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大才女,民國十大才女——林徽因

福州三大才女,民國十大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徽音,曾以“薇音”為筆名。閩縣(今福州市)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矇。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於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福州三大才女,民國十大才女——林徽因

1931年,她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我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裡。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鬱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志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蹟的位置,以便萬一大軍-攻城時儘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併為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

1950年,她被任命為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園”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復興,為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參加試製,併為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

1952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我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於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福州三大才女,民國十大才女——林徽因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