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桃精神——奮鬥路上的榜樣力量

夢桃精神——奮鬥路上的榜樣力量

趙夢桃生前照(資料照片)

開欄語:天下萬物,最美總在一瞬間;世間萬事,最難只在堅守中。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平凡工作,用摯誠的信念與熱愛把社會做成溫暖,用豐富的實踐與智慧把工作織成快樂。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來自基層一線,他們是社會前行的正能量,是我們身邊最美的人。

即日起,本報開設《我們身邊的先進》欄目,以“身邊的初心使命”為主題,宣傳報道一批牢記初心、踐行使命的先進人物和典型故事,為建設富強人文健康新咸陽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說起趙夢桃,那是五六十年代人人知曉的先進工作者,她是全國紡織行業的一面旗幟。1963年,陝西省以趙夢桃的名字命名的“趙夢桃小組”也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標杆班組。

趙夢桃16歲進入西北國棉一廠工作,在工作的11年間,為紡織行業改革創新、增產增效作出了巨大貢獻。她曾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兩次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

今年9月份,趙夢桃被授予全國“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現任夢桃小組組長的何菲代表趙夢桃進京參加“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我的內心既激動又感動,能在這個溫暖而光榮的集體,我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何菲捧回了趙夢桃沉甸甸的榮譽。

為國人織暖裘棉裳,兆民有賴;為民族聚精神財富,千古不磨。

走進夢桃紀念館,用趙夢桃事蹟和精神所總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不讓一個夥伴掉隊”的精神彰顯著夢桃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也指引著新時代紡織工人奮鬥的方向。

趙夢桃踏實認真、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力爭做到最好。

1952年5月,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活動中,她以最優異的成績第一個戴上了“郝建秀紅圍腰”。那時候,“好好地幹,下苦幹,老實幹”成了趙夢桃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現如今也成為了一代代紡織人耳熟能詳的鏗鏘話語。

現在的生產設備更換了一輪又一輪,車間的溫度、溼度、噪音等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生產條件越來越好。“但是我們對於工作的質量和要求沒有變,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力爭達到最優。”何菲和她的組員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趙夢桃“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精神。

夢桃的眼一直盯著車間,夢桃的心始終釘在車上。

趙夢桃在紡織行業不斷探索創新,積極響應工廠“擴臺擴錠”號召,把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她還提出了巡迴清潔檢查操作法,使紡紗斷頭減少三分之二,粗細節壞紗比之前減少70%左右。

在新時代,面對產業升級的新形勢,這支探索創新的火炬依舊傳承。時任夢桃小組第十二任組長的王曉榮也曾提出“用好新設備爭創一流,立足新崗位爭創佳績”,用集體智慧克難攻堅、建功立業,在高品種中總結推廣高效的操作方法,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我為自己定的第一目標就是讓夢桃小組的組員從技術上要有質的飛躍。”王曉榮說,她在組內開展了強化三個月的技術練兵,帶著組員們班中練、班後練、業餘時間練,並根據每個人技術的差距有針對性地進行示範與手把手幫教,三個月後,全組技術水平全部達到一級,4名骨幹的技術水平均是優一級。

夢桃見困難就上、見方便就讓,不讓一個小夥伴掉隊,先後幫助13名姐妹成長為工廠和車間的先進生產者。

在趙夢桃的影響和帶動下,“人人當先進,個個爭勞模”蔚然成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紡織工人。

夢桃小組第十三任組長何菲學著趙夢桃的樣子去做,照著趙夢桃的樣子去幹。她先後和小組6位同志換過車,成為小組新一代繼承和發揚夢桃“換車風格”的帶頭人。

56年間,夢桃小組組長換了13任,企業幾經改制易名,經歷過經濟困難、企業發展低迷的時期,“夢桃精神”從未掉隊,夢桃小組依然永葆奮鬥姿態,勇創最佳業績。夢桃小組先後榮獲24項“全國先進班組”“全國工人先鋒號”等全國性榮譽稱號,走出了10餘位國家級、省部級勞動模範和19位省部級技術標兵、操作能手。

趙夢桃在窄窄的三尺弄檔和縷縷絲絲的紗海布浪裡織出對黨和人民的綿綿情意。新時代的紡織工人在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廠房裡,一代又一代傳承著夢桃的精神。

“夢桃精神在新時代就像一塊閃光的金子一樣,很榮幸我能作為一名為金子拭去時光塵埃、不斷增添光彩的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學習夢桃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品質,為新時代紡織行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何菲說。(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