抗命運,只能在漫長的歲月中苦守,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若是林徽因堅持自己的主張,只怕梁從誡定然會按照母親的醫院再次備戰清華大學建築系的考試,從而進入清華大學建築學習,繼承父母的衣缽,在建築學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之後作何反應?

​我們不能否定梁從誡是否能在建築學中有大的作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梁從誡一定不會開心。因為他所從事的專業和自己喜歡的專業背道而馳。因為熱愛才會去研究,因為熱愛才會去努力,梵高因為熱愛繪畫才會畫出舉世矚目的名畫向日葵,宮崎駿因為熱愛才能創造出一系列讓人難忘的動漫作品。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連熱愛都沒有的話,這無異於是一種折磨。

孔子學琴,三年方能得其精髓,若不是憑藉著自己對於琴的熱愛,只怕他是無法熬過這漫長枯燥的練習生涯。想來林徽因是想通了這個道理才會放手讓自己的兒子去追求喜愛的歷史系,從而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增添了一位著名的學者。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之後作何反應?

​“玉不琢,不成器。”一塊上好的璞玉若是沒有經過雕琢,也沒有辦法展現出它美好的樣子。可若是已經經過打磨,璞玉具有了光彩,那何不放手讓它去選擇自己願意走的道路。

因材施教,我們不否認在強壓之下可以培養出一批卓越的人才,可若是到達了一定的高度後,他們便會覺得疲憊,從而喪失拼搏的興趣,變得頹廢不堪,所以放棄拼搏變得得過且過起來。

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每一個家長應該學會的事情,可中國的父母一直認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走自己餘下的人生這才是正解,故而一批批的孩子成為父母手下的玩偶,按照既定的軌跡按部就班的過著自己的一生,不問前程,不問未來,一輩子碌碌無為,只求溫飽。

這樣的行為無法去判斷是好是壞,只是一代代下去,勢必會顯現出弊端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代代積累下去,孩子勢必會喪失追求夢想的動力。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一代是中國的未來,若是這群人失去了追求未來的動力,只怕國家危矣,民族危矣,未來危矣。

畢竟少年強,中國才會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