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利潤到底有多大?

Yjun3255712668


作為智能手機行業的從業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行業內的急速變化以及競爭賽道的轉換;換句話說,如今智能手機的利潤增長單純靠堆疊硬件參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的利潤增長空間已經掌握在少數幾家具有規模優勢和核心技術的手機廠商中。

而關於現階段的手機利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別討論:


硬件配置

自從喬布斯在2007年發佈iPhone宣告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機時代到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智能手機的溢價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硬件配置,因為當時的軟件系統生態還未完全建成。在硬件配置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手機處理器;那時,iPhone 的 A系列處理器還在研發中,使用的還是三星的ARM11處理器,整個安卓陣營絕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高通系列處理器。

直到現在,CPU尤其是高端CPU的成本居高不下;高通在芯片領域稱霸多年,以至於發展到收取“高通稅”的地步。例如,採用高通驍龍系列處理器的手機廠商,必須按照整機價格的5%(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繳納專利授權費用,一臺售價5000的手機,有250元是硬性支出;注意,這還不算處理器本身的成本,頂級處理器的硬件成本接近千元。

此外,國內各大手機廠商的高端屏幕供應絕大部分來自三星,屏幕的費用也是高的驚人;就像一加這次為了一加 7PRO這塊屏幕竟然要支付三星1億元的定製費用,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另外,手機攝像頭模組,內存都大量需要依賴日本索尼和韓國的三星。所以,我們手機廠商生產的手機又很大一部分利潤都被這些上游的供應商拿走了。

軟件服務

智能手機從來不單單只是一個硬件,搭載在其上的操作系統也是及其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安卓系統生態逐漸完善,手機中系統的重要性甚至有超過硬件本身的趨勢。


不論是什麼品牌的手機 ,大家都是基於谷歌的 Android 深度定製。雖然谷歌從一開始就把 Android 開源,但要把 Android 用於商業用途,谷歌還是會收取系統授權費用的。據我瞭解,一般開源發佈的新系統,只要手機廠商使用在自家的手機上,谷歌都會按照50美元/臺的標準收取系統授權費用。具體的費用還會根據系統版本、手機售賣地區的不同有所差異;也就是說,國內手機廠商售賣的手機每臺要交至少350元給谷歌;谷歌 Android 雖然是開源的,實際上卻並不是免費的。

核心科技帶來高溢價

隨著手機行業的競爭加劇,硬件層面上大家早都已經大同小異 ,就連外觀的相似度也越來越高,像小米、oppo、vivo這些手機廠商在沒有重大創新時膠著了很長時間。

而華為近些年來發展相當迅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華為掌握的核心科技相比於其他的手機廠商來說更多;比如麒麟系列處理器、巴龍基帶芯片還有現在的鴻蒙...這些都是其他人沒有的核心技術。像拍照、外觀上的微創新都不屬於核心技術優勢,芯片、系統才是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東西。

所以,華為早已經跳出了和小米、oppo、vivo膠著競爭的狀態,榮耀作為後起之秀在線上超越小米不是沒有原因的。可以肯定不是營銷上比小米好,本質上還是麒麟芯片的功勞。


總的來說,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是真的不高;華為的情況可能好一些,畢竟有自己的芯片。雷軍之前說小米的硬件總和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大家聽了都很感動;實際上,小米根本不可能達到5%的硬件綜合利潤率。


贈人點贊,手留餘香。我是小強Talk,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一起共同成長進步!


小強Talk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可以先看一個數據:在下面圖表中,華為mate10的成本是290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960元;iphone 8成本是285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926元:三星S8的成本是326.5美元,摺合人民為2206元!

這簡單的對比,你可能看不出來差異,但是我們實際的觀察下,你會發現iPhone8p的成本價真滴,即使iPhone 8在第三方網站的價格低至了4088元,可是仍然手機利潤可能在2000元以上,當然,我們還必須除去一定的開銷,比如營銷等等諸多內容。

可是即便出去,大部分的開銷和它的成本,它的利潤都會在2000元左右徘徊。也就是說iPhone手機,它的利潤成本非常的高。

比如,在2017年第四季度,iphone手機的收入就達到了610億美元,是三星的3倍,華為的7倍多,這些內容給我們的啟示:手機利潤確實不低。

我們看完高端手機,它的利潤情況。那麼,低端手機它的利潤有沒有呢?低端手機,它的成本可能性會更高,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聯發科處理器,它的價格就相對便宜,而經常會用在百元機和千元機上。同樣攝像頭模組,後置指紋,電池,屏幕,代工等等,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利潤,只是這個利潤,相對高端的蘋果、三星來說要低一些。

這也就是為什麼餘承東會走高端旗艦路線?也是,為什麼小米手機在發展至今,仍然不能夠擺脫性價比這個稱號呢。就是,手機在定價方面的區別,這也讓小米在未來發展中更加註重品牌建設和旗艦建設。


LeoGo科技


說起步步高,可能大家都會想起那個哪裡不會點哪裡的女孩,但是現在說起步步高你不得不正視兩大中國手機品牌:VIVO、OPPO。說起手機的利潤有多大,那就請這兩家出來說說話就明白了。

手機利潤有多大呢?咱們舉個例子,VIVO在2015年冠名快樂大本營費用為3.5億。2016年的更是高達7億,而且VIVO的代言人永遠都是當前流量最大的當紅明星,比如薛之謙、鹿晗、蔡徐坤等,每個人的出場費都是不便宜的呀!足可見VIVO的利潤到底是有多高,具體不好說,但是這其實與VIVO的企業定位是有關係的。

VIVO的研發成本可能是(如果有比它更低的煩請告知,更新一下我的知識數據庫)目前全中國最低的手機生產廠商,因為他的研發成本主要集中在攝像頭的研發,而手機最燒錢的芯片卻一直傾向於使用瀕臨淘汰或者熱度過了的芯片,所以在研發成本上可以大省一筆,再加上VIVO主做流量營銷和底線城市營銷,以量衝利潤,而許多的利潤又傾向到流量營銷去,所以具體要說VIVO手機利潤有多大不好說,但確確實實應該是名列前茅的。


侖頭出租屋


手機的利潤到底有多大?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據統計,華為mate10的成本是290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960元;iphone 8成本是285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926元:三星S8的成本是326.5美元,摺合人民為2206元!這簡單的對比,你可能看不出來差異,但是我們實際的觀察下,你會發現iPhone8p的成本價真滴,即使iPhone 8在第三方網站的價格低至了4088元,可是仍然手機利潤可能在2000元以上,當然,我們還必須除去一定的開銷,比如營銷等等諸多內容。

是不是所有手機都能想iPhone一樣,買一臺手機就能有幾千元的利潤呢?小米的雷軍說過,現在手機行業的普遍定價為成本價的250%,反過來就是每臺手機的硬件支出佔總成本的40%。雷軍隨後指出,當小米450億美金估值出來以後,所有人都覺得他也能幹,只要燒錢就行了。所以在過去兩年時間裡,一些同行在手機市場賠的錢是天文數字。而在2018年手機利潤排行榜中,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六家廠商佔據了99%以上的利潤,其它的手機廠商基本不賺錢,其中蘋果以佔62%的利潤遙遙領先。

網絡上曾有數據顯示:蘋果手機利潤是59.8%,三星26%,華為4.9%,小米不到2%利潤。也就是說蘋果是華為的8倍,小米的60倍。從以上看出小米手機是良心企業,是他讓普通大眾買起智能手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差距在哪擺著。蘋果手機買一臺賺1000幹一3000千,而小米買一臺就只有13元。雖然在硬件上不賺錢,但是小米在軟件上賺得盆滿缽滿。

因為手機還有一個隱形的收入來源就是預裝軟件,每裝一個軟件廠商就可以獲得軟件商一筆收入,價格3-10元不等。如果一部手機裝20個預裝APP,可帶來的直接收益可能超過100元,非常可觀。而從下圖看來20個左右只是業內的均值,更重要的是很多預裝的APP還卸載不掉。同上,也是頭部公司更容易與軟件廠商談到合作。看到這裡,你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你的新手機上有一些原裝軟件了。

一個產品立項到生產,它的研發成本基本是固定的,所以每部手機的研發成本=前期總研發成本÷賣出數量,賣得越多,分攤下來的成本越低,這也是藍綠廠前期一直被評價高價低配但還越做越大的原因,無腦砸廣告宣傳,鄉鎮信息不發達的地方把出貨量拉大很多,銷量上去的同時每部的成本也低了。

如今的手機行業已經發展相已經進入嚴重的寡頭壟斷階段,雖然從產品本身的利潤不低,但由於行業特性,手機行業(蘋果除外)整體的利潤率並不高。


環宇聲光


手機利潤多少?這個怎麼回答呢?

這樣算吧,客觀一點

1、研發成本,動徹幾年才能有一個質的飛躍,比如iPhone4S,首個使用玻璃面板來做觸摸屏,拋棄了亞克力材質的觸屏

2、開模成本,

3,新產品上市產能不足

4、稅收成本,

5、物流成本

6、人工成本

7、倉儲成本

8、股東分潤

9、投資收益

10、宣傳費用

11、經銷商分潤

12、售後服務費用

13、原材料費用

14、渠道商利潤

15、增值稅

16、認證費用

17、管控成本

最主要的成本還是那幾個,研發成本、生產原料成本、核心芯片費用、內存費用

其他都是毛皮


希望在每一天441


負責任的講一臺手機(蘋果除外)的利潤確實不大。

硬件成本40%:小米的雷軍說過,現在手機行業的普遍定價為成本價的250%,反過來就是每臺手機的硬件支出佔總成本的40%。下圖也驗證了雷軍的說法。

雷軍隨後指出,當小米450億美金估值出來以後,所有人都覺得他也能幹,只要燒錢就行了。所以在過去兩年時間裡,一些同行在手機市場賠的錢是天文數字。而在2018年手機利潤排行榜中,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六家廠商佔據了99%以上的利潤,其它的手機廠商基本不賺錢,其中蘋果以佔62%的利潤遙遙領先。

究其原因呢:

  1. 手機行業是一個依靠規模效應的行業,利潤嚴重向頭部集中,除了品牌效應外。大廠的供應鏈與品控都會做的好些,無形中降低了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小廠商,起步會非常難。

  2. 手機還有一個隱形的收入來源就是預裝軟件,每裝一個軟件廠商就可以獲得軟件商一筆收入,價格3-10元不等。如果一部手機裝20個預裝APP,可帶來的直接收益可能超過100元,非常可觀。而從下圖看來20個左右只是業內的均值,更重要的是很多預裝的APP還卸載不掉。同上,也是頭部公司更容易與軟件廠商談到合作。

所以,手機行業已經發展相已經進入嚴重的寡頭壟斷階段,雖然從產品本身的利潤不低,但由於行業特性,手機行業(蘋果除外)整體的利潤率並不高。

最後,羅永浩在他一次產品發佈會上說過“我們手機不賺錢,只是交個朋友”,的確是真的。


滄丘先生


手機利潤有多大,2017年第三季度Counterpoint的調查數據顯示,蘋果手機以151美元(979元)的超高利潤位居榜首,三星手機以31美元(201元)屈居第二,眾多的手機品牌中以小米手機的利潤最低,只有2美元,大約13元。華為單機淨利潤也100元左右,這項調查已經完全拋去了所有成本!也就是說國產手機廠商一年的盈利在100億-200億之間!這些錢還要用於明年的投入!


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利潤,蘋果一家拿走62%,三星次之,國產華為依舊利潤最高,小米再次墊底,所以小米的性價比是毋庸置疑的,也不用總說一分價錢一分貨來酸小米,小米確實讓利用戶!

不過大家也不用噴華為,企業自然是要賺錢,畢竟華為高端做的比較成功,其實一部手機的成本並不高,國外媒體拆機後iphonexr成本可能不足2400元,再加上營銷,研發,關稅,新機利潤起碼在2000左右,慢慢降價!所以大家會發現蘋果的降價空間很大!手機配置越高利潤越大,比如華為的保時捷版本,成本沒有大的提升,價格翻了一倍!小編覺得可以掙錢,但是不能昧著良心!




用心生活的小Q


在大部分外行人眼中,手機職業門檻低、贏利高;加上風投宣揚進口的概念,導致各行各業都湧入進來,好像誰都能夠在這裡賺到錢。

但現實呢?

樂視一臺手機虧200,一年虧本100億;魅族錢荒一臺虧100,一年半虧本13億,錘子上半年就傳言倒閉了5次。

當然,也有賺錢的,華為、OPPO、vivo一臺大約能賺200;蘋果則是暴利,一臺賺3000,真要以為錢這麼好賺,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在現在這個實業寸步難行的大環境下,做實業很難,手機職業更是難上加難,我03年入行 ,8年前創建的AGM能在野外細分商場有點成果,靠的是一步一步來的踏實勤奮少犯錯誤。

*手機職業贏利大嗎?

按照獲取贏利的來歷將現在市面上的手機分紅三類,工業鉅子、互聯網手機品牌、細分商場垂直範疇品牌(比方咱們公司的AGM,主打野外手機)。

產銷鉅子依靠產銷量獲取鉅額贏利

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做的便是產銷形式,首要贏利點在於兩塊,一是靠銷售量,二便是進口。

銷售量好了解,賣一臺賺200,賣100萬臺便是2個億。蘋果2016年Q4財報中iPhone的銷量為4551萬臺,按照每臺3000元的贏利算,便是1300多億,而這僅僅僅僅一個季度的銷售贏利。

但在手機職業,能靠銷售量賺到錢的,要不有很高的技能門檻,要不有較長時刻的品牌堆集。喬布斯76年就鼓搗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 Apple-I,只看到蘋果這幾年風生水起,沒看到蘋果公司在數碼產品職業40年的深耕。

當然,產銷贏利僅僅這些產品贏利中的一部分,有的人認為有了品牌和途徑就能進來玩,但最後往往要栽跟斗,比方格力。就像生一個孩子是很簡略,但是想把孩子養好就絕不簡略。

互聯網品牌手機的玩法在於使用流量分發與內置生態將用戶價值可持續變現。

典型的案例便是小米、魅族、樂視、錘子等,硬件虧錢也要做。

以小米為例,雷軍從創建小米伊始就宣揚自己做的是互聯網手機。

首先是節流層面:

第一,小米的硬件贏利的確很低乃至是處於虧本的一個狀態。在傳統的產品定價中,有近3~5成是分給通路者,也便是中間商。而小米是高度依靠互聯網的直接銷售,省下了許多途徑本錢,所以它才幹高配賤價,讓對手直接懵逼,而在小米之前,前所未有。

第二,雷軍的營銷手段在業界名列前茅,小米每一代旗艦機種在剛上市時,本錢的確是高出定價不少,

但是小米藉由每年旗艦新品上市之初很少的出貨量來操控虧本,讓消費者對小米機的巴望加溫,屆時零組件本錢現已下降、但價格不變,所以同一個機種只要能賣的越久,小米獲利空間就越大。有意思的是小米在巴西現已不賣手機了,因為巴西經濟太差,今天定價999,明日可能貨幣貶值到599。

其次是開源方面,小米儘管沒有在硬件上賺錢,但在軟件方面賺的盆滿缽滿。

在移動互聯網上,除了遊戲是真正的贏利豐厚之外,廣告和電子商務都需求必定的商場規模,才幹獲得不錯的回報,而增值服務,也是要遵循長尾效應。

這意味著,要想在互聯網上獲利,你就不得不把產品的商場做的十分大。小米作為第一個吃互聯網螃蟹的人,無疑在這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

據美國商場研討公司IDC估量,小米2015年全年實踐出貨量7100萬臺,佔比5.12%,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而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湧入這個職業的原因也是看上了手機職業的進口遠景。小米之外的其他互聯網手機品牌,各有盈虧,樂視、錘子便是明顯的虧本狀態;但即使虧錢了也得做下去,入了坑想再跳出去就沒那麼簡略了。

AGM、青橙、MANN、雲狐等切入的是野外商場細分範疇,走的是傳統的產銷形式。

以咱們AGM為例,借用老羅的一句話——考慮到咱們是小廠商,所以沒有去商場的紅海中競賽,挑選了讓AGM從野外手機這個細分商場切入,主打的便是野外、三防、智能這些功用,而現在咱們在野外手機範疇也擁有了幾十項技能專利。

從定位和產品的生產上就註定了咱們的客戶人群僅僅很少一部分喜好野外的人,所以咱們AGM無法和產銷鉅子能夠廣鋪線下途徑去搶佔商場,也無法和小米相同靠互聯網服務賺錢。

但咱們憑著十幾年的堆集,足以在這一細分範疇的品牌上站穩跟腳,每臺手機也有一點點薄利,能夠自給自足,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去開發更多的技能專利,服務好咱們的目標用戶。現在來講,咱們的贏利遠景還能夠,AGM本年也花了幾千萬,在規劃野外手機的品牌路線,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互聯網手機品牌面對供貨商時是最悲催的,因為他們做的是進口,硬件虧錢,既要好材料,又開不起高價,所以只能在營銷噱頭上下功夫。

錘子為例,如果錘子公司的訂單和工業鉅子的訂單起衝突,供貨商必定會先將工業鉅子的訂單完結之後再來滿意錘子的訂單。工業鏈需求數量來維持生計,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細分商場的供給鏈競賽沒有幹流商場那麼劇烈,而且AGM現已是全球最大的三防手機制造商,所以供給鏈是我當初有信心做AGM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AGM在供給鏈挑選方面一向很苛刻,只挑選最優異的合作伙伴,比方三星的Super AMOLED顯示屏,野外可視;瑞典的fpc防水指紋識別;AAC box speaker等等。自己做的品牌必定希望把供給鏈上最好的東西用上。

所以咱們在籤合同的時候甘願獻身部分贏利,也一定會要求供貨商保證材料的質量和數量給AGM做最好的產品保證。

整體來說,大品牌,高技能門檻有錢賺;小品牌,細分商場,遠景依然可觀;但互聯網手機,除了小米,大部分都過得很艱難。手機終歸是科技產品,把產品做好才是正道。

現在手機職業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先別談多少贏利,我一向跟團隊講,能活下來才是關鍵。

哪有什麼成功可言,挺住便是一切。


阿寶尋金


一部手機的利潤有多大要從幾個點來出發!如果但從消費者到廠家來說,沒有一個廠家賣手機不賺錢!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從廠家生產出來到消費者手裡,有層層利潤結構!

拿OV來舉例,假設其一款手機生產出來的總成本是900元,然後廠家交給全國代理商,代理商拿到的價格要比出廠價高一部分,然後全國代理再交給各個省代理,省代理交給市代理!每一層的價格都不一樣!最後到消費者手中!

如果單從廠家到消費者來說,每個品牌的利潤都是可觀的!

但是層層的利潤結構就沒有那麼多了,比如,消費者去某品牌實體店去購機,實體店進貨賣給消費者,就實體店和消費者而言,這個利潤並不可觀!

這也是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實體手機店關門的原因,利潤低!

另外一種就是手機不怎麼賺錢,但其它的賺錢的公司,如小米、魅族、等!其純手機硬件利潤是比較低的!

哪怕其手機虧一定成本銷售,那最後也是賺錢的!其後面有周邊配件利潤,軟件服務利潤,運營商補貼利潤在裡面!這其實都算手機的總利潤!可謂不高!

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賺錢的生意沒有人會做的,但是利潤的高低還是要看我們消費者怎樣去平衡!但純從廠家到消費者,利潤很大,甚至恐怖!如果從門店到消費者,利潤就相對低的可怕了!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邵一同學


現在手機做為人們生活剛需品其換機速度平均為1.5_2.5年一臺。也就是說全球70億人來算,有40億人會選擇手機,每年生產20億部手機才會滿足市場需求。這個數據對手機廠商來說是多大的誘惑。

就價格來說,1999元的小米


手機在行業內部認為是價廉物美的,雷軍聲稱一年納稅19億元,可見其利潤,而手機行業在中國門檻很低,手機產品依賴規模效應,元件採購超過一定數量如20萬件,成本會快建下降。其核心硬件聯發科,高通等都有現成的全套智能手機方案,在深圳就可以完成全部硬件配套。IT大佬除做硬件,在手機軟件等應用進行內置,就象小米在硬件上沒賺錢,但在軟件上賺得盆滿缽滿,這也是米聊之類長盛不衰的原因。

雖然現在手機利潤不如以往,據數據顯示樂視賣出一臺手機虧200,一年虧100億,魅族一臺虧100,一年虧13億,錘子手機上半年就揚言到閉,而賺錢的手機華為,0pp0,viv0一臺能賺200十,蘋果手機一臺能賺2一3千,看在目前這個實業舉步維艱的大環境下,做好自己的品牌,打好自身的功底是很重要的。

雖然手機利潤不比以前,但從手機服務和運營商角度看,內置軟件,服務捆綁和手續服務等這些價值非常高,賺錢的機會也很多。

這是我個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見請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